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酿造技术来自意大利?别闹!我们酒文化历史外国人看不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5:30 2

摘要:无论是从时间、酒器、技术、酒文化等等,我们都已经历经了几千年了,怎么还是会被他们说我们的酿酒技术是从他们那边引进的?

很多人想不到,我们常喝的白酒,居然也会引起西方学界的质疑。

很长时间里,西方的酿酒界就一直说中国白酒技术是"舶来品"。

我就纳闷了,在酿酒领域,我们的老祖宗可是行家,为什么也会被他们拿来质疑?

无论是从时间、酒器、技术、酒文化等等,我们都已经历经了几千年了,怎么还是会被他们说我们的酿酒技术是从他们那边引进的?

就如意大利酒庄炫耀千年蒸馏传统,而阿拉伯学者则提及8世纪香水蒸馏术。

他们哪里来的自信呢?

前些年在江西南昌一座汉代大墓的发现,这就是2011年发掘的海昏侯墓,那位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废的刘贺。

他的墓中出土了一些形状奇怪的青铜器。

后来被证明是酒器,可是当你看到这些酒器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在古代,他们对酒器研究早就达到了我们无法理解的高度!

接下来看看下面有些酒器,你看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西周晚期-鲁仲齐甗

在欧洲某大学的酒文化课上,一个教授常跟学生说:

"蒸馏酒技术诞生于12世纪意大利的萨勒诺医学院,如果非得要追溯更早的时候,那就是8世纪阿拉伯人的香水作坊用的蒸馏技术。"

他们的依据是伊斯兰文献里对"a r a q"(阿拉伯蒸馏酒)的记载,还有欧洲中世纪手稿里的蒸馏器图。

更让人尴尬的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过"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这话被西方学界当成了"中国没有蒸馏传统"的证据。

直到海昏侯墓的考古报告公布,这种一边倒的说法开始站不住脚。

这座占地4.6万平方米的汉代列侯墓,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高132厘米的青铜蒸馏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酒蒸馏器

它的结构让学界很惊讶:下面的圆釜像煮饭的鼎,上面的凝露室是甑的改良设计,底部带栅格纹的箅子能让蒸汽均匀上升:

这明显是中国蒸食文化的延续,可不是西方学者说的受希腊蒸馏器影响。

《尚书》记载 “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曲为发酵剂,蘖为发芽谷物)。

曲的使用使酿酒从自然发酵转向可控发酵,酒精度提升至 10-15 度,且可批量生产。

商代设有 “酒正” 官职,专管酿酒;

周代《周礼》详细记录酿酒流程,如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强调原料、水质、温度的严格把控。

要弄明白这件汉代"黑科技",得先看看中国古人的烹饪智慧。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用陶甑蒸米饭,商周时期,青铜甗成了贵族常用的器具。

这种"上蒸下煮"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利用蒸汽原理的原始蒸馏装置。

海昏侯的蒸馏器,只是把蒸饭的甑换成了带导流槽的凝露室,这说明中国工匠对蒸汽技术已经很熟悉了,并不是从外面学来的。

2023年,郑州大学做了个复原实验,让这个千年器物重新"活"了起来。

考古团队按1:1比例复制了蒸馏器,放进去汉代常见的酿酒原料芋头。

加热到78℃时,冷凝管里滴出了透明液体,检测发现酒精度达到21度。

这个结果让西方有些历史学者很震 惊:

比阿拉伯文献记载的蒸馏酒早了800年,比意大利萨勒诺医学院早了1300年!

更有意思的是,海昏侯墓的酒具库里出土了50斤装的青铜酒钟,结合史书记载刘贺"身体不好,走路不便",考古学家推测这个蒸馏器可能是用来炼制药酒的:

汉代蒸馏器可能兼具酿酒与制药功能,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用蒸馏法提取草药精华,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青铜酒钟(50 斤装)与医书竹简可佐证。

毕竟在汉代用蒸馏技术提纯草药成分,已经是医家的常用方法了并不稀奇。

当西方学界还在争论"蒸馏酒起源于阿拉伯还是意大利"时,中国学者已经梳理出更清晰的技术传播路线。

1983年,西安出土了唐代银质蒸馏器,说明盛唐时期蒸馏技术已经从宫廷传到民间。

白居易诗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描述蒸馏酒的色泽;

