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6:04 2

摘要:近年来,武威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相关精神,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武威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相关精神,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构筑黄河上游文化标识体系

一是打造“万里长城”地标。成立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及4个县区长城保护站,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推进长城保护修缮与展示利用项目,建成安门“雪域长城”观景台、乌鞘岭长城观光栈道、古浪长城文化展示厅等标志性景点,全方位展现汉明长城遗址的文化魅力。

二是融入“黄河之滨也很美”地标建设。串联抓喜秀龙草原、松山古城、冰沟河景区、吐谷浑墓葬群、凉州会盟纪念地等资源,推出民族民俗风情观光、雪域草原观光、森林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抓住兰张三四线高铁开通机遇,策划“打卡凉州”等8大主题29类文化旅游活动,推出美食购物、冰雪运动、历史文化等23条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塑造“万里长征”和“星火”相传地标。配合省文物局编制《西路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规划》,新认定红崖山水库、西昇岭西路军作战工事旧址等3处革命文物。实施《武威市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古浪战役纪念馆、凉州战役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筚路蓝缕·红色飘带”红色文化游研学产品。八步沙林场、古浪战役遗址等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二、创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是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十四五”期间累计争取文保资金2.25亿元,实施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东大寺、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保护修缮工程,完成32处古民居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民勤曲子戏、天祝唐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全市现有非遗项目364项(国家级7项、省级29项),代表性传承人472人(国家级5人、省级49人)。

二是推进重大考古项目。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天祝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清理完成3座天祝唐代墓葬,协助出版《王国的背影——吐谷浑慕容智墓出土文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实地调查792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4处。

三是打造黄河文化博物馆体系。古浪县博物馆新馆加快建设,五凉文化博物馆、西夏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晋升国家三级馆,市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天梯山石窟专题展获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凉州会盟纪念馆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三、实施黄河文化展示传播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新建天祝县图书馆、古浪县文化馆等场馆,全市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乡镇文化站100个。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进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举办秦腔折子戏展演、红色经典歌剧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二是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举办凉州文化论坛、五凉文化论坛,出版《中国马文化》《武威文物精品图集》等优秀出版物。凉州贤孝《“当代愚公”六老汉》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初评,民勤县曲子戏《二瓜子吆车》入选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复排计划。

三是筑牢防沙治沙生态屏障。“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引发全国关注,四方墩、仲麟基地日均接待志愿者超3000人次,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通过“民勤种树吧”小程序预约超5万人次,南方客群占比达45%。配套推出沙漠星空露营、篝火晚会等活动,民勤县、凉州区宾馆住宿需求激增,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

四是强化黄河文化交流。与内蒙古阿拉善盟、哈密市博物馆开展文物交流展览,举办“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塔映灯辉—凉州会盟暨藏传佛教文物展”。成功策划“5·19中国旅游日”甘肃分会场活动、“月出凉州·武威诗会”等,缔结甘新蒙青“四省十二城”区域文旅联盟。

四、培育壮大黄河流域文旅产业

一是提升文旅景观品质。凉州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冰沟河景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并获“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称号。汉唐天马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增阿尼嘎卓帐篷营地、天祝天堂景区等6个3A级景区,全市A级景区增至24家(4A级10家)。

二是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施重点文旅项目70项,完成投资71亿元。雷台文旅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民勤通航小镇和通航乐园、古浪欢乐谷和天祝帐篷城等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用,华藏景区建设项目、抓喜秀龙旅游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稳步推进。

三是产业培育增效益。凉州十七巷建成开放,河西首家汉文化沉浸式体验餐厅“汉宴”开业,民勤东安集美食街国庆火爆。哈溪十六号院子成功申报国家甲级民宿。在景区植入非遗表演,设立凉州特产文化集市,销售特色商品700余种。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5005.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3.77%),旅游收入352.37亿元(同比增长131.36%)。

五、2025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天梯山石窟壁画塑像保护展示、白塔寺遗址考古发掘等项目。谋划河西走廊“世界遗产廊道”文化地标,深化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打造高辨识度文化品牌。

二是创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围绕传统节日策划特色非遗活动,推动博物馆创建国家3A级景区。实施“陇原记忆”征藏工程,策划原创主题展览,构建线上线下传播体系。

三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研磨《梦幻凉州》《千年华锐》《天马行》等作品,创排《凉州会盟》《苏武》等历史情景歌舞剧。依托“天马文艺奖”评选,激励创作反映武威人文历史的精品力作。

四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文创产品和文物主题游径,强化数字化保护利用,推出“吟诵凉州词”“丈量长城”等研学活动。加大引客入武力度,推动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

五是提高黄河文化宣传声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形成标志性成果。创新宣传形式,利用节假日和新媒体平台推广文物保护成果,营造传承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

武威市将继续围绕《关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的实施方案》,深化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持续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黄河文化传播声量,力求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建设。

来源:武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