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正式施行,内容堪称“炸裂”。
原创 行者殷涛
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正式施行,内容堪称“炸裂”。
婚前房产归属出资方、彩礼明确为女方个人财产、出轨导致财产分割倾斜。
这些条款看似保护个体权益,实则在年轻群体中引发连锁反应。
某高校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认为 “婚姻是经济风险投资”,63%的女生表示 “结婚前必须签订财产协议”。
这种将婚姻异化为财产契约的趋势,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报告中 “51.8%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重要”的结论形成残酷呼应。
2024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再创新低,全年出生人口仅954万,人口总量减少139万人。
而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的数据,再次重敲人口结构失衡的警钟。
结婚率较十年前近乎腰斩、初婚年龄突破30岁大关、离婚率持续攀升。
这场始于个体选择的社会变革,早已超越简单的 “不婚主义”或 “丁克现象”,演变为一场涉及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深层社会重构。
在这场重构中,年轻人用 “推迟婚育”向传统社会契约发起前所未有的挑战。
法律对财产的过度保护,本质上是对传统婚姻伦理的解构。
在福建长乐区,一名女性通过三次闪婚闪离骗取彩礼,最终在民政局核验婚姻记录时露出马脚。
无独有偶,山西“订婚强奸案” 的判罚也引发争议与深思。
这类案例被法律裁决的同时,也暴露出年轻一代对婚姻信任的崩塌。
更值得警惕的是,法律对生育的隐性抑制——房产分割规则导致 “结婚=掏空三个家庭积蓄”,直接推高了生育门槛。
2025年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已降至1.64个,而新婚姻法对财产的绝对化保护,正在将这一数字推向更低谷。
“三不”背后的三重绞索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鲜明的“三不特征”:不婚、不育、不恋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69.6% 的大学生无伴侣,59.4% 认为 “拥有子女不重要”。
这种现象背后是三重现实绞索。
经济绞索
2024年中国家庭购房均价达9935元/平方米,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仅首付就需要耗尽父母半生积蓄。
某985高校调研发现,83%的学生认为 “无房不婚”,但65%的人预计35岁前无法独立购房。
性别绞索
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 尤为残酷。
某互联网大厂数据显示,女性员工生育后晋升率下降47%,而男性晋升率仅下降 8%。
这种职场歧视直接导致调查中“女生比男生更不愿生育”的性别差异达34.7%。
文化绞索
个人主义浪潮冲击下,婚姻从“人生必经之路”变为 “可选项”。
某高校BBS论坛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生育是自我毁灭”等言论获得高赞,折射出年轻一代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彻底解构。
福利重塑婚育观
对比中国的低生育率困境,北欧国家通过系统性政策构建起“婚育友好型社会”。
时间支持
瑞典父母可共享480天带薪育儿假,其中父亲必须休满90天,否则假期作废。这种 “强制父亲参与” 的制度,使瑞典父亲育儿假使用率超过30%,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
经济支持
法国自2025 年起实施“生育假”改革,父母双方可各休6个月,社保每月最高补贴 1800欧元,雇主还可提供额外补贴。
这种“高补贴+弹性假期”模式,使法国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上。
托育支持
丹麦0-3岁儿童入托率超过60%,公立托育机构费用仅为家庭收入的6%。
普惠托育服务彻底解放了女性劳动力,使丹麦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9%,生育率却维持在1.73。
北欧国家通过税收调节和公共服务供给,打破了“婚育=个人负担”的传统认知,使生育成为“社会共同责任”。
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是将婚育成本从家庭转移到社会。
前一阶段,某教授批评年轻女性不肯听话生孩子,羡慕哈萨克斯坦女性的“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他恐怕不知道,哈国所有公立医院的产检和生孩子是免费的,生完孩子国家会给一年半的奶粉钱,还发几千元的红包?
该国议会正计划设立儿童教育基金,让每个到5岁的孩子有独立银行账户,政府(每年)会向该账户汇款500美金,且每年增长7%。
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4月公布的数据,哈萨克斯坦人均GDP14301美元,世界排名70位;中国大陆人均GDP13445美元,排名74位。
哪里出问题了?
重构婚育生态
钱是重要问题。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估算,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
中国的抚养成本高于除韩国以外的所有国家,排位世界第2。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生育率也是全世界最低的,2022年仅有0.78。
恐怕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董某莹事件,以及长大想当行长继承家产的小男孩、进入头部投行实习的体育生,都在证明好工作与艾滋病的关系:只能通过性、母婴和血缘传播。
大自然里,一旦外部环境变得恶劣,动物就会选择减少生育。
新婚姻法的出台与年轻人婚恋观的异化,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制度调整与个体价值重构之间的深层博弈。
改革的核心,是将婚育从“个人风险” 转化为 “社会投资”。
当社会将生育视为公共事务,个体才能真正获得婚育自由。
正如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言:“社会变迁的本质,是制度对人性的不断适配。”
在人口雪崩的阴影下,制度体系亟需从“保护财产” 到“守护人性” 。
来源:东方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