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长假期过后,出现了一个现象让网友不解,表示感觉身边好多人都感染了相似的病毒,无一幸免,连家中小孩也逃不掉,症状和当年的新冠病毒一模一样,无休止的咳嗽……
文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五一长假期过后,出现了一个现象让网友不解,表示感觉身边好多人都感染了相似的病毒,无一幸免,连家中小孩也逃不掉,症状和当年的新冠病毒一模一样,无休止的咳嗽……
其实新冠病例在多个地方已经同步开始增加,众多网友忐忑这难道要卷土重来了?毕竟当年的新冠可怕程度还记忆犹新。
然而让人忍不住打颤的消息是,此次的新冠病毒未必会发烧,而让大家不当回事儿的5个症状,普遍认为的小毛病很可能就是新冠,殊不知你已经“中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年4月至5月,中国多地新冠病毒感染呈现上升趋势,台湾省新冠已经是第7波了,连续4周上涨,一周激增近60%,专家警告老年人再次感染死亡风险增加约4.5倍,高峰预计在5-6月。
中国香港也是处于新冠病毒高峰,连续8周上涨,阳性率创一年新高,涌现严重个案,尤其儿童感染后出现儿童多系统发炎症,且专家判断今年高峰将维持3-4个月。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
尤其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要多注意,重复感染注意急性期和康复期。
主要毒株为XDV及其分支(如NB.1),该毒株与JN.1变异株相关,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提高。
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已超过一年,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保护减弱,疫苗加强针接种率不高,群体免疫屏障减弱。
气温波动、假期人员流动加速了病毒传播,部分公众减少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增加了感染风险。
专家认为当前疫情已接近波峰,预计6月5日前后阳性率可能降至8%-10%,6月底进一步降至5%以下,不会影响高考,但也要需警惕秋冬季流感与新冠叠加风险。
此外,全球多地新冠感染率也再次攀升,新型变异株JN.1已成为主流毒株,在超过80个国家被检测到,占全球新增病例的60%以上,部分国家重启了口罩令和隔离政策。
新加坡,泰国新冠病例激增创年度新高,咳嗽、刀片嗓、喉咙痛、鼻塞、流鼻涕、头痛、呕吐和腹泻,奇怪的是有的人就是不发烧。
此次新冠感染的症状表现多样,体温可升高至37.3℃及以上,部分患者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这是大多数人了解的新冠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再次感染后症状不一定发烧,原因主要和个体免疫差异、病毒载量与毒力和感染部位与程度有相当大的关系,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免疫系统较强的人,可能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在病毒引发明显的发热症状之前就控制住病毒复制和扩散。
而免疫系统较弱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反应可能不那么强烈,也可能不出现典型的发热症状。
若感染的病毒载量较低,可能不足以引发身体产生明显的发热反应。
另外,虽然目前主要流行毒株为XDV及其分支等,但不同变异株的毒力有所不同,一些毒力相对较弱的变异株感染人体后,可能不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明显异常,进而不出现发烧症状。
如果病毒主要感染上呼吸道,症状可能以咳嗽、流涕、咽痛等局部症状为主,不一定会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烧,若感染程度较轻,炎症反应局限,也可能不出现发热。
还有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同时,还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发热反应。
还有一些人在感染后自行服用了退烧药、感冒药等,这些药物可能掩盖了发热症状,使人误以为没有发烧。
此次的新冠病毒主打一个“偷偷潜入”,大部分人可能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感染上了。
呼吸困难、乏力、嗅觉和味觉障碍、咳嗽和腹泻,这五个反应成为了此次新冠病毒的“信号灯”,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或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一般感染会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费力、胸闷憋气,感觉空气不够用,严重时可能出现嘴唇发紫等缺氧症状,这可能是肺部受到严重侵犯,气体交换功能受损的表现。
然后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肌肉酸痛,尤其是四肢、腰背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休息后也难以缓解,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肢体活动。
胸部出现疼痛或压迫感,可能是心脏受到影响,也可能是肺部炎症累及胸膜等原因引起,需要警惕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的病变。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影响消化系统功能,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味觉异常的情况,对气味和味道的感知变得不灵敏或出现错误。
常出现咳嗽,多为干咳,也可能伴有少量白痰,还可能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表现。
不过,这些症状并非每个患者都会出现,而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
部分患者可能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乏力等,而一些患者可能症状较重,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等情况,甚至发展为危重症。
如果出现上述“信号灯”症状,且有新冠病毒暴露风险或接触史,应立即就医或寻求紧急医疗救助,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以便及时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新冠疫情仍未完全结束,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疫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新冠病毒仍在持续传播和演变,仍需要持续关注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来源:娱签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