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浪潮冲击下,出版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当"随机波动"播客邀请到编辑罗丹妮与梦药水工作室创始人猫弟时,两位从业者展现出出版领域的两种典型形态——体制内的选题深耕者与市场化的产品经理式编辑。
在数字浪潮冲击下,出版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当"随机波动"播客邀请到编辑罗丹妮与梦药水工作室创始人猫弟时,两位从业者展现出出版领域的两种典型形态——体制内的选题深耕者与市场化的产品经理式编辑。
罗丹妮至今记得五年前首次做客节目的场景,那时她还在理想国深耕文学出版。如今辗转至三联生活周刊,她的工作重心仍是挖掘具有社会价值的选题。
"吴谢宇案"这本书的出版历程颇具代表性:从选题策划到最终上市耗时两年,期间经历多次打磨与调整。她笑言自己像"选题猎人",会在医院陪护家人时观察养老问题,在亲子阅读中捕捉代际沟通的痛点,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成为她做书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比之下,猫弟的出版路径更具互联网基因。这位前营销编辑转型的创业者,用"产品经理"来定义自己的角色。从妮妮的《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百万销量奇迹,到新作《今天我想要什么》的市场运营,她的工作贯穿选题开发、装帧设计、社交媒体营销甚至读者售后。
最忙的时候,她每天要在小红书处理上百条读者反馈,连快递包装的材质都会亲自把关——这种从内容到渠道的全链条参与,正是市场化出版的典型缩影。
两人的差异在播客中形成有趣对比:罗丹妮习惯用"器皿"来形容编辑角色,强调通过书籍传递时代议题;猫弟则将读者称为"用户",认为书籍是众多文化消费品中的一种,需在装帧、定价、传播方式上与短视频、脱口秀等争夺用户注意力。
但正如罗丹妮所说:"我们都在同一条河流里,只是所处的河段不同。"无论是体制内对深度内容的坚守,还是市场化对传播效率的追求,本质都是在思考"如何让好内容被看见"。
在小红书刷到"书籍穿搭"话题时,猫弟并不意外。这个时代,书籍的商品属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凸显。她记得《带壳的牡蛎》首刷时,因快递包装简陋导致大量书籍破损,团队不得不全员化身客服处理售后——这个细节折射出出版行业在供应链环节的脆弱。"当读者连完整的商品都收不到,何谈内容价值?"她感慨道。
罗丹妮对此深有共鸣。在制作《把自己作为方法》时,团队曾为封面设计争论三个月:是采用素色布面体现学术质感,还是用烫金工艺吸引年轻读者?最终选择的雅黑烫金方案,既是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也暗含对市场审美的妥协。这种平衡在她看来是编辑的必修课:"装帧是书籍与读者的第一次对话,就像餐厅的摆盘,虽不决定食材本身,却影响就餐欲望。"
但商品属性的强化也带来隐忧。猫弟发现,部分读者在评价漫画时会优先讨论封面配色是否"出片",而非故事内核;罗丹妮则注意到,某些社科类书籍为迎合热点,过度追求"话题性"而牺牲思想深度。
两人都认同温特森的观点:"图书不该衣衫褴褛跟在其他媒介后,而应搭建桥梁让文字触达更多人。"这种桥梁作用,既体现在《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用清新画风降低阅读门槛,也体现在《我和爸爸》通过真实故事引发代际思考——关键在于找到形式与内容的共振点。
在出版行业,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堪称最微妙的存在。罗丹妮用"协助者"定义这种关系:在策划养老题材书籍时,她会陪作者走访数十家养老院,记录护工与老人的真实对话;在打磨母女共读选题时,她会分享自己与母亲的相处细节,用共情打破创作僵局。"编辑不是造物主,而是助产士。"她说,这种情感投入往往比文字校对更耗费心力。
猫弟的体验则更具创业色彩。作为妮妮的"经纪人式编辑",她不仅要规划出版节奏,还要操心作者的个人品牌建设——从漫画个展的策展思路,到社交媒体的内容调性,都需要深度参与。某次签售会突发暴雨,她冒雨协调场地转移,最终在咖啡馆完成一场特殊的读者见面会。"那次我发现,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本质是对编辑团队的信任。"她笑言,这种捆绑式成长让她既像"创业伙伴",又像"监护人"。
两人都提到"情感劳动"的消耗:罗丹妮曾因作者对装帧的坚持而失眠,猫弟则在处理读者差评时几度崩溃。但这些付出在书籍再版时得到回响——当《带壳的牡蛎》第18次加印,当《吴谢宇案》收到读者手写读后感,那些深夜校对的疲惫、会议争执的委屈,都化作"值得"二字。正如罗丹妮所说:"编辑的价值,藏在读者合上书页时的叹息里。"
节目尾声,冷建国的"非遗论"引发思考:当算法推荐主导信息获取,当短视频切割碎片时间,纸质书的存在意义究竟为何?
猫弟分享了一个细节:在最忙碌的加班周,她竟重拾睡前阅读习惯,用枕书的小说切断与工作的连接。这个微小却珍贵的瞬间,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它是对抗碎片化的锚点,是数字时代的精神栖息地。
罗丹妮则想起某次书展,一位母亲带着自闭症孩子在展位前停留两小时。孩子反复摩挲《海洋绘本》的立体书页,眼中第一次浮现光亮。"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书籍的价值从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它能否成为某人生命中的光。"她说。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又精神贫瘠的时代,出版人或许就是提着灯的人——他们未必能照亮整个世界,却能为某个灵魂点起一盏灯,让阅读成为穿越时代迷雾的舟楫。
正如播客结尾所言:"当我们谈论做书,本质是在谈论如何与世界相处。"
无论是深耕选题的理想主义,还是拥抱市场的务实策略,这些努力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答案——让文字的力量,在破碎的时代里,拼贴出属于人类的完整精神图谱。
文本来源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的播客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