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大批年轻人开始重读史铁生,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也再次翻红,经典语录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在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亿次,相关视频累计超过18.6万,增长192%。
近来,大批年轻人开始重读史铁生,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也再次翻红,经典语录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在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亿次,相关视频累计超过18.6万,增长192%。
为什么一位故去十四年的作家会引发年轻人的集体追忆和重读?
当今社会,年轻人无不面临着就业、购房、婚恋、社交等多重现实压力,伴随而来的焦虑和孤独感挥之不去,丧文化横行的今天,史铁生的文字却有如一股清流,给予人们力量。这份力量恰恰来源于他摊开了自己的心,向世人展示这个深陷谷底的人如何挣扎着往上攀爬。
他直面苦难——“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直面命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直面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说“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那就写下来吧,“写作是一种救赎,它让我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在写作中获得救赎的还有作家刘亮程。8岁丧父,母亲拉扯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这样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但是写作给了他重新进入生活的机会,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写成了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出版后,震动文坛,20余年长销不已。
他也在写作中完成了一次对荒野村庄和痛苦童年的回望,如他所说,“这场关于家乡和童年的写作,使我成功地修改了自己的童年,将其从黑暗中打捞了出来。”
打败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痛苦。他们一次次直面生活的难题写下的充满哲思的语句,不仅疗愈了自己,还疗愈着万千读者。不少读者也开始拿起笔,书写自己的内心。
对很多人来说,一部小说或许太沉重,一首诗歌或许太轻盈,一篇散文却刚刚好。小说写作和诗歌写作可以把自己隐藏在背后,散文写作则不同,它要把自己生生地推到读者面前,真诚地袒露自我的内心,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和慰藉自己。
然而很多人在书写时常常感到“词不达意”“叙事不清”“表达无力”等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我手写我心”,我们特邀6位当代知名散文家,刘亮程、蒋蓝、胡竹峰、沈念、苏沧桑、江子,集结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三毛散文奖等得主,花费半年打磨出《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第二季|六位散文家的文字盛宴》,欢迎加入我们,一起用心表达世界,以文对抗时间。
21节音频课+5场直播答疑+作业批改
+社群伴学+投稿通道
原价599元
早鸟价仅需429元
立省170元!
长按扫码,立即加入学习
01 每一篇散文,都是我们认真活过的证据
人的记忆会淡去,但文字不会。中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这也是散文的雏形。
在散文里,我们得以由文字窥视到写作者与被书写者的生命轨迹,感受他们的真切情感,所思所想。
汪曾祺的笔尖永远沾着人间烟火,他告诉我们:
高邮的咸鸭蛋质细油多,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的红油就冒出来了;
昆明的雨季,明亮而丰满,雨季的菌子、杨梅、缅桂花,近似夸张的旺盛。
这个可爱的老头儿,硬是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酿成了令人微醺的甜酒。读他的散文,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活得这样潦草,辜负了多少清晨的露珠与黄昏的炊烟。
在新疆黄沙梁的土墙根下,刘亮程在书写一个人和一只鸟的孤独,书写一棵树、一窝蚂蚁和一村庄人的生老病死和生生不息......他让我们相信,每个生命,哪怕是最卑微的虫蚁,都值得被文字加冕。
而每一个认真活过的人,都会在时间里刻下自己的碑文。
02 每一篇散文,都在构建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写散文?诚如作家谢有顺所说,“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少了一个故事,而是这个世界少了一个‘我’;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缺少语言,而是缺少‘我’的语言。”
散文是写“我”的文体。写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散文中的“我”真实、饱满、感人,个性独具,散文就有生命力。写散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求我、求真、求丰厚、求复杂的过程。
刘亮程说:“写作者心中有太阳,那个文学世界便是亮的;有悲悯,那个世界便温暖如春;有月亮和星空,那个世界便满是人们的梦和梦想。”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江子在《燃爆记》里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自私、暴躁、怯懦、隐忍的母亲——
“我们甚至觉得她对她喂的猪都比对我们要好。有一年栏里的猪生了病……她哭了整整一个上午!她对猪的好让我们妒忌,猪好起来后,我们趁她不在,偷偷到猪栏边,用鞭子把猪狠狠揍了一顿。”
他扒开自己的内心,赤裸裸地展现那些难以为外人道的伤痛。想逃离又不忍,想亲近却不能,这样真切的爱与痛的困局,也引发了血脉亲情的最大共鸣。
这样的写作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但也是一个好的散文写作者必须做到的——真诚、坦然地面对自我。散文能够给予我们这样一个重新直面内心的机会。
课程亮点
一 当代一线散文家阵容,20+年散文写作秘笈
他们揽获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三毛散文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等国内大大小小的重要文学奖项。
嘉宾刘亮程,是你读散文、学散文都绝对绕不开的一位大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蒋蓝以“博物、博学和博识”的散文随笔备受推崇,被视为当今散文界的标杆之一;
胡竹峰以古韵写新篇,作品被作家韩少功称赞为“重建中国文章审美传统”;
苏沧桑关于民间美学的写作,文字灵动,直触人心,被誉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
江子为乡村立传,笔下有山河壮气,散文集《回乡记》堪称现代“清明上河图”;
沈念既是作家也是《湖南文学》的主编,他会用作家与编辑的双重视角打磨散文,其作《大湖消息》便是在不断打磨中斩获鲁迅文学奖。
无论你是,想记录生活但无从下笔的写作小白,还是有一定经验但陷入瓶颈的写作者,都可以在这里,跟随这些写了20+年仍在一线写作的作家们,系统搭建散文写作体系。
去年第一期训练营已帮助800+名散文写作爱好者系统训练写作,并得到了学员们的肯定。
时隔一年,不断有学员催我们开第2期训练营,今天,我们来赴约了!
