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到武则天掌权,郝象贤首当其冲被针对。垂拱四年,他被奴仆诬告谋反,被判死刑。临刑游街那天,他彻底爆发,扯开嗓子将武则天的宫闱秘事、桃色八卦一股脑抖出,骂得酣畅淋漓。武则天气得浑身哆嗦,不仅将他斩首肢解,还掘开其祖坟,焚烧尸体、斫棺毁柩。
古代总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偏偏有这么三个人,在皇权的刀尖下硬生生掰出了活路。他们身份不同、路子不同,却都把“生死局”玩出了花样。
唐朝郝象贤,名相郝处俊之孙,因长相秀气被人起外号“宠之”(倒过来听就是“痴种”)。长期受辱让他脾气火爆,做事全凭一股蛮劲。
图片源于网络
唐高宗病重时,郝象贤的祖父郝处俊反对武则天摄政,导致武则天对郝家埋下了政治宿怨。不仅如此,郝象贤本人更是当众数落武则天不是,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图片源于网络
等到武则天掌权,郝象贤首当其冲被针对。垂拱四年,他被奴仆诬告谋反,被判死刑。临刑游街那天,他彻底爆发,扯开嗓子将武则天的宫闱秘事、桃色八卦一股脑抖出,骂得酣畅淋漓。武则天气得浑身哆嗦,不仅将他斩首肢解,还掘开其祖坟,焚烧尸体、斫棺毁柩。
可谁能想到,这个“缺心眼”的莽夫,竟成了史上敢正面硬刚女皇的狠人,千百年后还让人记得他骂街时的那股子狠劲 —— 哪怕死,也要撕烂皇权的面子。
乾隆时期的刘墉,脑瓜子比琉璃球还透亮。有回乾隆在御花园开玩笑喊他“刘罗锅”,换别人早臊得慌,他却扑通跪下谢恩:“谢陛下赐臣‘罗锅’美称,这是疼臣懂臣的心意啊!” 一句话把乾隆噎得没话说,反倒显得自己斤斤计较。
图片源于网络
更绝的是被赐死那次,他跳河后又浑身湿漉漉爬回来,见了乾隆就编故事:“臣在河里碰见屈原了,他说当年跳江是遇着昏君,让臣问问陛下,如今圣明君主在位,臣哪能学他?”表面夸皇帝是明君,暗里却藏着“昏君才逼死忠臣”的软钉子,乾隆听得心里舒坦,自然就顺坡下驴饶了他。你瞧,这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皇帝自己定的“君明臣忠”规矩变成了保命符,套路玩得那叫一个深。
图片源于网络
作为秦宣太后芈八子的男宠,魏丑夫没啥权势根基,太后临终前却要拉他陪葬。换作一般人早吓瘫了,他却想出个巧招 —— 找谋士庸芮当“嘴替”。庸芮见了太后不直接求情,先抛哲学问题:“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知觉?”太后说没知觉,他就接茬:“没知觉的话,让心上人陪葬不就是白搭一条命?” 看太后犹豫,又补一刀:“要是有知觉,先王在地下等您这么多年,您带个男宠下去,怎么跟人家交代呀?”这话戳中了太后的心病:既怕死后被先王问责,又舍不得真让心上人送死,赶紧撤回命令。没权没势又如何?借“死后有无知觉” 的逻辑漏洞,绕着弯儿让掌权者自己想通,这以柔克刚的巧劲儿,全靠一肚子心眼儿。
这仨人,一个用暴烈撕开活路,一个用智谋编织盾牌,一个用巧劲撬开缝隙。他们身份天差地别 ——贵胄之后、中枢重臣、卑微宠臣,却在“君要臣死”的绝境里,各自活出了破局的狠劲与巧劲。古代皇权虽大,却架不住人琢磨:有人拼胆子,有人拼脑子,有人拼心眼儿。放到如今也一样,职场上遇到“领导施压”,生活里碰到“无解困局”,与其等死,不如学学前人——硬刚需要底气,套路需要算计,巧劲需要观察,只要肯琢磨,绝路也能踩出缝。老祖宗的生存智慧,从来都藏在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故事里。觉得长见识的,点赞转发走一波,关注我,下次接着唠古人的硬核处世经!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谢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