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长江电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16:31 2

摘要:长江电力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都发布了,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28%,2025年一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56%,业绩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长江电力去年和今年一季度业绩表现优秀的原因。

长江电力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都发布了,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28%,2025年一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56%,业绩表现都很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长江电力去年和今年一季度业绩表现优秀的原因。

(一)、长江电力去年净利润比前年增长较多原因分析

长江电力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9.36%,核心驱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来水充沛推动发电量显著增加

2024年长江流域降水理想,乌东德水库来水总量较上年偏丰9.19%,三峡水库来水偏丰9.11%。充沛的来水使公司境内六座梯级电站总发电量达2959.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1%。尽管8-10月遭遇阶段性枯水,但通过科学调度(如提前蓄水、优化运行水位),全年发电量仍实现大幅提升。

2. 电价结构性上涨与成本控制优化

2024年上网电价同比上涨1.5%至0.285元/度,叠加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升,推动营收增长8.12%至844.92亿元。同时,公司通过债务结构调整(长期借款减少300亿元、短期借款增加146亿元)降低财务费用14.29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2.11个百分点至60.79%。此外,折旧费用减少4.57亿元,进一步增厚利润。

3. 投资收益贡献显著

公司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投资,2024年实现投资收益52.58亿元,同比增长约11%。其中,乌东德、白鹤滩等电站的投资收益成为重要支撑,例如乌白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84亿元。

4. 资产整合与多能互补成效显现

此前收购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持续贡献稳定现金流,同时公司推进“水电+新能源”战略,金下基地新能源投产超300万千瓦,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六库联调机制的深化也提升了整体发电效率。

综上,自然来水条件改善、电量电价双升、财务费用优化及投资收益增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长江电力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既体现了水电行业的“靠天吃饭”属性,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管控、资产运营和战略布局上的长期积累。

(二)、长江电力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原因分析

长江电力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0.56%,核心驱动力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蓄能释放与六库联调优化调度

2025年一季度,长江流域来水偏丰,乌东德、三峡水库来水总量分别同比增长12.50%和11.56%。公司依托全球最大的"六库联调"系统,通过科学调配水库水位,全流域蓄能同比偏高76.59亿千瓦时(相当于多储备一座葛洲坝电站年发电量),使得发电量同比激增9.35%至576.79亿千瓦时,其中超60%增量来自蓄能释放。这种"以丰补枯"的调节能力将来水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从±25%压缩至±10%以内,显著增强了业绩稳定性。

二、高电价电站电量占比提升

一季度,乌东德、白鹤滩等上游四座高电价电站发电量同比增速达9.9%-17.1%,显著高于三峡、葛洲坝等下游电站(5.55%、2.74%)。由于上游电站外送电价较下游溢价约30%(如湖北市场化电价较云南高30%),电量结构优化直接提升了整体收入水平。测算显示,高电价电站发电量占比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推手。

三、成本控制与财务费用下降

公司通过债务置换优化融资结构,将平均融资成本从4%降至3.2%,一季度财务费用同比减少3.72亿元(降幅13.05%)。同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调度技术降低运维成本12%,叠加部分机组折旧到期,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9.8%提升至41.23%,创近五年新高。

四、电价市场化下的收益结构优化

尽管全国工商业电价下行,但公司通过参与现货市场获取峰谷价差收益(部分地区峰段电价较平时高20%-30%),并依托"云电外送"特高压通道将低价水电送往高价区域,市场化交易收入占比已达37.76%。此外,长协机制锁定了90%的收入,有效缓冲了市场波动风险。

综上,蓄能释放带来的电量增长、高电价区域调度优化、财务费用压降以及市场化电价收益提升,共同推动了长江电力一季度净利润的大幅增长。这一表现也验证了公司"水电+抽蓄+新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为全年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三)、六库联调系统运行原理是怎样的?

“六库联调”通常指针对特定流域内的多座大型水库(如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的六座骨干水库)进行联合调度的系统,其核心是通过统筹协调各水库的蓄水、泄洪、发电等运行策略,实现流域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多目标优化。以下从系统运行原理的角度详细解析:

一、系统核心目标与基础架构

1. 调度对象(“六库”)

以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为例,典型“六库”通常指:

- 金沙江下游四库: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

- 长江上游两库:三峡、葛洲坝

覆盖从金沙江到长江中游的关键控制节点,总调节库容超800亿立方米,具备流域级防洪、水资源调配能力。

2. 核心目标

- 防洪安全:错峰削峰,减轻长江中下游洪水压力(如应对三峡区间洪水与上游来水叠加)。

- 发电效益:优化水能资源利用,提升梯级电站整体发电效率与稳定性。

- 生态保护:保障河道生态流量、维持库区及下游水生态平衡(如鱼类产卵期流量调控)。

- 航运保障:通过水位调节改善航道条件,保障船舶通行能力(如枯水期补水、汛期控泄)。

- 水资源综合利用:兼顾灌溉、供水等区域需求。

二、运行原理:从数据采集到动态调控

1. 数据感知与实时监测

- 多维数据采集:

