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延津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技员轻点手机,区块链溯源系统即刻“吐”出有机肥用量、无人机植保记录等数据;60多公里外的米多奇车间,30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将新乡强筋小麦转化为数亿片的香脆馍片等食品;在北京白领李女士的早餐桌上,贴着“农谷U选”标签的黄金晴米粥正飘着
在延津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技员轻点手机,区块链溯源系统即刻“吐”出有机肥用量、无人机植保记录等数据;60多公里外的米多奇车间,30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将新乡强筋小麦转化为数亿片的香脆馍片等食品;在北京白领李女士的早餐桌上,贴着“农谷U选”标签的黄金晴米粥正飘着黄河稻香——这条从沃土到舌尖的“美味高速公路”,正是我市全链条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的生动实践。
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我市深入融入河南“美豫名品”品牌发展战略,对标胖东来优选标准,打造覆盖种养、加工、流通全环节质量闭环,推动区域食品品牌向高端化、国际化跃升。
——生产端严控源头,推动农业基地建立标准化自检与区块链溯源体系,颁发从田间到舌尖的“数字身份证”。万亩高标准农田装上“智慧大脑”,延津小麦、原阳大米等明星产品实现“一码溯源”。新乡雨轩股份给每只滩羊建立区块链档案,成功拿下海关AEO认证,让新乡羊肉首次“闯”进中东市场。
——加工端智能升级,引导积极企业深化“四化”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在卫辉市立高食品华北生产基地,40万个甜甜圈、200万只蛋挞每天从这里出发。这条“甜蜜生产线”串起延津高油酸花生油、新乡五得利面粉等本土原料,年采购额破亿,更带动上游养殖场蛋液生产线自动化率飙升。
——流通端线上线下双发力,推动更多中原农谷品牌产品入驻商超、爆红网络。在试点商超推行胖东来式“五星级服务”标准,强化食品安全检测与追溯机制,形成“基地准出—企业加工—市场准入”的质量闭环,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中原农谷首个区域公用品牌“农谷U选”去年上线,“中国第一麦”延津面粉、黄金晴大米等20余种明星农产品闪亮登场,通过电商直播实现“田间到餐桌”热销。
为激发品牌活力,我市于近期出台了《中原农谷食品企业品牌提升工作方案》,对入选品牌库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等资源倾斜,对不合格企业撤销品牌授权,形成“优进劣出”的动态管理循环。在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全省首批“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中,我市23家企业的65个产品、26个商标榜上有名,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
针对品牌建设资源分散、链条衔接不畅等问题,我市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市场监管、工信、商务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专班,统筹调配政策、资金、技术资源,形成跨领域、跨层级的“一体化”协同攻坚体系,为品牌建设注入行政效能与政策合力。
从黄河滩区连绵的麦浪,到现代化车间的智能产线,新乡正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食品工业。当区块链数据流与自动化生产线共振,当区域品牌与消费升级同频,中原农谷的“新乡味道”正化作千家万户的幸福滋味,书写着从田间到世界餐桌的旅程故事。(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廖亮)
编辑:杨璇
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