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 | 国民党军队跟八路军学习游击战后,不想走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12:43 3

摘要: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将领张荫梧在河北保定创办了“干部养成所”,招收爱国学生进行抗日军政训练。满怀抗日救国热情的青年学生纷纷慕名来投,学员很快达到千人。

“锯电杆看风向,风从哪边来,哪边是开场;锯口斜下锯,滴水无声响;电杆一顺倒,电线不扭筋,卷时不打架,大家都欢喜。”

这是国民党军队跟八路军学习游击战时编的顺口溜。国民党军为什么要向八路军学习游击战呢?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将领张荫梧在河北保定创办了“干部养成所”,招收爱国学生进行抗日军政训练。满怀抗日救国热情的青年学生纷纷慕名来投,学员很快达到千人。

图:张荫梧

1937年9月,日军进逼保定,第一战区长官部南撤,驻防保定的国民党军也争相南逃,使日军得以长驱直入。这时,张荫梧以“转移抗战”为名,带领民训处、“干部养成所”及由他控制的十三县政府、警察军、保安团南逃至河北磁县、彭城,并在磁县收容溃逃的散兵游勇和小股土匪、地主武装等,成立河北民军。

而另一边,八路军东渡黄河后,相继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张荫梧深感八路军纪律严明,是抗日的中坚力量,遂效仿八路军,在部队中成立“政治组”,并聘请八路军代表为其“干部养成所”授课,讲授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抗日游击战争的课程。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民军的游击战水平,张荫梧通过冀西游击司令杨秀峰,派“干部养成所”学员去八路军129师学习游击战战术并实习游击战。

图:杨秀峰

就在“干部养成所”学生队到达冀西的第二天,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就亲赴驻地为学生队作报告,不但生动讲述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实行游击战的必备条件,如建立根据地、密切的军民关系、周密的侦察判断和指挥员的决心等。

图:徐向前

杨秀峰还组织冀西游击队带领“干部养成所”学生队袭击河北省内邱县(今内丘县)的日军。整支队伍毫发无伤、胜利完成袭击任务,返回驻地时,群众举着灯笼、火把在村外迎接。这是学生队第一次亲身体验真枪实弹和日军作战,也第一次受到老百姓欢迎,十分激动。

这之后,冀西游击队又带领学生队破铁路、割电线、炸桥梁……积极开展游击活动。

图:杨秀峰(右一)和徐向前(右二)

八路军战士还和学生队混合编组,他们讨论的第一课是“割电线”。学生们完全没有头绪,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战士便循循善诱,从选择锯电杆刀口到电线杆的倒向,从如何剪断电线到如何卷电线、放警戒……学生队既受教育又大开思路,还编了顺口溜:“锯电杆看风向,风从哪边来,哪边是开场;锯口斜下锯,滴水无声响;电杆一顺倒,电线不扭筋,卷时不打架,大家都欢喜。”

图:八路军游击队在破坏日军铁路

三个月时间,八路军带领学生队在平汉路沿线游击区割电线、扒铁轨,还不时摧毁日军小据点,端他们的炮楼,搞得日军焦头烂额。学生队的战术素养得到飞速提升,各项作战指标均超额完成。

图:八路军战士以割断电线的方式截断华北日、伪军的通信线路

为总结这三个月游击战斗生活的收获,八路军首长决定让学生队进行一次全面、综合性的作战行动作为考核。

内邱县境内有一座里阳桥,战略地位重要。日军在里阳桥南北构筑有3座钢骨水泥炮楼,驻军1个小队。这次考核的主要作战任务是:炸瘫里阳桥,端掉桥头炮楼,比较彻底地破坏敌通信设施,扒断铁路,围袭内邱县城,阻敌外出增援,确保各作业段的顺利进展。

在国共双方的密切配合下,里阳桥被严重炸毁,短时间内无法修复通车。

图:爆破桥梁

三个月实习期满后,学生队学员对共产党、八路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与八路军战士更是结下亲密的战斗友谊,很多人不愿再返回河北民军。杨秀峰司令严格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鼓励大家回去组建部队,传播经验,开展游击战,成为抗日战争的骨干力量。

经过八路军整训返回的学员,很快充实到河北民军的一线部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抗日情绪。他们配合八路军反击进犯之敌,深受群众欢迎。这也是国民党河北民军与八路军团结合作、共同抗战的一个时期。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