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朝鲜的7天震撼见闻:免费医疗背后是40年前的X光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2:23 2

摘要:平壤某医院里,一位老人颤巍巍递上泛黄的病历本。诊室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熟练地拉开抽屉——里面躺着几盒降压药、止疼片,和一台1980年代产的X光机操作手册。这一幕,彻底击碎了我对朝鲜“全民免费医疗”的浪漫幻想。

“医生,我胸口疼。”

平壤某医院里,一位老人颤巍巍递上泛黄的病历本。诊室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熟练地拉开抽屉——里面躺着几盒降压药、止疼片,和一台1980年代产的X光机操作手册。这一幕,彻底击碎了我对朝鲜“全民免费医疗”的浪漫幻想。

作为首批获准深度探访朝鲜的外国博主,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神秘国度的AB面:既有全民分房的乌托邦承诺,也有医院药柜里发霉的青霉素;既有平壤街头穿丝袜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也有农村妇女在煤油灯下缝补祖传棉衣……

免费医疗的“魔幻现实”:医生用算盘开药方,手术中途会停电

在咸镜南道的一家医院,56岁的崔美兰展示了她的“救命三件套”:粮票、降压药、手写病历。“做CT?那是平壤大领导才有的待遇。”她苦笑着指向墙角的苏联产X光机——这台锈迹斑斑的设备,比在场所有医护人员的年龄都大。

朝鲜的医疗体系像极了时间胶囊:

药品短缺:普通医院仅储备感冒药、止痛片,抗生素需用工业券在黑市兑换,一盒头孢价格抵工人半月工资;

设备古董:平壤妇产医院还在用1970年代的产钳,手术室停电时,护士得举着手电筒照明;

医生绝技:没有电子系统,老医生靠打算盘计算药量,用毛笔写处方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朝鲜人对此异常豁达。“至少生孩子不用抵押房子。”导游金善姬(化名)说。她的表姐去年生下第5个孩子,政府奖励了“英雄母亲”勋章和一套80㎡公寓——这是普通人奋斗半生都难企及的“生育彩票”。

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的实验室里,21岁的金哲秀正在调试自制的农业APP。他的华为手机装着玉流电商平台,却连不上国际互联网。“我们不需要知道外面的事。”他腼腆一笑,U盘里偷偷存着的韩国综艺却出卖了真相。

朝鲜的教育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

12年全免费:从书包到铅笔全由国家发放,农村学生放学后要下田挣工分;

阶级固化:平壤重点中学配备电脑教室,而农村学校连课本都靠传抄,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虚拟实验”;

知识特权:全国170万知识分子中,90%集中在平壤。想要进金策工业大学?除非父亲是劳动党员或军功家属。

最魔幻的是“连坐制”——某农村小学因一名学生偷听韩国广播,全班被取消升学资格。这种集体主义铁律,让朝鲜人既团结如钢,又活得如履薄冰。

分房神话与地下经济:月入千元竟是富豪,黑市老板娘开奔驰

在平壤“未来科学家大街”,28岁的李英子住着国家分配的90㎡公寓。她的丈夫是导弹工程师,家里彩电、冰箱一应俱全——代价是全家20年不能换工作、不能搬家。“想住江景房?除非你造出核弹头。”她半开玩笑地说。

朝鲜的住房分配制度藏着残酷真相:

等级森严:科学家住150㎡精装房,工人挤在筒子楼,农村人永远拿不到城市户口;

地下交易:黑市中介偷偷倒卖“福利房”指标,一套平壤公寓标价3000美元,够普通家庭攒10年;

新贵崛起:涉外商店老板娘开走私奔驰,用中国手机联系丹东供应商,月入4000元碾压公务员。

最让我震惊的是街头经济学——一位卖辣白菜的大妈日赚80元,竟是胡同里的“隐形富豪”。她的秘诀?把丈夫的粮票偷偷换成工业券,从中国倒腾肥皂和丝袜。

370万手机用户活在局域网,金字塔饭店藏着埃及土豪

夜幕下的柳京饭店宛如外星遗迹。这座停工30年、耗资7.5亿美元的建筑,最终被埃及电信巨头用中国施工队救活。顶楼旋转餐厅里,朝鲜新贵们用“阿里郎”手机拍照——能连WiFi,但只能访问3个政府审核的网站。

手机普及:370万用户刷着国产版TikTok,却不知何为“网红经济”;

信息牢笼:平壤大学生开发农业APP,数据库却停留在1980年代产量数据;

能源创意:农民金永哲在屋顶架设自制风力发电机,停电时够给孙子写作业——“比核导弹实用多了”。

在开往丹东的列车上,导游突然问我:“听说中国人都用手机付钱?”得知支付宝能买飞机票时,她瞳孔地震:“那我们……算活在哪个年代?”

离开朝鲜前,我在平壤地铁站拍到这样一幕:穿着中山装的老者默默撕票,对面广告牌上印着“先军政治”标语。这个国家就像一台老式收音机——外壳刻满岁月痕迹,内里却播放着扭曲变形的进行曲。

或许,朝鲜人的幸福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们早已学会:在免费医疗的X光机前微笑,在分房制度的夹缝中跳舞,用370万部手机编织出一个与世隔绝的梦。

来源:百姓识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