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切鸡480半只?网友怒批:这哪是吃饭,分明是交“沪爷智商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5:12 2

摘要:近期,短视频平台上关于“上海天价物价”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从480元半只的“听音乐喝牛奶长大的白切鸡”,到128元一颗的生菜沙拉(另加10%服务费),再到50元一瓶的可乐、200元一锅的依云水现熬白粥,这些极端案例构建起“上海物价高到离谱”的舆论图景。网友调侃

近期,短视频平台上关于“上海天价物价”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从480元半只的“听音乐喝牛奶长大的白切鸡”,到128元一颗的生菜沙拉(另加10%服务费),再到50元一瓶的可乐、200元一锅的依云水现熬白粥,这些极端案例构建起“上海物价高到离谱”的舆论图景。网友调侃“财神爷来上海都得光腚走”,并衍生出“论盘子大、分量少,打开喷枪就是烤,抹点酱撒点渣,卖给沪爷8万八”的打油诗,折射出大众对这类现象的戏谑与质疑。

这些高价餐饮往往具备三大特征:其一,选址于陆家嘴、外滩、南京路等核心商圈。以和平饭店为例,其位于外滩与南京路交界的黄金地段,历史底蕴与地标属性加持下,50元的可乐、90元的矿泉水成为“逼格”的象征。有博主在此消费一餐达2.3万元,仅服务费就占3000元,去年底推出的298元团购套餐,内容为“逛饭店+一杯饮品或一块蛋糕”,足见地段溢价之高。

其二,强调食材“高端性”。200元的白粥宣称使用东北有机米与阿尔卑斯山矿泉水,138元一片的牛肉标榜澳洲5A级雪花和牛,288元的面条搭配意大利帕玛森芝士、希腊黄油与黑松露,通过食材的地域标签与等级划分,构建“物有所值”的消费逻辑。

其三,玩概念包装。青椒鸡丁盖浇饭改名“青椒鸡丁能量碗”售价翻倍,拍黄瓜变身“粉身碎骨小青龙”,肉夹馍冠以“腊汁肉帕尼尼”之名,通过词汇转换赋予普通食物“高端感”,本质是利用消费心理进行溢价营销。

这类内容的传播,暗合短视频平台对“冲突性”“话题性”的需求。极端案例的强对比(如3元一斤的罗马生菜加工后卖140元)极易引发情绪共鸣,形成“吐槽-传播-二次创作”的流量闭环。但需警惕的是,这类碎片化叙事容易造成认知偏差,让观众误以为“天价餐饮”是上海物价的全貌。

事实上,上海物价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既有奢侈品级的消费场所,也有贴近民生的市井烟火。根据上海市发改委2025年4月数据,普通食品价格与全国多数城市持平:面粉3.5元/斤,猪后腿肉15元/斤,鸡肉15元/斤,鸡蛋5元/斤,青菜3元/斤,红富士苹果5元/斤,部分品类甚至低于非一线城市。有博主在大润发超市实测100元购买力,可购10只小鲍鱼、一袋大米、一箱牛奶及多种日用品,显示出普通消费场景的性价比。

餐饮消费层面,“丰俭由人”特征显著。以陆家嘴为例,直线距离300米的两家肠粉店,价格差异悬殊:一家鸡蛋瘦肉肠23元、鲜虾牛肉肠32元,另一家鸡蛋肠9元、猪蛋肠12元。这表明,核心商圈既存在服务高端客群的高价餐饮,也有面向普通白领的平价选择。正如网友所言:“上海的白切鸡有480元半只,也有50元一份;白粥有200元一锅,也有10元一碗。”

收入方面,2023年上海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为12307元,但这一数据因“被平均”争议较大。另一项基于24万份样本的民调显示,2025年上海平均工资为6378元,其中4500-6000元收入段占比18%,6000-8000元占比15.5%,近半数人月薪低于6000元。金融、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薪资较高,而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普遍低于8000元。这样的收入结构,显然难以支撑“天价餐饮”成为日常消费,进一步印证极端案例的非普遍性。

住房成本是上海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25年4月市中心一居室月租7025元,非中心区域3746元,住房支出占收入40%-50%是常态。相比之下,饮食支出的弹性空间较大——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平价餐饮,将日常饮食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

那么,究竟哪些群体在消费这些高价餐饮?首先是商务宴请人群。核心商圈的高端餐厅凭借私密环境与地标属性,成为商业社交的重要场景。一顿数万元的餐费可能转化为合作机会,“吃饭”本身退居次要,社交属性与符号价值成为消费核心。和平饭店等场所的高定价,本质是为商务需求提供“社交货币”。

其次是富裕阶层与游客。短视频中“92岁男孩一日消费1189元”的案例,反映出部分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习惯。对于他们而言,高价餐饮是休闲体验的一部分,消费能力足以支撑“尝鲜式”消费。此外,上海作为旅游城市,外滩、南京路等地的高价餐厅往往吸引游客打卡,一次性消费特征明显,商家更注重“游客经济”下的短期收益。

再者是美食测评博主。这类群体出于内容创作需求,主动探访高价餐厅,其视频往往自带流量属性。即便消费成本较高,但若内容引发传播,广告植入、平台分成等收益可覆盖支出,甚至实现盈利。这也解释了为何越是“离谱”的餐厅,越容易成为博主的拍摄目标——争议性内容天然具备传播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内容的广泛传播可能加剧公众的收入焦虑。当社交媒体频繁展示“月入十万”“日消费过万”的生活片段,月薪数千元的普通人容易产生“被抛下”的错觉。但现实是,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1314元(月均3400元),43.4%的城镇家庭背负房贷,多数人仍在为生活精打细算。早餐摊主的凌晨忙碌、白领的通勤路线规划、网约车司机的充电桩争抢,构成更真实的民生图景。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上海物价的争议,本质是消费分层的缩影。高价餐饮的存在,如同城市的“橱窗”,展示着消费主义的极致可能;而市井巷陌的平价商铺,则是普通人脚踏实地的生活依托。理解这种多元性,才能避免被极端案例误导,在真实的生活质感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存智慧。毕竟,任何城市的烟火气,都既需要橱窗里的璀璨,也离不开街巷里的温暖。

文本来源于@财经不眠姐的视频内容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