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2025年上半年最“嘴瓢”的人物,郎咸平当仁不让。昔日经济学讲坛的“话题大王”,这回却因为一句质疑董宇辉的话,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
要说2025年上半年最“嘴瓢”的人物,郎咸平当仁不让。昔日经济学讲坛的“话题大王”,这回却因为一句质疑董宇辉的话,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
一句“董宇辉只是卖货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杀伤力惊人。结果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位年过花甲的学者,居然被一位清华大学的上市公司董事——徐岷波毫不留情地“当众挂灯笼”:不仅说他没能力、没成就,还说他不配评价董宇辉!
一时间,网络炸锅、朋友圈刷屏、热搜屠榜。原本一个专业经济学人的冷门观点,瞬间成了全民“围观大戏”。
可问题来了:郎咸平到底哪句话错了?董宇辉凭什么赢得如此多的声援?而徐岷波——这位“敢言敢怼”的企业家,发声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现实逻辑与社会价值观?今天,我们不“喷”谁,只带你一起细细拆解这场“言语风暴”背后的真实世界。
“董宇辉?不过是个中学老师出身的带货主播。”这番出自郎咸平之口的“轻蔑评语”,不仅刺耳,还显得过时。因为如今的董宇辉,早已不是那个深夜里镜头前讲历史的普通主播了。他是现象级IP,是无数人精神寄托的寄主,是万千草根逆袭梦想的化身。
事件起因是在一次财经类视频节目中,郎咸平谈到直播电商时提及董宇辉,直言其“缺乏经济学常识”“对商业逻辑理解肤浅”。随后,该片段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轩然大波。
于是徐岷波出场了。这位清华校友、上市公司董事、连续创业者,毫不犹豫在社交平台发声,犀利回应郎咸平:
“郎咸平的能力和认知远不如董宇辉,只是成名早点。他长期混迹电视台靠嘴博存在感,没有什么真正社会成就,他没有资格评价董宇辉。”
一句“没有资格”,像极了辩论场上的致命一击,把郎咸平推上了“认知断层”的对立面。
郎咸平: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出版《新帝国主义》等经济学著作。
擅长从宏观视角解析经济问题,但作品越来越娱乐化,评论被质疑“脱离实际”。
董宇辉:
从乡村英语老师到“与辉同行”主理人,亲力亲为,推广千余种农产品。
创造“知识型直播”模式,用讲解历史、诗词、人文的方式卖货,让直播间变成“夜校”。
徐岷波指出:“董宇辉不仅仅是带货,更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他是知识分子的草根逆袭,是对社会温度的唤醒,是对真诚和努力的重新定义。”
郎咸平影响力体现在财经圈、电视节目、专业论坛等传统媒体领域;董宇辉则在短视频、直播、电商、新媒体全平台全面开花,影响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白领覆盖到老年人。
数据显示:
《与辉同行》平均每场直播观看人次超1000万,成交额过亿已成常态;
曾帮助贵州村超、四川文旅、甘肃敦煌等地打破文旅“冷启动”,实现爆发式增长。
这是一场现实与理想的对撞,一边是学院派的理论解析,一边是草根逆袭的实际成就——不分高下,至少不该互相否定。
网友甲:“郎咸平说别人不懂经济,可他懂得有用吗?讲了20年,还不是一地鸡毛。”
网友乙:“董宇辉就是新时代的‘鲁迅+李佳琦’,既卖货又卖精神食粮,比起纸上谈兵强多了。”
网友丙则持保留态度:“郎咸平虽然不讨喜,但也不能因为他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就全盘否定他。”
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讨论热烈,有人调侃:“这次不是打嘴仗,是郎咸平掉队了。”还有人引用俗语:“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话太多的‘砖家’。”
一语道破:流量时代,不能再用老旧的衡量标准看待新兴价值群体。
徐岷波的“怒怼”并非空穴来风。他在一次私募论坛中曾指出:
“未来的影响力经济,将不再单纯依赖学历和学术成就,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引发社会情绪共鸣。董宇辉正是这样一位文化连接者。”
某业内人士补充道:“郎咸平停留在上一个时代,他还认为话语权靠学位来换。但现在,人们要的是真实、共情、能干实事的人。”
还有自媒体分析道:“这不是郎咸平与董宇辉之争,而是‘话术时代’和‘真诚时代’的分水岭。”
以前,人们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学历、头衔、平台;
现在,人们更看重“影响力”“真实感”“贡献度”。
董宇辉虽无“高学历光环”,但他通过知识型直播、公益性文旅推荐、公益助农等方式,切实改善了部分群体的经济状况。
反观郎咸平,虽有多年学术沉淀,但近年来声音逐渐偏向“舆论热搜制造机”,其部分观点甚至被指“哗众取宠”。
正如一句老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许这场“口水战”,根本是对“新旧成就观”一次不对等的摩擦。
这场争议,表面看是名人互怼,实则是社会在拷问一个核心命题:
在新时代里,我们到底更该尊重谁的价值?
徐岷波的话虽然犀利,却道出了很多普通人的心声:我们需要更多“董宇辉”——踏实、真诚、努力、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也应该反思:知识分子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再高的学历也会成为“被边缘化”的标签。
你可以不喜欢董宇辉的风格,但不能否认他实打实的社会贡献;你可以欣赏郎咸平的犀利分析,但也不能忽视他可能陷入“语言大于行动”的尴尬。
说到底,成就不应只看起点与学历,更应看影响与初心。
有人说:“董宇辉像春风,吹绿了文旅产业”;也有人说:“郎咸平像雷霆,惊醒了思想僵局。”可你心中真正的“价值衡量尺”是什么?
你认同谁的观点?你觉得董宇辉的成就是否已值得尊敬?你又怎么看“学历高”和“社会贡献”的关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加入这场现实又深刻的讨论!
如你所见,争议不是分裂,而是觉醒。
我们不缺“说得好听”的人,缺的是“默默实干”的人被看见。
愿这个时代,继续容得下董宇辉的努力,也包容郎咸平的执拗——但请别忘了,我们最需要的,是温暖、有光、有力量的声音。
来源:红咖啡遇上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