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杀虫剂领域中提升杀虫效果的“黑科技”技术及其市场应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3:07 2

摘要:随着农药用量的迅速增加和品种的不断更替,病虫抗药性也日趋加剧。特别是农作物等用药频繁,病虫抗药性更是几倍、几十倍甚至千倍的增加。如2010年前后华中地区水稻施药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SC只需要10克/亩即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而当前该地区使用同剂量药剂需

随着农药用量的迅速增加和品种的不断更替,病虫抗药性也日趋加剧。特别是农作物等用药频繁,病虫抗药性更是几倍、几十倍甚至千倍的增加。如2010年前后华中地区水稻施药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SC只需要10克/亩即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而当前该地区使用同剂量药剂需要50-100克/亩,防效基本相当。笔者结合当前新化合物、专利信息以及农药前沿新技术等对农药杀虫剂领域中提升防治效果的“黑科技”技术及其应用,综述如下:

异噁唑啉类杀虫剂(如氟雷拉纳)

(1)作用机理:通过阻断害虫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ABA-Cl),导致害虫过度兴奋死亡。其选择性高,对哺乳动物毒性极低。

(2)优势:对抗性害虫(如跳甲、蓟马、红蜘蛛)效果显著,持效期长达8-12周,且与现有杀虫剂无交叉抗性。例如,氟雷拉纳对二化螟、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优于传统药剂氯虫苯甲酰胺。

(3)应用现状:虽作为兽药登记,但已在水稻、叶菜等作物上“隐性成分”使用 ,2023年终端市场达1亿元左右,成为抗性治理和药效提升添加“隐性成分”的热门选择。

兽药氟雷拉纳

纳米材料结合化学杀虫剂,提升杀虫效果

(1)技术核心:利用氧化石墨烯、多孔二氧化硅等纳米载体包裹杀虫剂(如22%噻虫·高氯氟ZC、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SC纳米剂型),提高叶面附着力、光稳定性及缓释效果。例如,纳米负载氯虫苯甲酰胺使小菜蛾死亡率从36.7%提升至86%。

(2)增效机制:纳米颗粒通过“质子海绵效应”促进农药内吸和靶向释放,减少漂移损失,延长作用周期。

纳米农药田间应用

RNA干扰(RNAi)技术

(1)应用方式:通过纳米载体递送双链RNA(dsRNA),干扰害虫关键基因表达。例如,靶向亚洲玉米螟的NPFR基因,显著抑制其进食,田间防效达84%。

(2)优势:特异性强、无化学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尤其适用于抗性害虫治理。

RNA干扰传递系统示例

基因编辑微生物杀虫剂

(1)技术进展:利用CRISPR技术改造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增强其产毒能力或扩大杀虫谱。例如,基因工程菌株可分泌新型杀虫蛋白,对鳞翅目害虫的毒力提升10倍以上。

植物源杀虫剂优化

(1)提取技术:采用超临界萃取和膜分离技术,从植物中高效提取苦参碱、大黄素等活性成分,提升纯度和稳定性。例如,苦参碱纳米制剂对桃蚜的防效达90%以上。

(2)复配增效:植物源成分与化学农药复配(如苦参碱+吡虫啉),降低用量并延缓抗性。

苦参碱及其来源

物理-生物协同防控

(1)案例:紫外线诱捕结合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例如,释放寄生蜂防治蚜虫,配合纳米传感器实时监测虫情,精准调整防治策略。

纳米传感器与大数据决策

(1)功能:实时监测害虫体内药剂浓度,动态优化施药方案。例如,纳米传感器可评估杀虫剂在棉蚜体内的分布,指导精准用药。

(2)设备升级:自动化施药机搭载遥感技术,根据虫害分布实现变量喷洒,减少药剂浪费30%以上。

农药施药智能化设备

多元纳米复配技术

(1)创新点:同时递送dsRNA与化学/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基因片段),突破单一作用机制局限。例如,多元纳米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增效比达4.45-15倍。

当前杀虫剂“黑科技”聚焦于纳米载体增效基因工程靶向智能精准施药三大方向,同时兼顾环境兼容性。未来趋势包括:异噁唑啉类化合物向农药领域“转正”;纳米-生物复合技术推动RNAi农药商业化;抗性基因数据库与AI施药模型的深度整合。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防治效果,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