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11岁的王朔跟着12岁的叶京四处打架、滑冰时,15岁的海岩就已经成为海军航空某团的一个士兵。
一、
1969年,11岁的王朔跟着12岁的叶京四处打架、滑冰时,15岁的海岩就已经成为海军航空某团的一个士兵。
那时的海岩瞧不上王朔叶京这帮混子,可他哪里能想到,后来几个人竟在一个锅里吃饭。
海岩原名侣海岩,出生于北京。
祖母廖菱航是著名的红色女特工,父亲侣朋曾担任中央歌舞剧院副院长、以及文化部艺术二局局长。
出生在这样的艺术之家,海岩从小就对读书和艺术充满渴望。可惜那场飞来横祸,让他的幸福日子在10岁那年戛然而止。
海岩父母因为某些原因被隔离,家里只剩下才上四年级的海岩。他被迫辍学在家,不敢出门。一是怕挨揍,二是被人直接带走。
无奈之下,他只能猫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没被抄走的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这样的日子,海岩过了五年。
后来风波过去,他重启人生。
1975年,21岁的海岩从部队退伍,成为了北京市公安局劳改局的一名警察。
在做警察期间,海岩依旧保持部队的习惯。他每天都坚持锻炼,坚持学习,一直是局里篮球队的主力。
因为文武双修,脑子转得快,身体素质又好,很快海岩就接到了一个重大任务。
二、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病逝。
全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很多人自发聚于天安门广场,准备送总理最后一程。
22岁的海岩以便衣警察的身份,被安排在天安门广场值勤。而18岁的王朔则因为“闹事”,被稀里糊涂关进了局子……
当便衣警察这段经历,被海岩深藏心底。但有些故事就像一个被藏在珠贝里的沙子,不吐不快。
那时的海岩也没想到,这粒沙子日后吐出来,竟然成为了耀眼的珍珠。
1979年,25岁的海岩与劳改局下属工厂的会计何菁菁结婚。
第二年,儿子侣萧出生。
当时海岩的生活极其稳定,是现在很多人都羡慕的三点一线。他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
再加上之前做便衣警察的经历,始终让他心痒难耐。于是,他准备把当初做警察故事的经历写下来。
因为父亲侣朋一直对各种文学作品抱有尖刻批评的态度。海岩担心父亲给自己泼冷水,就瞒着谁都没有说。
家里人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儿,可他们突然有一天发现,海岩开始“早睡”了,而且睡得有点过早了。
几个月后,父亲觉得有点不对劲,他担心儿子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于是在儿子房间开始搜索起来。
不过他没有找到海岩违法乱纪的证据,而是在壁橱里找到了他的手稿。
父亲问海岩是不是在写什么东西?海岩见躲不过去,干脆承认,并在父亲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鼓起勇气问了一句“要不您看看?”
在等待父亲答复的两天时间里,海岩简直是度日如年,生怕被父亲判死刑。
两天后,父亲敲开他的门说:“你后面的呢?赶快给我!”
那一瞬间,海岩觉得自己的故事成了。很快就完成了长达47万字的长篇处女作,这就是《便衣警察》。
书稿是写出来了,但想闯入文坛,他还要面临另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
《便衣警察》写完后,海岩托朋友把手稿送到一个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副主编家中,让人帮忙看一看。
副主编头都没抬,就问海岩:
你发表过短片或散文吗?
海岩说,没有。
那你写过中篇吗?
海岩的回答还是,没有。
那你参加过报社的写作培训吗?
海岩的回答依旧是,没有。
副主编抬起头,看着海岩问:那你总该给报社写过通讯,或者其他小稿吧?
海岩摇摇头,没有。
副主编脸色一变,瞬间阴沉了下来说,稿子不用看了,你拿走吧。
看都不看就让我走?海岩出了门以后,心里越想越气。副主编这种态度,激起了他作为男人的胜负欲。
不信邪的海岩又把手稿寄给中国文学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的规定是,三个月内会给答复。就算没有通过,也会把手稿寄回。
可几个月后,杳无音信。
经过这么长时间,海岩早已经没了当时的傲气。但他想着好歹得把手稿要回来,于是就鼓足勇气敲开了中国文学出版社编剧部的门。
可他没想到,对方竟然连拆都没有拆开。
海岩表明来意,对方示意可以拿走。当听说他写的是关于警察的故事,编辑还温馨提醒一句,“你可以去投群众出版社”。
海岩本想拿着东西就走,但临出门的时候还是多嘴问了一句,“要不您赏脸,就看一页,700字?”
