摘要:京杭大运河的浪花,曾在聊城这座江北水城掀起过无数繁华涟漪。当我站在古运河边的石阶上,望着对岸朱漆斑驳的山门,忽然读懂了什么是「活着的历史」。聊城山陕会馆的飞檐翘角间,藏着的不仅是晋商秦贾的财富密码,更是一部用砖木雕刻而成的清代商业百科全书——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
京杭大运河的浪花,曾在聊城这座江北水城掀起过无数繁华涟漪。当我站在古运河边的石阶上,望着对岸朱漆斑驳的山门,忽然读懂了什么是「活着的历史」。聊城山陕会馆的飞檐翘角间,藏着的不仅是晋商秦贾的财富密码,更是一部用砖木雕刻而成的清代商业百科全书——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木雕雀替,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石雕楹联,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巅峰往事。
清乾隆八年(1743年),当第一批晋商推着载货的独轮车踏上聊城的青石板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运河畔的漕运重镇,将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彼时的聊城,因运河漕运而兴盛,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靠,粮食、布匹、瓷器等货物在此中转,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来自山西、陕西的商人们看中了这里的商机,决定集资修建一座「关帝庙兼会馆」——既供奉武圣关羽以维系同乡情谊,又作为商业聚会、洽谈生意的场所。
这座耗时66年、耗银六万两的建筑群,最终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宣告落成。整座会馆坐西朝东,面朝运河,寓意「迎东来财」。从山门到春秋阁,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过楼、戏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等建筑,160余间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最妙的是,会馆巧妙利用地势高差,通过台阶、回廊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了「步步升高」的空间序列,暗合「生意兴隆通四海」的美好寓意。
站在山门前,抬头可见门楣上「山陕会馆」四个大字,两侧是「履中蹈和」「义气相投」的砖雕匾额。这八个字,道尽了晋商秦贾的处世哲学——以「义」为基,以「和」为贵,在商海浮沉中坚守诚信为本。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仿佛穿越进了清代的商业江湖:戏楼的藻井还在回荡着百年前的梆子腔,看楼的栏杆上似乎还留着商人凭栏观戏的体温,关帝大殿的烛台上,仿佛还飘着缕缕青烟,诉说着商人们对「关圣帝君」的敬畏与期许。
若说山陕会馆是一部立体史书,那么「三雕」艺术便是书中最华彩的篇章。当我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些被岁月包浆的木雕构件时,能清晰感受到工匠们刻刀下的心跳。关公大殿屋檐下的三整块核桃木透雕,堪称会馆的「镇馆之宝」:左侧的《孝子图》选取了「二十四孝」中的七个故事,「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场景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服饰的褶皱都纤毫毕现;右侧的《烂柯山》讲述了王质观棋遇仙的传说,棋盘上的棋子粒粒可数,仙童手中的拂尘根根分明;中间的《八仙祝寿图》则是整组雕刻的精华,南极仙翁慈眉善目,八仙或持宝器、或踏祥云,姿态各异,就连仙翁脚下的瑞兽,都透着股灵动劲儿。
石雕艺术则展现了工匠们对「金石之美」的极致追求。会馆前的一对石狮堪称经典:雄狮脚踏绣球,昂首挺胸,鬃毛呈螺旋状卷曲,每根胡须都雕刻得刚劲有力;雌狮怀抱幼崽,眼神温柔,爪下的小狮子憨态可掬,正调皮地啃咬着母亲的尾巴。更妙的是戏楼两侧的石柱,柱身上刻着「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的楹联,字体刚健洒脱,与石柱上的云龙浮雕相得益彰,既点明了戏楼的功能,又暗含了商人们对人生顺遂的向往。
砖雕艺术则在「方寸之间见天地」。会馆的照壁、墀头、戗檐等处,布满了各种题材的砖雕作品:梅兰竹菊象征君子品格,葡萄松鼠寓意多子多福,渔樵耕读展现田园理想,就连不起眼的墙基石上,都刻着「暗八仙」的图案,寄托着辟邪纳福的心愿。工匠们运用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让普通的青砖化身成了立体的画卷——你能看到农夫挥汗如雨地耕地,樵夫背着柴薪在山间穿行,书生在松下抚琴,渔夫在船头撒网,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忍不住驻足良久,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
在会馆的关帝大殿里,供奉着关羽的鎏金坐像。这位「武圣」在此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既是同乡商人的精神寄托,又是商业诚信的守护者。晋商秦贾们坚信,关羽「义薄云天」的品格,能保佑他们在商海中逢凶化吉、财源广进。每逢初一、十五,会馆内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商人们身着长袍马褂,焚香叩首,祈求「关圣帝君」庇佑生意兴隆、出入平安。这种将商业活动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商帮文化的独特之处。
除了关帝崇拜,会馆里还隐藏着许多商业智慧的密码。比如戏楼与大殿之间的空地,看似是供观众看戏的场所,实则是商人们洽谈生意的「露天市场」。每逢庙会或节庆,戏楼上锣鼓喧天,台下则是熙熙攘攘的商摊,南来北往的客商们一边观戏,一边讨价还价,在热闹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桩桩生意。这种「戏以聚人,人以兴商」的模式,体现了古人「寓商于乐」的经营智慧。
更值得玩味的是会馆内的碑刻铭文。在南北碑亭里,保存着十几通清代碑刻,其中既有记载会馆修建过程的《山陕会馆碑记》,也有记录商号捐款、制定行规的《公议行规碑》。这些碑刻如同清代商业的「档案库」,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商品价格、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信息,甚至连称量货物的秤具标准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公议行规碑》中写道:「一切货物,均以十六两为一斤,不得短少;如有违者,罚银十两,以充公用。」这种对商业规则的严格遵守,正是晋商秦贾能在明清商界屹立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离开山陕会馆时,夕阳正为运河水面镀上一层金辉。回望那座历经三百年风雨的古建筑群,飞檐上的脊兽依然昂首挺胸,仿佛还在守护着曾经的繁华。如今的聊城,早已褪去了「漕运重镇」的光环,但山陕会馆却如同一枚活的化石,固执地保留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商帮记忆。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古镇商业化喧嚣,渴望触摸真实的历史肌理,那么,来聊城吧,在山陕会馆的雕梁画栋间,你会看见中国古代商人的智慧与信仰,也会听见运河水汤汤流淌的前世今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而是一次与百年前商业文明的深度对话——当你的目光与那些历经沧桑的雕刻相遇时,时光的隔阂终将被打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正等待着懂它的人轻轻开启。
来源:BoZai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