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一张嘴?如此“按键”伤企于法不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12:22 2

摘要:近年来,一些隐藏在“按键”背后的网络谣言,攻击和伤害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普通公众,同时也将矛头直指企业,使得一些企业和企业家的名誉受损、社会美誉度下降,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出现波动、市场价值缩水,进而破坏市场营商环境。近期,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一批典型案例中,就有这

近年来,一些隐藏在“按键”背后的网络谣言,攻击和伤害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普通公众,同时也将矛头直指企业,使得一些企业和企业家的名誉受损、社会美誉度下降,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出现波动、市场价值缩水,进而破坏市场营商环境。近期,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一批典型案例中,就有这样一起案例,某自媒体发布多篇关于某知名科技公司及其创始人王某的评论文章,其中包含针对某科技公司及王某的贬损性内容,最终被法院判定为侵害企业名誉权。

某自媒体诋毁企业被判侵犯名誉权

某科技公司是国内科技行业知名企业,由王某创建并担任法定代表人。李某某是自媒体从业人员,注册运营多个自媒体账号。李某某在其运营的自媒体账号中,发布了多篇关于某科技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某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针对某科技公司及王某的贬损性内容。某科技公司认为,李某某的行为侵害了其名誉权,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李某某删除案涉文章、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结合案涉言论的前后具体情境、一般大众的理解等,可以综合判断李某某发布内容指向了某科技公司及其关联企业。评价王某的言论均发布在评价某科技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商业经营行为的语境中,系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射与提炼。王某与上述企业名誉高度关联,当某些针对王某的关乎商业经营的评价出现时,公众一般会直接联想到某科技公司。因此,某科技公司可以就案涉言论,包括针对王某的言论主张权利。案涉言论具有明显贬损意味、缺乏事实依据,已构成对某科技公司名誉权的侵害。最终判决李某某删除案涉文章、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按键伤人给企业造成多少损失存在举证难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科技公司及法人王某与自媒体运营人员李某某一案中,某科技公司提出,文章发表后,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导致股价下跌。对此,法院认为,尽管李某某文章发表后,某科技公司股价的确出现明显下跌,但在案证据不足以认定股价的下跌系因李某某言论导致,所以难以认定某科技公司主张的损失与李某某的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目前在一些涉企网络谣言的案件中,的确存在举证难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来说,因为一些网络谣言导致的市场美誉度下降、股价下跌等现象,最终难以认定为有直接因果关系。因为企业经营交织诸多综合性因素,诸如市场战略、经营行为、产品质量甚至人员匹配等都足以影响企业市值。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谣言对企业的伤害,难以估量。”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企业及企业家的名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法人的名誉权受损,其损坏后果主要体现法人在市场中经营能力的下降。法院认为,企业创始人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知名企业,企业创始人名誉与企业名誉高度关联。正常商业经营中,对企业创始人的贬损性言论容易对企业名誉产生影响,可能构成对企业名誉权的侵害。

对企业及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将持续强化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中,涉企业、企业家名誉权纠纷案件多数侵权行为都是通过网络实施,侵权主体包括竞争对手、自媒体博主、网络水军等。通过网络实施的侵犯企业、企业家名誉权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往往会给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其中一些名誉侵权因素更具有隐蔽性,带来司法认定的复杂性,对人民法院恰当确定行为边界、准确划分责任提出了更大考验和更高要求。人民法院对此予以充分关注和重视,妥善审理了一批涉企业、企业家名誉权的案件,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周延的司法保护。

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2023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涉及网络自媒体蹭热点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侵害民营企业声誉、基于不当目的注册商标侵害民营企业家人格尊严、无事实依据抹黑企业或者企业产品、在微信朋友圈及群聊中发布侮辱性言论侵害企业名誉权、同业竞争者虚假投诉进行商业诋毁等问题。

2025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案例涉及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体现了人民法院对企业名誉权的全面平等保护和及时充分救济。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密切关注司法实践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推送案例库、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充分发挥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涉企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依法制裁抹黑企业、企业家的不法行为,持续强化对企业、企业家人格权的司法保护,以司法之力护航经济健康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黄河新闻微运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