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新冠又杀了个回马枪!科学应对新冠波动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8:45 2

摘要:最近,广东、香港、北京等多地疾控数据接连拉响警报。4月以来,新冠感染病例“一骑绝尘”,直接冲上乙类传染病榜首!中疾控更是实锤,全国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从4月第1周7.5%升至第4周16.2%,超越鼻病毒居首。广东单月23568例(占全国38%),北京阳性率

最近,广东、香港、北京等多地疾控数据接连拉响警报。4月以来,新冠感染病例“一骑绝尘”,直接冲上乙类传染病榜首!中疾控更是实锤,全国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从4月第1周7.5%升至第4周16.2%,超越鼻病毒居首。广东单月23568例(占全国38%),北京阳性率14.9%,福建三地占全国报告总数61%。某知名博主自曝全家“二阳”,视频里擤鼻涕的纸团堆成小山,弹幕瞬间炸锅:“这病毒是懂游击战的!”就连歌手陈奕迅(演艺界高频暴露)都因确诊新冠被迫取消演唱会,网友直呼:“病毒这是要卷土重来?”

图片来源:网络

说实话,看到这数据,我心里也咯噔了一下,难道又要囤口罩、抢抗原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王文玲指出:“当前流行株仍属奥密克戎分支,未发现致病力增强证据。”专家的话给我吃了颗定心丸,这波感染虽来势汹汹,但杀伤力却“温柔”得很。

首先,症状轻得像“纸老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医生透露,这波患者九成是抗原自测阳性后就诊,主要症状就是发热、轻微咳嗽,目前未见重症率显著上升,90%门诊患者都未超过轻症标准。北京的专家也调侃:部分患者症状较轻,现在的发热门诊,新冠患者体温连38.5℃都难上,倒是流感患者烧得更猛。”说白了,对咱年轻人来说,感染后3到5天就能自愈。

可话又说回来,病毒可会“看人下菜碟”专挑“软柿子捏”。所以我们还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针对不同人群感染风险进行分级防护。

防护策略:

低风险人群(18-60岁无基础疾病)

- 备药清单: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等)、含氯消毒剂

- 抗原自测流程:出现症状后24-48小时检测,连续3天阴性可解除隔离

中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孕妇)

- 强化监测:每日早晚体温+血氧记录

高风险人群(≥65岁/免疫缺陷者)

- 抗病毒治疗窗口期:确诊后48小时内服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

- 疫苗加强建议:优先选择含XBB抗原成分的成都威斯克重组蛋白疫苗

香港4月底一周内新冠重症和死亡病例直接翻倍,专家也敲黑,免疫力“掉线”的脆弱人群,一旦中招可能致命!70岁以上感染者重症率比年轻人高出整整15倍

再说说这波疫情的“幕后推手”。

免疫衰减:血清学研究显示,接种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下降至峰值的1/4(保护阈值以下)。

病毒变异:XBB.1.16占比达42.3%,传播系数提高但致病性未变(中疾控基因监测数据)

聚集活动:五一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33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22%。假期人流量爆了,病毒可不就支棱起来了?各大景区人挤人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好消息是,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团队构建的预测系统显示,峰值预测:5月下旬达到周报告15万例阈值。还有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预测:若保持当前防控强度,6月中旬将回落至基线水平。连高考都赶不上趟,咱该吃吃该喝喝,别自己吓自己。

实用建议:日常防护

口罩该戴还得戴,人员密集场所建议佩戴KN95(过滤效率≥95%)尤其地铁、医院、菜市场等这些“高危区”,毕竟“小心驶得万年船”。

饭前便后搓够20秒,接触公共设施后使用含75%酒精的速干手消,病毒见了绕道走。

室内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

血氧监测应保持>95%,每日3次定时测量。

高危人群快打疫苗,成都威斯克重组蛋白疫苗对XBB保护效率达58.7%(Ⅲ期临床试验数据)

储备药物储备,高龄患者应提前备妥Paxlovid(需医生处方)

抗原自测别偷懒,发烧咳嗽先测一测,阳性了尽早吃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建国提醒:“低热患者建议物理降温,避免盲目用药”(个体存在差异性,用药请遵医嘱)

抗疫三年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战略上藐视病毒,战术上重视病毒。新冠早不是当年那个“大魔王”了,咱既不用“闻毒色变”,也不能“躺平摆烂”。就像广东网友说的:“病毒在进化,咱的防护意识也得与时俱进,更新迭代。

评论区聊聊:这波感染潮,“你的防护措施达标吗?”一起支支招,抱团取暖才是王道!

#专家:当前正处于新冠阳性率小波峰#

(文中数据及专家观点源自国家疾控中心及各省市疾控、中疾控公开通报,多地权威媒体报道)(科学防护请认准官方发布,个体差异需遵医嘱,理性应对!)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