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归实验室的本源,探究婴儿时期情绪发展的基础。我们知道,婴儿拥有惊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新生儿主要受反射性思维的驱动,并且高度依赖父母来满足自身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归实验室的本源,探究婴儿时期情绪发展的基础。我们知道,婴儿拥有惊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新生儿主要受反射性思维的驱动,并且高度依赖父母来满足自身需求。
然而新生儿最终会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做梦、批判性思考,并同情他人。情绪发展的这种飞跃并非一蹴而就,但我们构建理解情绪的早期框架时,有哪些基础要素呢?
适应社交的关键之一是我们能够理解在不同社交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在婴儿期,这种期望是在与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婴儿通常期望父母回应他们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照顾者的持续回应会让婴儿感到安全,并鼓励他们探索(Belsky,1984)。然而,婴儿也开始理解如何应对与父母日常互动中的干扰。
发展学家研究婴儿在此类干扰事件中情绪的经典方法是采用静止面部范式 (Tronick 等人,1978)。该范式包含一段短暂的退缩期,在此期间,父母会呈现“静止面部”表情,即面无表情、毫无反应。
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期望父母在面对面互动中满足他们的需求、与他们玩耍、教他们新事物等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互动可能会因多种原因而中断(例如,在家工作、准备饭菜、照顾婴儿的兄弟姐妹)。
我们实验室和其他合作者最近的研究探索了父母使用移动设备如何模拟上述的退出行为(Myruski 等人,2017)。
研究结果表明,婴儿能够意识到干扰,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后续研究,以检验习惯性使用移动设备是否会在婴儿期的不同年龄段产生类似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调查父母使用移动设备的方式来补充这项工作。
父母可能会使用移动设备来寻求社会支持、为孩子购买需要的东西,或者作为一种应对压力的方式。重要的是,婴儿从上述短暂的退出期中学习独立的初步知识,并且往往会从干扰后的热情回应中受益(Braungart-Rieker 等人,1998)。
婴儿会学习对不同社交伙伴的不同行为做出预期。例如,我们实验室成员先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婴儿母亲和父亲的行为模式的预测存在差异 (Bailes et al., 2024)。
同一研究的合作者还发现,婴儿对父母的反应会根据他们报告的游戏和照护活动的参与程度而有所不同 (Richter & Lickenbrock, 2021)。这些发现证明婴儿对社交行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父母在塑造早期情绪理解方面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婴儿和父母会参与一系列活动,从照护和安抚到游戏和探索。这些日常互动为婴儿提供了各种情感体验,包括趣味游戏带来的快乐、尝试新事物时的恐惧,甚至在目标难以实现时产生的愤怒。
随着婴儿从日常活动中快速学习,他们开始独立行动。婴儿期表现出一些特定的行为模式,表明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Braungart-Rieker et al., 1998)。
婴儿早期会通过吮吸拇指等行为进行自我安抚 (Ekas et al., 2013)。大约6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将注意力从痛苦的根源上转移开来,这已被证明在父母不得不退出互动时具有适应性 (Ekas et al., 2013)。这些有意识的注意力转移表明婴儿能够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做出贡献。
即使婴儿寻求父母的支持,有时寻求帮助也表明他们理解社会环境。例如,当婴儿需要帮助拿取够不着的玩具时,他们可能会哭闹。这种运用调节行为的灵活性表明他们具有高度的情境理解能力。
在婴儿早期,我们发现个体在情绪反应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一些婴儿对周围的景象和声音表现出更多的暗示,比如走动、发声和夸张的面部表情(Fox 等人,2015)。这些反应差异表明婴儿可以对周围环境形成独特的解读。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幼儿可以过滤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情绪信息——有些孩子更关注威胁(例如,愤怒的面孔、蜘蛛、蛇),而有些孩子更关注奖励(例如,快乐的面孔、有吸引力的玩具、食物;Morales 等人,2016)。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帮助婴儿利用情绪。
愤怒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完成目标。恐惧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危险。玩耍时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些例子说明了情绪如何被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旨在理清对情绪情境的早期解读如何转化为对推动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的早期情绪概念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会依赖这些早期形成的机制来应对更复杂的情况。
婴儿学习和成长的速度很快,这为其他时期的重大变化奠定了基础。例如,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探讨了在过渡到学校阶段或青少年通过数字媒体与同龄人互动时,类似的情绪概念。
总而言之,与父母的互动、调整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以及运用早期的反应模式,只是婴儿开始理解情感世界的几种方式。尽管婴儿仍然依赖他人来塑造他们的发展,但很明显,婴儿对情感的理解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文本来源@《心理学今日》 的内容
来源:老汪说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