正是这700字,帮海岩敲开了文学的大门。
然而,就在海岩小说即将出版的时候,他的本职工作警察却干不下去了。
四、
80年代中后期,国内掀起下海经商的浪潮,国家也开始派一些年轻的干部去国企历练。
当时32岁的海岩虽然是北京市公安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但他只有小学学历,注定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于是他自告奋勇,领了一个任务,去昆仑饭店当一把手。
当时昆仑饭店虽然是五星级饭店,但因为经营不善负债累累。海岩去的时候,账面上只有50万元,可饭店欠下的债却高达1000多万。
面对职业危机,海岩并没有退缩或者是抱怨,而是积极突破。他一边学习酒店管理知识,一边梳理昆仑饭店面临的问题,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昆仑饭店起死回生,此后还从一家店变成了几十家店……
那时王朔已经凭借小说,在文学圈闯出了一点名堂,但一直没有一个可靠的据点。
当王朔、马未都等人听说海岩做了酒店老板之后,经常打着文学创作的名义,在海岩的昆仑饭店混吃混喝。
都是大院子弟,又有类似的经历,海岩也十分大方,对这些兄弟来者不拒。他不仅经常替王朔等人签单,还为他们办了游泳卡。
不过虽说都是大院子弟,但海岩又跟王朔他们始终都尿不到一个壶里。
王朔等人江湖气极重,一直在作家和流氓两种身份反复横跳。可海岩总是西装革履,精神抖擞,走到哪里都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后来王朔、郑晓龙等人报团取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朋友圈,也就是后来的京圈。
可海岩却在商业路上披荆斩棘。
五、
1987年,上海锦江集团收购昆仑饭店邀请海岩加入。海岩考虑再三后,选择离开体制,摇身一变成为锦江集团的高级副总裁。
海岩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酒店业的一致认可,后来还当选为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在那个圈子里,也算是“武林盟主”级的人物。
这一年,海岩的处女作《便衣警察》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后反响很好。
海岩火了之后,很多导演慕名而来,请海岩给自己写剧本。
有些人可以推,但有些人是带着朋友关系来的,实在推不掉。无奈之下,海岩只能白天处理集团的业务,晚上少睡一会儿,熬夜写剧本。
一年后,王朔的《顽主》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人生迅速达到了高潮,他还放下豪言:中国电影,哥们儿平蹚。
1989年,为了实现豪言壮志,王朔联合莫言、刘震云等作家好友,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王朔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朋友,也邀请海岩加入其中。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海马影视就陆续推出了《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两部神剧。不仅打破了各种收视记录,还捧红了一批导演和编剧,其中就包括冯小刚和赵宝刚。
海岩虽然没能拔得头筹,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创作。
那些年,海岩不仅将旗下的几十家酒店管理得井井有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保证每年出版八十万多字的作品,这样的超能力,才真正配得上“时间管理大师”的称谓。
也正因如此,总有人怀疑这里有什么猫腻。
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与此同时,这一年海马影视策划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播出后,反响平平。
王朔遭到批判后,远走美国避避风头。后来马未都也离开这个圈子,搞起了自己的收藏。
在大院子弟天各一方的时候,只有海岩这个老大哥一直笔耕不辍,写完了自己第二部长篇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1997年,郑晓龙准备把海岩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改编成电视剧。
他给海岩推荐了三个导演。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冯小刚,另一个是赵宝刚。
当时海岩开玩笑说,赵宝刚很像自己写的男主角潘小伟,赵宝刚老婆年轻的时候又很像徐静蕾,所以他相信赵宝刚能导好这部剧。
这个逻辑虽然莫名其妙,但事实证明,海岩没看错人。
赵宝刚执导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不仅捧红了王朔的小女友徐静蕾,也让很多人记住了海岩和赵宝刚这对黄金搭档。
来源:万小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