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该体系以微网运营管理平台为基座,构建“数据聚合、预测、诊断、交易、结算”五维闭环,旨在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储能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数据驱动的智能服务演进。
巨头绞杀下,
第三方BMS的空间堪称“窄门”。
©图源|高特电子
文|王璟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5月16日,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行业领军企业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特电子”)在杭州举办生态伙伴发展大会。
会上,该公司发布历时四年打造的「数据服务体系」,搭上AI浪潮的快车,也预示着其正从“系统服务商”向“数据服务商”转型。
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第三次战略转型,——从硬件赛道顺势切入软件服务赛道。
据悉,该体系以微网运营管理平台为基座,构建“数据聚合、预测、诊断、交易、结算”五维闭环,旨在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储能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数据驱动的智能服务演进。
与此同时,高特电子与赣锋锂电、东方日升、中创新航、公牛集团、博时新能源、明美新能源、果下科技、信义储电等多家产业链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数据服务生态伙伴联盟”,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
更引人注目的是,高特电子还联合英大财险、蚂蚁数科、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金融资源协同合作,助力智慧微网规模化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强烈信号:高特电子正加速布局储能生态,试图以数据为核心重构产业价值链。
毕业于浙大77级半导体专业的徐剑虹,于1998年成立高特电子,该公司历经27年发展,虽然在三次产业迭代浪潮中遭遇冲击起伏,却始终围绕“电池检测与管理”(BMS)深耕不辍。高特电子董事长徐剑虹曾表示,“我就想做一个卖油翁,不断沉淀,不断从量变到质变”。
尤其在2021年,面对动力电池BMS市场被整车厂和电芯厂商挤压的困境,高特电子作为第三方BMS提供商,陷入经营困境、现金流极为紧张,而彼时储能蓝海正在起势,徐剑虹果断将业务重心转向储能领域,并四处奔走,为企业争取到了关键融资。
幸运的是,凭借BMS多年技术积累和标准制定经验,以及与国网建立的紧密联系,高特电子迅速“起死回生”。据相关数据统计,该公司在第三方储能BMS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21-2023连续三年市占率超30%,稳居国内第一。
此外,高特电子还深度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包括《GB/T 34131-2023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等行业规范。
近年来,高特电子屡获资本垂青。
2024年1月4日,公司获得超亿元Pre-IPO轮融资,至今已完成至少四轮融资,引入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深圳国资委4家央企旗下资本,招银国际、澜起投资、上海金浦资本、紫峰资本等知名机构,以及阿特斯等数十家重量级战略投资者。
图源:天眼查
储能BMS产品性能由“芯片+算法”决定。早在2016年,高特电子便启动自研BMS芯片计划,目前已实现前端采集与主动均衡芯片的规模化应用。截至2023年7月,该公司实战项目累计超过3000个,客户超过500家,产能40GWh,累计出货量超过25GWh。
据悉,该公司在储能系统的边缘诊断、数据挖掘、安全预警等方面持续投入,构建起涵盖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完整解决方案,其双向主动均衡技术据称能使储能电站收益率提升20%。2024年底,高特电子发布其第二代BMS系统,并签约中能建、许继电科、中车株洲所、中国石油济柴动力、西电电力、天合储能、中创新航、阿特斯储能、科华数据、四维能源等10家合作方。按原计划,该公司曾表示在当年将推出第三代无线BMS系统,彻底摒弃采集线束。据知情人士透露,高特电子最新估值已达到35亿元,相较2021年的4亿元翻了近9倍。2023年12月,公司正式进入IPO辅导阶段,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上市进程一度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融资不断、业绩亮眼,其IPO进展却在审核政策趋严的环境中陷入停滞。明美新能源、沃太能源和力高新能等多家储能企业均因不同原因终止了IPO进程。
有分析认为,IPO成功的关键在于财务健康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或与当前资本市场对储能细分领域的评估趋于冷静理性有关,也可能涉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等因素。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在2030年达到25%以上,储能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78.3GW/184.2GWh,同比增长126.5%/147.5%。预计理想场景下,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26.2GW,几乎再度翻倍。
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BMS市场需求随行业爆发式增长而迅速扩大。然而,2024年储能BMS领域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据统计,工商业储能项目中,BMS成本约占总系统成本的5%-10%,行业同质化较为严重,单价区间已持续下滑至0.06-0.08元/Wh,陷入亏损边缘。
更紧迫的是,各大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如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储能、中车株洲所等均高度重视BMS这一电芯“智能中枢”,纷纷展开自研BMS,留给储能第三方BMS的空间似乎并不富余。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4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当年已投运电站装机中,BMS厂商TOP 5为: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协能科技、比亚迪、高特电子,总能量27.31GWh、占比56.08%。其中仅海博思创2024年储能出货量达11.8GWh。阳光电源、比亚迪也是实力强劲的头部玩家。
这也意味着,高特电子在国内投运电站中的BMS实际市占率并不高。当前,储能BMS正面临与新能源汽车BMS相似的困境:在储能系统集成商的联合绞杀之外,储能厂商、业主等合作方是否对向第三方开放核心数据心存忌惮?
正如相关投资人所指出,“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中,电控(含BMS)最为关键。特斯拉、蔚来等主流厂商为保障数据安全与技术壁垒,普遍选择自研算法,而非依赖外部供应商。”
而高特电子昔日在动力汽车BMS领域的出局,正是源于主机厂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把控。
犹如当前的动力电池BMS领域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储能BMS也走在相似的轨道上。据QY Research(恒州博智),截至2024年,全球BMS市场主要由比亚迪、Tesla Motors和宁德时代主导,这三家企业占据了超过35%的市场份额。而这三巨头在储能BMS领域无疑将复制并巩固其壁垒优势。
在巨头阴影下,高特电子能否在储能大数据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其新推出的「数据服务体系」又是否能真正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答案仍有待时间验证。
来源:储能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