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老一辈子攒的口碑,被一瓶“贴牌水”毁了!别让情怀变成割韭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16:32 2

摘要:宗庆后,这位中国饮料行业的传奇人物,凭借独特的“联销体”模式和对品质的坚守,将娃哈哈从一家校办企业发展成为年营收超700亿的行业巨头。他以“家文化”凝聚员工,以高福利赢得忠诚,更以“品质第一”的理念塑造了国民品牌的信任基石。在他的领导下,娃哈哈不仅成为中国饮料

宗庆后,这位中国饮料行业的传奇人物,凭借独特的“联销体”模式和对品质的坚守,将娃哈哈从一家校办企业发展成为年营收超700亿的行业巨头。他以“家文化”凝聚员工,以高福利赢得忠诚,更以“品质第一”的理念塑造了国民品牌的信任基石。在他的领导下,娃哈哈不仅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龙头,更承载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

然而,2023年宗庆后的离世,让娃哈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期。仅仅一年多时间,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便陷入了产品质量争议、内部管理动荡、品牌战略失误的多重困境。曾经以高品质著称的娃哈哈纯净水,因今麦郎代工事件登上热搜,尽管官方声明已终止合作,但个别批次未通过检测的消息,仍让消费者对其品质信任度遭受重创。与此同时,多地工厂停工、员工薪资骤降、劳动仲裁案件激增等负面新闻频出,彻底撕下了娃哈哈“温情企业”的面纱。

2025年初,消费者发现娃哈哈纯净水的生产商标注为今麦郎隆尧、河源等分公司,而价格却高于今麦郎自有品牌。这一发现引发轩然大波,网友质疑“娃哈哈高价卖的是今麦郎的水”。尽管娃哈哈回应称代工是因产能紧张,并强调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同规格产品价格高出30%的现实,仍让消费者感到被“割韭菜”。更严重的是,广东消费者投诉乳酸菌饮料出现黑色沉淀物,而涉事产品委托方为宗馥莉控股的广州恒枫饮料公司,暴露出代工链条中的品控漏洞。

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今麦郎共为娃哈哈代工生产了5000多万箱(约12亿瓶)纯净水,占其自身产能的10%。尽管范现国强调“旺季优先供给娃哈哈”,但娃哈哈在声明中却以“个别批次未通过检测”为由终止合作,将责任推给代工厂,这种“甩锅”行为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消费者开始质疑:娃哈哈是否在利用品牌溢价掩盖成本压缩?其“品质至上”的承诺是否已沦为空谈?

与代工争议同步发酵的,是娃哈哈内部持续升级的矛盾。2025年2月,陕西娃哈哈乳品车间突然停产,50余名员工被迫停工,薪资从每月5000元骤降至1000余元,社保缴纳也陷入停滞。类似事件在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重演,员工因薪资逐月降低、管理层承诺食言而集体冲进宏胜集团办公室讨薪。据知情人士透露,仅“娃哈哈集团职工维权联络委员会”登记人数已超1500人,涉及生产、研发、销售等多个部门。

这一系列冲突的根源,在于宗馥莉推行的“宏胜化”改革与传统企业文化的激烈碰撞。宗庆后时代的“家族式管理”强调稳定,而宗馥莉试图通过劳动合同转签、末位淘汰制等举措打破“大锅饭”,却导致员工归属感流失。例如,2024年起,娃哈哈要求部分员工将劳动关系转签至宏胜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尽管承诺“待遇不变”,但子公司社保缴纳基数更低,且裁员赔偿标准差异巨大,被员工视为“变相降薪”。更让老员工寒心的是,他们持有的萧山顺发食品公司股权被以“零元”转移至宗馥莉个人名下,彻底切断了分红来源。

宗馥莉从接班伊始就推进“宏胜化”改革,在组织架构和人事方面进行了大幅调整。她将核心管理层替换为宏胜高管,合并或裁撤多个部门,甚至将宗庆后时代的5名创业元老全部逐出董事会。这种“一刀切”的改革方式,虽然短期内提升了决策效率,却引发了老员工的强烈不满。一位跟随宗庆后二十余年的经销商直言:“现在的娃哈哈像换了家企业,连春节慰问信都从手写变成了打印。”

更严重的是,商标转让事件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2025年,娃哈哈将“娃哈哈”系列共387件商标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转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这一操作涉及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引发股东纠纷。杜建英、宗继昌等与宗庆后关系深厚的元老,因与宗馥莉存在重大意见分歧而逐渐淡出核心决策层,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动荡。

在产品布局上,宗馥莉大力推出苏打水、保健品、无糖茶饮料等创新产品,试图推动品牌年轻化。然而,新品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KellyOne”系列饮料市占率不足0.5%,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偏好度排名下滑;无糖茶饮料虽借势市场趋势推出“娃小宗”品牌,但尚未形成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传统产品如AD钙奶、营养快线等因资源分配问题被削弱,市场份额被农夫山泉、伊利等竞争对手蚕食。

渠道改革同样争议不断。宗馥莉逐步淘汰中小经销商,推行“竞标制”筛选大型经销商,积极与电商渠道合作。尽管2023年电商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45%,但传统联销体网络却遭受重创,全国超6000家传统经销商中,已有23%因利润压缩选择退出。更讽刺的是,娃哈哈在淘汰中小经销商的同时,却将大量生产订单转移至代工厂,导致自有工厂产能闲置,进一步加剧了经销商的不满。