- 水文气象:通过流域内雨量站、水位站、气象卫星等实时获取降雨、流量、水位、蒸发量等数据。

- 水库状态:监测各水库蓄水水位、出库流量、闸门状态、机组运行参数等。

- 生态环境:下游河道流量、水质、泥沙含量、鱼类栖息地水位等生态指标。

- 数据融合: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数据,构建流域实时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模拟水流演进过程。

2. 调度模型与算法支撑

- 数学模型构建:

- 水动力学模型:基于圣维南方程组模拟河道洪水演进,预测不同水库调度方案下的洪水传播时间与水位变化。

- 多目标优化模型:以防洪安全为约束条件,建立发电收益、生态流量、航运水位等多目标函数,通过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求解最优调度策略。

- 人工智能辅助:

- 利用机器学习(如LSTM、神经网络)分析历史调度数据与水文模式,优化短期预测精度(如72小时洪水预报)。

- 强化学习算法探索长期调度策略,平衡不同季节(如汛期、枯水期)的资源分配。

3. 多库协同调度机制

- 空间协同:

- 梯级补偿:上游水库(如乌东德、白鹤滩)提前拦蓄洪水,为下游三峡水库腾出库容;下游水库(三峡)控制泄洪节奏,避免多库洪水叠加。

- 水位衔接:根据各水库调节性能(如乌东德为季调节,三峡为年调节),协调蓄水进度,避免上游过度蓄水导致下游缺水或弃水。

- 时间协同:

- 短期调度(小时级-天级):应对突发降雨、电站负荷变化,实时调整出库流量(如暴雨时临时加大泄洪,保障水库水位不超汛限)。

- 中期调度(周级-月级):结合中期天气预报(如台风、梅雨期预测),提前腾库或蓄水,平衡防洪与发电需求。

- 长期调度(季度-年级):根据流域来水趋势(如丰水期、枯水期规律),制定年度蓄水计划,保障供水、航运等长期需求。

4. 动态反馈与自适应调整

- 闭环控制:实时监测调度效果(如下游水位是否达标、发电功率是否匹配预测),若实际与模型预测偏差超过阈值(如流量误差>5%),触发应急方案(如临时增加泄洪或启动备用机组)。

- 滚动优化:每间隔一定时间(如6小时)更新一次调度计划,纳入最新气象、水文数据,避免“一次性决策”的滞后性。

三、关键技术与挑战

1. 技术支撑

- 精准预报:依赖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如ECMWF、GFS模式)和水文模型,将洪水预报误差率控制在10%以内。

- 跨库通信:通过专用数据网络(如水利部防汛通信网)实现六库数据实时共享,确保调度指令毫秒级同步。

- 可视化决策:借助GIS地图、数字孪生平台,直观展示各水库运行状态、洪水演进路径,辅助调度人员快速决策。

2. 核心挑战

- 目标冲突协调:如防洪要求预留库容与发电需要高水位蓄水的矛盾,需通过“补偿调度”算法寻找平衡点。

- 不确定性应对:极端天气(如超强厄尔尼诺引发的超设计洪水)、水库泥沙淤积等因素可能影响调度模型准确性,需建立弹性调度机制。

- 跨部门协作:涉及水利、能源、交通、环保等多行业利益,需通过流域管理机构(如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协调,打破数据壁垒与管理分割。

四、典型应用场景:以防洪调度为例

1. 暴雨预警阶段:气象部门预测未来48小时金沙江流域将发生大暴雨,六库联调系统启动“预泄腾库”程序:

- 上游四库提前24小时降低水位,腾出库容约50亿立方米;

- 三峡水库控制当前出库流量至1.5万立方米/秒(低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预留防洪库容。

2. 洪水演进阶段:上游洪水到达三峡时,入库流量达6万立方米/秒,系统启动“错峰调度”:

- 乌东德、白鹤滩暂停发电,闸门全开泄洪,但控制总下泄量不超过三峡入库能力;

- 三峡水库维持出库1.8万立方米/秒(兼顾下游防洪安全与电站机组运行下限),削峰率达70%。

3. 退水阶段:洪水过后,系统逐步恢复各水库蓄水至正常发电水位,同时向下游补充生态流量(如维持4000立方米/秒以保障航运和鱼类生存)。

五、总结

六库联调系统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模型优化+协同控制”,将孤立运行的水库转化为有机整体,实现流域资源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其核心原理可概括为:以实时数据为“神经”,以数学模型为“大脑”,以协同机制为“骨骼”,在复杂约束下动态平衡多重目标,最终实现“1+1>6”的系统效益。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水利领域,其“多主体协同优化”的思路也可为能源网络、交通系统等复杂大系统的调度提供借鉴。

