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如歌润北疆 文化聚力筑安宁——锡林郭勒盟打造北疆法治文化纪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15:12 2

摘要:打造北疆法治文化,是锡林郭勒盟牢记“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更是守好祖国“北大门”、筑牢首都“护城河”的时代使命。面对地广人稀、边境线长的特殊地域环境,如何让法治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打造北疆法治文化,是锡林郭勒盟牢记“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更是守好祖国“北大门”、筑牢首都“护城河”的时代使命。面对地广人稀、边境线长的特殊地域环境,如何让法治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今年自治区启动北疆文化提升行动,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迅速响应,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北疆法治文化品牌。”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副书记高云峰坚定地说,“我们以文化涵养法治,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助力边疆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也为北疆文化提升行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色基因融入法治品牌

自编的快板书、逗趣的小品、流行的说唱表演……近日,苏尼特左旗“法治乌兰牧骑”队员联合当地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普法志愿者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一场活动下来,牧民们在笑声中记住了很多法律知识。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全盟13支“法治乌兰牧骑”活跃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成为打通农牧民法治文化宣传服务“最后一米”的金字招牌。

法治文化品牌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锡林郭勒盟把红色基因融入法治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法治文化品牌打造优势,红色成为北疆法治文化品牌最亮底色。

融出新模式。“一个红书包,一条草原路,一条无垠的彩虹连接你我。”这首《红书包之歌》把人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的苏尼特右旗。巴彦乌拉嘎查发起“红书包”送学活动,将首批印有“红书包”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装满党的政策等学习资料,打包分给各民兵队伍、妇女组织、青年小组和学校。如今,“红书包”志愿服务队采取“一线四包”的服务模式,“红书包”把法律知识送进每一个蒙古包,也让法治的种子在草原上生根发芽。这一模式不仅传播了法律知识,更让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

融出强品牌。苏尼特右旗检察院创立“红绿蓝·骑迹”品牌,强化党建引领和乌兰牧骑公益诉讼宣传队建设,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讲政治、接地气、有深度的检察宣传作品。将“乌兰牧骑红”融入“检察蓝”,将检察公益诉讼好声音传播到草原深处。通过这一品牌建设,红色基因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法治文化品牌广泛的影响力。

融入主阵地。锡盟公安乌兰牧骑锡如海乐队以原创歌曲《热血荣光》唱进了内蒙古新星新作演唱会。“公安乌兰牧骑+”这一法治文化品牌借助那达慕大会、音乐节等大型群众性活动融进宣传主阵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法官们走进学校、社区、讲述红色法治故事,传播红色法治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法治教育,让红色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4年,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苏尼特右旗检察院“红绿蓝·骑迹”品牌获评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展示活动“优秀文化品牌”。“检察+乌兰牧骑”宣传模式获评2024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精品“融合创新二十佳”。这一项项荣誉,是北疆法治文化红色基因在这片草原上的真切回响。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政法系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北疆文化,通过红色记忆将法治文化宣传植入农牧民心底,形成红色法治文化品牌矩阵,实现红色基因传承倍乘效应,不仅提升了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更为祖国北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阵地建设融入群众生活

太仆寺旗有一条途经四个镇、七个行政村的45公里法治文化长廊,“法的由来”“依法办事”“法制与生活”三部分内容涉及50余部法律,有人说这45公里长廊静默无声地释放着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法治文化博物馆”。

高质量法治宣传阵地是法治文化沉淀和传播的重要抓手。如何才能让法治文化宣传真正接地气、润人心?锡林郭勒盟政法系统主动探索,联动发力。

借助多个载体,阵地“用起来”。走进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巴彦淖尔嘎查“流动调解蒙古包”内,哈那上挂着“法律明白人之家”“法律援助联系点”等字样的小牌子,桌子上摆放着各种法律法规读本。“法律明白人”成为农牧民的法治贴心人。全盟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了一批市民可参与、可体验的北疆法治文化宣传阵地。目前,全盟建立法治文化阵地1026个,实现了嘎查村100%全覆盖。法治文化公园5个、法治文化长廊8个、法治文化广场12个。

融入时代脉搏,阵地“活起来”。“法治那达慕”将法治教育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法治熏陶;“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在文旅线路中融入法治宣传内容,碰撞出奇妙的非遗法治火花;报、网、端、微、屏上,《马背上的法治宣讲队》《石榴籽微课堂》《社区法治大篷车》等法治专栏,深度梳理了北疆法治文化的独特印记,让法治温度触屏可及。

艺术表达“解码”法治精神,渠道“宽起来”。举办“北疆蒙芽•翼博杯”青少儿法治文化艺术作品大赛,青少儿用摄影、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对法治的理解与感悟。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全盟推出多项法治文化系列创新活动,深耕法治文化滋养之土,厚积法治文化浸润之势,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实践。通过“法治+文艺”“法治+阵地”“法治+云平台”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法治宣传渠道。截至目前,全盟已建成54个国家、自治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并组建了“普法讲师团”“法治乌兰牧骑”“蒲公英志愿宣传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普法宣传事业。