敦煌文书《酒经》详细记录 “蒸酒法”,步骤与现代蒸馏相似。

而在同时期的阿拉伯,直到8世纪中叶的《化学之书》才第一次提到蒸馏技术,书里说的"alembic"(蒸馏器)结构,跟云南出土的宋代青铜蒸馏器非常像。

贸易史也有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里,除了丝绸和茶叶,还有一种被波斯人叫做"中国之露"的神秘饮品。

宋代出现分体式蒸馏器,如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青铜蒸馏器,由甑桶、冷凝器、流酒槽组成,可连续蒸馏,效率显著提升。

此时蒸馏酒(白酒)逐渐取代发酵酒(米酒、黄酒),成为主流。

9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贾耽在《道里邦国志》里记载,这种饮品"用谷物蒸制而成,喝了能祛寒除湿"。

当12世纪意大利修士把蒸馏技术写进《蒸馏术大全》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项"欧洲新发明"的核心原理,在中国已经传了1400年了。

在海昏侯蒸馏器出土前,国际学界认为中国蒸馏酒最早出现在元代。

这背后既有对东方文献的误解,也有文明话语权的博弈。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曾说:

"当我们用'阿剌吉'来称呼烧酒时,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伊斯兰文明技术优先的观点。"

而中国考古发现的断层,比如商周时期蒸馏器实物的缺失,又给了西方学界想象的空间。

中国出土的奇怪的酒器

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定义上的双重标准。

同样是宋代文献里的"蒸酒"记载,西方学者把阿拉伯的"a r a q"当成确凿证据,却对中国的"烧酒"表示怀疑;

同样是出土的蒸馏器,意大利中世纪的器物被当成"酒文化证据",中国汉代的器物却被质疑" 也可能是用来炼药的"。

这种选择性的忽视,暴露了一些学者心里的"东方技术落后"观念。

那么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证据了。

湖北张家山汉简《酿酒章》里写着:"蒸米三斗,取其露为酒"。

湖南里耶秦简里也有"酉(酒)蒸器"的铭文,这些可以互相呼应历史的证据。

分子考古学,能发现人眼看不到的事实。

比如在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陶鬶残留物里,就检测出了高粱蒸馏酒的成分。

这说明中国的蒸馏技术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三千年前。

就像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写的:

"当欧洲人还在黑暗中摸索时,中国人已经在酿酒领域领先千年。"

也许我们该问的不是"中国白酒是不是从西方传来的"。

而是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东方智慧,还有多少等着我们去发现?

先秦-魏晋-唐宋的礼制和酒文化

《诗经》中酒既是祭祀的祭品,也是情感的寄托。

《周南・卷耳》以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

写征夫借酒纾解乡愁,而《小雅・鹿鸣》则以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展现贵族宴饮的礼仪与欢洽。

《周颂・丰年》更将酿酒与丰收、祭祀关联,凸显酒在周代礼制中的核心地位。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酒为媒介,在微醺中抵达物我两忘的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更将饮酒升华为对生命真谛的体悟。

李白的《将进酒》堪称酒诗巅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以酒为号角,宣泄对生命的热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则将狂放不羁推向极致。

最终以 “与尔同销万古愁” 收束,在醉态中暗藏对时代的愤懑与超脱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酒问天,“把酒问青天” 既显豪放,又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透出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范仲淹的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与辛弃疾的 “醉里挑灯看剑”,则将酒与家国情怀、壮志未酬相融合,拓宽了酒诗的情感维度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青铜冰鉴--铜鉴缶

在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看着那个布满铜绿的蒸馏器。

突然明白文明的价值从来不是由话语权决定的,而是由历史的事实决定的!

两千年前刘贺墓里的一缕酒香,穿过时空告诉我们:

真正的文明自信,在于深入挖掘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去迎合别人的评价体系。

当西方学者开始重新研究中国考古报告时,或许就是重新书写世界文明史的开始:

毕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深厚辉煌,本就不该由不了解我们历史的人带着偏见来决定的。

秦汉时期的青铜酒爵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从黄河之滨到京津冀热土,仰韶酒业以新名酒势能叩开河北市场-大象新闻2025-05-16 12:46》、《重大发现!中国蒸馏酒历史提前至西汉!-河南卫视2024-10-31 11:02》、《上山遗址新发现:1万年前上山先民就能酿酒,为东亚最早-新华社2024-12-11 16:46北京》、《中国酒文化历史发展和演变历史-政 务:方志大名 2019-12-30 10:16》

来源:山中微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