6位当代知名散文家
20+年散文写作独家秘笈
从底层思维到核心技法
帮你系统构建散文写作能力
21节音频课+5场直播答疑+作业批改
+社群伴学+投稿通道
原价599元
长按扫码,立即加入学习
二 5大模块,从底层思维到核心技法
本次课程涵盖5大模块,选材、结构、情感、语言、叙事。课程或许没有“速成之术”,但一定满是讲师们最独特、最底层的散文写作理念与实践之学!
很多人以为散文不讲结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散文虽崇尚自由灵动,却并非散漫无章。我们回看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佳作,会发现往往暗藏匠心。
比如鲁迅的《秋夜》,散文家胡竹峰对其中结构的解析,令人耳目一新。
那个著名的被网友戏称为"废话文学"的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胡竹峰老师说其实是鲁迅精心设计的空间坐标,你看出来了吗?
鲁迅以此为原点,展开了层层递进的空间描写: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从平视枣树,到仰视奇怪而高的夜空,再到俯视瑟缩的野花草,层层递进,构建出立体丰满的意象世界。
到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接下来,鲁迅继续展示他高超的空间结构构建能力——“赋予空间坐标深意”“制造呼吸空间”“实现空间转换”“完成空间结构闭合”。
这些,胡竹峰老师在课程里,都会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给你听。
胡竹峰老师部分PPT
上期就有一位学员活学活用,最后作品不仅成功发表,更因"结构精妙"获得读者好评。
此外,在《散文写作训练营:六位散文家的文字盛宴》中,我们还从“选材-叙事-情感-语言”等维度,搭建好了一套系统学习的方法。
比如通常认为叙事是小说的专利,散文是不那么需要的。但同时进行两种文体创作的沈念老师却认为,如今的散文非常有必要挖掘叙事价值,且完全可以借鉴小说的叙事手法。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小说改编影视,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能被成功改编为电视剧,离不开其中优秀的叙事。
△沈念老师部分PPT
△课程试听音频
再比如很多朋友在写散文时,常常会遇到情感表达上的问题:
明明是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但总显得矫情;
想营造散文的美感,却陷入辞藻堆砌的困境;
情感表达只感动了自己,无法引起他人共鸣;
作品被誉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的苏沧桑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经历,给出了一套多维度情感力量表达的密码。以上问题都可以从“真”“美”“个性”“灵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解决。
苏沧桑老师部分PPT
写作之道,贵在得法。而这,正是这门课程要带给你的核心价值。
三 配套纸质版课程资料,学习更高效
学习资料涵盖课前预习资料、讲师代表作书单、课程案例选文、课程PPT讲义、思维导图。
四 高密度课程安排,系统提升散文写作
1、社群伴学
45天社群伴学,在这里你将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的散文写作者们,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2、直播答疑
5位正课讲师,5场视频直播答疑,零距离与一线散文家讨教经验,一站式帮你解答课程中以及平时写作中的所有疑惑。
3、作业批改
结课前将布置一次作业实战,检验学习成果。作业将由讲师与杂志主编/编辑团队批改,帮你找到你的优势与不足。
4、投稿通道
优秀作业有机会在《随笔》《散文百家》《湖南文学》《芙蓉》《广西文学》等杂志刊登。
5、结业证书
完成全部课程,即获得由南方周末签发的电子结业证书,优秀学员还可获得神秘礼物。
课程安排
+社群伴学+投稿通道
原价599元
长按扫码,立即加入学习
来源:小说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