如今,在祖国北疆这片草原上,一场场“冒热气、接地气”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有温度”的法治志愿服务让法治文化阵地宣传浸润百姓生活,增加民众“可感受的公平正义”。各类宣传阵地提升群众“见法率”,在全盟范围形成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

戍边文化融入边境治理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传出一则好消息:二连浩特格日勒敖都边境派出所所长宝音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熟悉宝音的人说,他身上有一股气息,是一颗赤子之心对祖国的爱。这种气息在锡林郭勒盟1103公里边境线上,是党政军警民扎根边疆、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忠诚和担当。如何以法治文化赋能边境治理,全盟政法机关持续发力。

党建引领为“同心圆”筑基。聚焦点线面结合,推动“阵地前移”。推进“党员中心户”模式,上联支部、下联农牧户,大力建设“基层讲堂”“石榴籽讲堂”,构建以嘎查党组织为核心、中心户为结点、牧民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员教育网络,1803名党员中心户辐射带动18.19万名党员群众参与学习培训,推进党员教育主阵地向边境一线延伸覆盖。

戍边文化为“同心圆”赋能。全盟将戍边文化建设纳入边境党建、国防教育、兴边富民工程一体规划。边境旗县先后建成“北疆同心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廊,戍边文化、“护边员之家”“护边驿站”和“蒙古马精神”展厅,以固态阵地承载“国旗耀边关”、警营那达慕、边境研学等动态活动,成为边境地区“人气中心”。

暖心故事汇聚“同心圆”合力。锡林郭勒盟帮助“国家的孩子”寻根事迹成功入选“读懂北疆·温暖2024”网络故事汇。历时两年,形成了“采集+建档”一站式信息管理机制、“网上+网下”核查机制、“认亲+团圆”全流程服务、媒体及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等工作机制,共为全区各地44名“国家的孩子”寻根成功。一个个寻根成功的鲜活案例,让国家的孩子以“网红”姿态重回人们视线,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引发年轻一代四海一家的深深共鸣。

在这片草原上,有零下30摄氏度的恶劣天气里为了寻找牧民丢失的马匹,被网友集体致敬“辛苦了”的马背警队。有巡回法庭及时化解边境纠纷,维护边境地区的矛盾纠纷。有乌尼孟和这样祖孙三代70多年守护边境线的护边员代表。有“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有“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

如今,法治文化成为提升边民群众法治素养,探索稳边、固边、兴边有效路径,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提供了巨大的“北疆同心圆”能量场。一个个让人动容的法治文化实践,已经转化为千里北疆的边境治理效能,成为联结北疆“同心圆”最坚实的情感纽带。

政法文化融入法治服务

近日,正蓝旗检察院与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元上都遗址文物保护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在联席会议上,《意见》签署双方对于内蒙古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细则堪称细致入微,在正蓝旗检察院检察长王利瑜看来,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以法治的力量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北疆文化根脉。

锡林郭勒盟政法队伍将政法文化与北疆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加强政法文化建设,通过与业务的融合,将公平正义、忠诚担当、创新进取等政法文化因子深深根植于全盟政法干警,在涉外、生态、文物保护等重要领域赋能北疆法治服务。为法治服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成为推动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开放包容,服务国家大局。蒙古国公民来到二连浩特市外籍人员服务中心,都知道这里有个“HELP之家外国人志愿服务队”,该中心是全国首个综合性外籍人员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在全国口岸城市中尚属第一支。自从2024年12月5日于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成立,就一直成为志愿服务蒙古国公民的重要力量。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二连浩特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艳成说:“这样的平台能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这一实践体现了政法文化中的服务精神和国际视野,为边境地区的法治服务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的“含绿量”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锡林郭勒盟将法治文化优势转化为草原生态保护优势。全盟检察机关通过“公益守护人驿站”工作机制,加大对草原、牧场的司法保护力度,目前共建立“公益守护人驿站”69个,建立“微信检察室”13个。同时设立“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公益守护人讲堂”,聘请300余人为“公益守护人”,坚实的检察护盾为锡林郭勒大草原提供了法治支撑。

科技赋能,提升法治服务效能。当下,AI技术引领了新一轮变革浪潮。锡林郭勒盟的政法单位通过引入AI技术,实现了政务服务、基层治理、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化转型。二连浩特市锡林派出所与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内蒙分所合作,在所内建立了全盟首台“AI”律所智能空间站数智化法律服务平台。锡林浩特检察院推出“锡检·法治安达”品牌,AI数字检察官——“检小萨”推动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双向融合。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将AI融入无人机研发,让无人机从“会飞”向“会思考”踏步……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锡林郭勒盟政法系统以法治为基,以文化为魂,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北疆法治文化的壮丽篇章。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边境治理的创新,从文化阵地的深耕到法治服务的拓展。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彰显担当,一份来自人心的安宁,在草原上拔节生长……

第7550期

来源:内蒙古检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