2024年,娃哈哈营收达700亿元,创下12年来新高,这一数据看似亮眼,却掩盖了结构性问题。从产品结构看,AD钙奶等传统大单品仍是主要增长点,2024年其销售额同比增长70%,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40%。而新品如苏打水、保健品等贡献有限,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从渠道结构看,电商渠道增长显著,但传统渠道的萎缩却未得到有效弥补,便利店铺货率不足30%,被农夫山泉、怡宝等竞品碾压。

值得警惕的是,营收增长与利润增长并不匹配。2024年集团人力成本同比下降23%,代工厂订单占比提升至40%,这种“降本增效”策略虽短期内提升了营收规模,却牺牲了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消费者调研显示,娃哈哈在20-35岁消费群体的品牌好感度较去年同期下降19%,而带有“怀旧”标签的传统产品复购率,较标准化新品高出42%。

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娃哈哈包装水市场份额上升至17.07%,但其增长主要依赖代工和短期促销,缺乏可持续性。相比之下,农夫山泉凭借天然水、纯净水双线布局,市场份额稳居26.5%,远超娃哈哈的9.9%。在乳饮料市场,AD钙奶虽仍占据35%的份额,但伊利QQ星AD钙奶、均瑶味动力等竞品的崛起,正逐步侵蚀其优势。

更严峻的是,娃哈哈的“去实体化”策略正在加速品牌空心化。宗馥莉将大量订单转移至关联企业宏胜饮料,导致自有工厂员工降薪裁员,研发部门缩编,食品科学研究院等核心部门解散。这种“重营销轻品控”的做法,不仅推高了成本,更让消费者感慨:“曾经的‘饮料帝国’只剩下一张贴牌标签。”

宗馥莉接受西方教育,对宗庆后时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持有改造期望。她引入OKR考核、扁平化架构等现代管理制度,试图提升企业效率,却忽视了娃哈哈“家文化”的情感纽带。例如,宗庆后时代,员工入职培训必讲“宗老凌晨三点视察车间”的故事,而如今这一环节被AI生成的虚拟偶像取代,这种文化嬗变正在消解品牌的情感内核。

在经销商管理上,宗馥莉推行的“竞标制”与宗庆后“利益共享”的联销体模式背道而驰。一位跟随宗庆后二十余年的经销商无奈表示:“现在的合作不再是‘一家人’,而是冷冰冰的商业博弈。”这种管理理念的冲突,不仅导致经销商流失,更动摇了娃哈哈赖以生存的渠道根基。

宗馥莉的改革措施不可谓不激进:撤销冗余部门、关停低效工厂、将订单转向代工、集中资源打造智能化生产线……这些举措在理论上符合企业现代化转型的方向,却在实践中引发了连锁反应。例如,关停陕西乳品车间后,公司未妥善安置员工,导致50多个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最终引发政府介入。更严重的是,代工模式的风险在乳酸菌饮料质量事件中集中爆发,暴露出供应链管理的漏洞。

在品牌战略上,宗馥莉试图通过代工快速扩张,却忽视了品质与品牌价值的平衡。今麦郎代加工事件后,尽管娃哈哈终止合作并强调“未来坚持自有生产模式”,但其品牌信任度已难以修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以后买水只认农夫山泉,至少人家不搞贴牌。”

娃哈哈未来何去何从:危机中的破局之路,重建信任:品质为本,重塑品牌形象

娃哈哈要想走出信任危机,必须回归“品质至上”的初心。首先,应彻底终止代工模式,加大自有工厂智能化改造投入,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其次,公开透明化生产流程,通过直播水质检测、开放工厂参观等方式,重建消费者信心。此外,针对AD钙奶、纯净水等经典产品,可推出“怀旧版”包装,强化情感共鸣,同时逐步淘汰市场表现不佳的新品,聚焦核心品类。

宗馥莉的改革方向本身并无大错,但操之过急、缺乏缓冲是其失败的主因。未来,应采取渐进式调整策略:在人事改革上,保留部分元老作为“文化顾问”,避免管理层断层;在渠道改革上,建立“新旧经销商共存”机制,给予中小经销商转型支持;在员工安置上,提供培训和转岗机会,而非强制裁员。同时,应重新审视“家文化”的价值,在现代化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例如恢复部分班车福利、优化绩效考核中的情感激励因素。

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传统产品和渠道网络。AD钙奶、营养快线等大单品应持续升级,例如推出低糖、零添加版本,以适应健康消费趋势。在创新方面,可采取“小步快跑”策略:先通过联名IP、限量包装等方式试水,再根据市场反馈决定是否大规模推广,避免重蹈“KellyOne”的覆辙。此外,针对商标转让的不确定性,可加速推进新品牌“娃小宗”的布局,但需避免与“娃哈哈”主品牌形成竞争。

商标转让和股权纠纷是娃哈哈内部动荡的根源。宗馥莉应与上城区文商旅集团进行坦诚谈判,明确商标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避免长期僵局。对于员工持股问题,可借鉴华为“虚拟受限股”模式,建立合理的分红和退出机制,既保障员工权益,又避免“大锅饭”弊端。同时,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公开透明化经营数据,消除股东和员工的疑虑。

结语:宗老离去后的娃哈哈,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需要拥抱现代化转型,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消费升级的挑战;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抛弃赖以生存的“家文化”和品质基因。宗馥莉的改革勇气值得肯定,但其激进的方式和对文化传承的忽视,却让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未来,娃哈哈能否在传承与变革中找到平衡,将考验这位“铁腕掌门”的智慧与定力。毕竟,一个失去情感温度的品牌,即便营收再高,也难以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而这,或许正是宗庆后留给女儿最宝贵的遗产,品牌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数字。

来源:清新喜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