(四)六座大型水库的具体情况

以下是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六座骨干水库的详细情况,结合官方数据与工程资料整理而成:

一、乌东德水电站

- 所处水域:金沙江下游

- 地理位置:云南省禄劝县与四川省会东县交界

- 发电功率: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89亿千瓦时

- 修建与建成时间:2015年12月核准主体工程,2017年正式开工,2021年首批机组投产,2022年全面竣工

- 修建成本:总投资约976.6亿元(2015年核准数据),实际总投资约1200亿元(含移民安置等)

- 其他特点:混凝土双曲拱坝高270米,总库容74.08亿立方米,是金沙江下游首个千万千瓦级电站,实现“零弃水”发电目标。

二、白鹤滩水电站

- 所处水域:金沙江下游

- 地理位置:云南省巧家县与四川省宁南县交界

- 发电功率: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16台百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约624亿千瓦时,全球第二大水电站

- 修建与建成时间:2010年筹建,2017年主体工程开工,2021年首批机组发电,2022年底全部机组投产

- 修建成本:总投资约2200亿元,包含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及生态补偿

- 其他特点:混凝土双曲拱坝高289米,总库容206.27亿立方米,攻克6项“世界第一”技术难题,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00万吨。

三、溪洛渡水电站

- 所处水域:金沙江下游

- 地理位置:四川省雷波县与云南省永善县交界

- 发电功率:总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18台77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约614亿千瓦时

- 修建与建成时间:2003年筹建,2005年主体工程开工,2013年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全面竣工

- 修建成本:静态投资约503.4亿元(2005年价格),总投资约792亿元(含动态成本)

- 其他特点:混凝土双曲拱坝高278米,总库容126.7亿立方米,年节约标煤超1.6亿吨,防洪保护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口。

四、向家坝水电站

- 所处水域:金沙江下游

- 地理位置:四川省宜宾市与云南省水富市交界

- 发电功率: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8台75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约307亿千瓦时

- 修建与建成时间:2006年开工,2012年首批机组发电,2014年全面竣工

- 修建成本:总投资约519亿元(含移民安置),单位千瓦成本低于三峡工程

- 其他特点:重力坝高162米,总库容51.63亿立方米,配套向家坝灌区工程可灌溉川滇300万亩农田。

五、三峡水电站

- 所处水域:长江上游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

- 发电功率: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32台70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全球最大水电站

- 修建与建成时间: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2012年全部机组投产,2016年整体竣工验收

- 修建成本:动态总投资约2485亿元(含枢纽工程1264亿元、移民856.5亿元),截至2024年累计发电超1.7万亿千瓦时,收益已覆盖成本

- 其他特点:混凝土重力坝高181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保护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年通航能力超1.5亿吨。

六、葛洲坝水电站

- 所处水域:长江上游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城区,距三峡大坝下游38公里

- 发电功率: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21台机组),年均发电量约157亿千瓦时

- 修建与建成时间:1970年开工,1981年首台机组发电,1988年全面竣工,总工期18年

- 修建成本:总投资约48.48亿元(1988年价格),是三峡工程的“试验田”

- 其他特点: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坝高47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改善长江航运条件,保护长江江豚等生态。

总结对比

表格

水电站 装机容量(万千瓦) 总投资(亿元) 修建周期 核心功能

乌东德 1020 976.6-1200 2015-2022 季调节、西电东送

白鹤滩 1600 2200 2010-2022 年调节、防洪、全球技术标杆

溪洛渡 1386 792 2003-2015 不完全年调节、防洪、航运

向家坝 600 519 2006-2014 日调节、灌溉、综合利用

三峡 2250 2485 1994-2012 年调节、防洪、航运、生态

葛洲坝 271.5 48.48 1970-1988 径流式、航运、反调节

关键数据说明

1. 投资差异:

- 早期电站(如葛洲坝)投资较低,但需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例如,三峡工程动态投资2485亿元(2024年),若按当前物价估算重建成本超9500亿元。

- 乌东德、白鹤滩等后期电站因技术复杂度高(如百万千瓦机组、300米级拱坝),单位千瓦成本显著上升(白鹤滩约1.38万元/千瓦)。

2. 综合效益:

- 六库联调后,防洪保护长江中下游超1.5亿人口,年增发电量60-7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2000万吨。

- 生态方面,通过生态流量泄放、鱼类增殖站等措施,保障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3. 技术突破:

- 白鹤滩水电站实现16项“世界级”技术突破,如全坝使用低热水泥、单机容量全球最大机组。

- 三峡工程攻克高坝大库泥沙淤积、超大型机组制造等难题,为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以上数据综合自政府官网、企业公告及权威媒体报道,部分投资数据因统计口径(静态/动态)或时间差异存在波动,具体以官方最新发布为准。

来源:天高任鸟儿飞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