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工”产业大揭秘!娃哈哈到底做错了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7:00 2

摘要:最近两天娃哈哈突然卷进了“代工风波”,原因是5月份不断有网友曝光说买到的娃哈哈纯净水是今麦郎生产的。5月15日,娃哈哈客服回应了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的质疑,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食品饮料代工已经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为何偏偏到了娃哈哈这里就撞墙了呢?这里边可能真有些门道。

最近两天娃哈哈突然卷进了“代工风波”,原因是5月份不断有网友曝光说买到的娃哈哈纯净水是今麦郎生产的。5月15日,娃哈哈客服回应了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的质疑,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何这家曾凭借“联销体”模式缔造国民饮料帝国的企业,却因代工模式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这场风波暴露的不仅仅是娃哈哈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更是将中国品牌代工模式的深层矛盾推至了风口浪尖。

今天这期主题,战略企划枪手就来带您深入了解“代工”这一中国特色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焦虑。

根据最新的数据,中国代工产业规模已突破了4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超30%。从服装到电子产品,从玩具到食品饮料,代工模式支撑了无数品牌的全球化扩张。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等头部企业均采用“自主生产+代工”混合模式,2023年中国瓶装水整体代工比例高达63.7%。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饮料行业代工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年均增速8.2%。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代工产业的发展如此之猛呢?应该说就是下面的“三重红利”了。

首先是成本红利,依托代工模式可降低品牌30%-50%的固定资产投入,尤其适合资金密集型行业。

其次是效率红利,专业的代工厂分工更细致,可使生产周期缩短40%,快速响应市场波动。

第三就是规模红利,一些大的头部代工企业像奥瑞金、中粮包装等,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流程能将单位成本压低15%-20%。

这里最成功的案例当数是元气森林了。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元气森林代工比例高达80%以上,而它正是凭借代工模式仅3年时间估值就破百亿,当然了,2023年元气森林的“0糖0卡”配方泄露事件,也直接暴露代工模式下的品控风险。

说到这个品控风险,那么代工模式的弊端细数下来其实也不少呢,堪称是中国制造的阿喀琉斯之踵。

首先是质量失控。代工厂为了竞标往往会报价过低,这是导致偷工减料频发的直接原因,比如去年发生的工业柠檬酸替代食品柠檬酸事件。

另外就是创新乏力。代工模式会导致品牌与生产端脱节,娃哈哈近5年新品存活率仅12%,远低于统一企业的28%,就是个例子。

然后就是利润黑洞。代工企业仅能分得产业链5%-8%的价值,而品牌方需承担80%以上的市场风险。比如苹果公司代工毛利率为22%,而富士康毛利率仅6.8%,所以产品出了问题,苹果的风险会更高。

回到娃哈哈事件上来,此类事件在行业内也并非孤例。比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溴酸盐超标”事件,根源就在于代工厂为赶工期跳过关键灭菌环节。代工厂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采用“最低价中标”策略,导致质量管控流于形式。

而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代工模式往往会使他们陷进“研发-代工-滞销”的不良循环。

因为从研发端来说,代工厂不愿投入柔性生产线,导致新品测试成本高;而在生产端,代工厂为确保订单量,更倾向于推荐成熟配方而非创新配方;结果在市场端就表现出了产品严重同质化,价格战又产生利润持续下滑的困局。

娃哈哈坚持“不上市、不融资”策略,代工模式虽减少资本支出,但也限制了其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能力。对比农夫山泉,其通过IPO募资85亿港元,将30%资金投入自有工厂升级,代工比例已降至20%以下。

当然,代工模式也曾为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想在短时间内完全废止也是不现实的,最优解决方案必然是从管理上升级。

从品牌方来考虑,品牌不能只做“甩手掌柜”,而要做产业生态的构建者。

比如建立代工准入黑名单。元气森林2024年推出“五星评级体系”,对代工厂实行动态淘汰,代工事故率就下降67%。

还可以通过投资核心代工厂,扩大管理权限。比如农夫山泉通过战略入股5家核心代工厂,实现了配方保密与产能锁定。

从代工厂的角度考虑,要实现从“制造车间”到“技术合伙人”的转变。

第一是技术赋能。比如奥瑞金为红牛开发“易拉盖二维码追溯系统”,使防伪成本降低40%。

第二是服务升级。比如中粮包装推出“1元定制服务”,中小企业支付1元即可获得包装设计+小批量试产。

第三是股权绑定。代工厂可要求品牌方以“代工费+股权”形式结算,共享长期收益。

从市场监管来看的话,监管部门必须要从“规模导向”升级到“质量导向”。

比如设立代工企业分级认证:参考德国“蓝天使”环保认证,对代工厂实行ABC三级管理,C级企业禁止承接食品订单。

还可以进行税收杠杆调节,对自有工厂投资超5000万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50%优惠。

另外就是建立代工数据平台。建议由工信部牵头打造“中国代工云”,公开代工厂产能、良品率、信用评级等信息。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代工模式与消费者信任的根本矛盾。

总体上来讲,代工模式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构建“品牌-代工-消费者”的价值共生体。

娃哈哈的爆发“代工风波”,本质上是因为产品代工超出了消费者的认知底线,那就是不应该找行业内的知名品牌或竞品代工。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消费者层面,他们选择一家企业的产品,往往会带着某种感情倾向,甚至是有立场的。

代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代工模式曾助力中国品牌征服全球市场,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方必须从“代工依赖”走向“代工驾驭”,在规模与质量、成本与创新、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谁能将代工链转化为创新链、价值链,谁就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抢占先机。或许,娃哈哈的“错”,正是中国制造必须经历的“成长之痛”吧。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

来源: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