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东平县沙河站镇泉合蔬菜产业园,绿藤掩映的标准化大棚里,沉甸甸的西瓜泛着油光。"今年260亩西瓜供不应求!"屈楼村党支部书记马正合轻拍瓜身,笑容里透着自豪。这个曾因资源匮乏戴了多年"薄弱村"帽子的村庄,如今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品牌赋能"的发展模式,书写
走进东平县沙河站镇泉合蔬菜产业园,绿藤掩映的标准化大棚里,沉甸甸的西瓜泛着油光。"今年260亩西瓜供不应求!"屈楼村党支部书记马正合轻拍瓜身,笑容里透着自豪。这个曾因资源匮乏戴了多年"薄弱村"帽子的村庄,如今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品牌赋能"的发展模式,书写了村集体收入突破60万元、人均年增收3万元的乡村振兴答卷。
2011年,马正合返乡点燃创业星火。从8户村民的小拱棚试验,到成立正合家庭农场,再到组建泰安泉合蔬菜科技公司,他带领乡亲们突破传统种植桎梏。2021年当选村支书后,马正合推动"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1200余亩,建成136个冷棚、56个暖棚,配套冷库和分拣车间,形成"春瓜秋菜"的全年供应体系。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通过熊蜂授粉、生物菌肥等绿色技术,"惠佳蔬"西红柿获绿色食品认证,糖度提升的同时还原"儿时味道"。2K西瓜、网纹甜瓜等特色品种实现错季种植,价格较市场高出30%,产品远销济南、广东。如今的产业园里,智能温控、物理防虫已成标配,标准化生产让农产品优质优价。
"五统一"管理模式破解农户单打独斗难题。统一采购、技术、销售等举措,让返乡青年刘庆红们安心包棚创业。80后马氏兄弟通过16个暖棚实现年入百万,90后新农人玩转直播带货,就连养猪转行的马金华也在技术帮扶下成了种植能手。产业园创造200余个岗位,带动周边4个村庄共享技术渠道。
集体经济的壮大反哺乡村建设。沥青道路、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等设施陆续落地,收益的30%持续投入设施升级。从8户试点到千亩规模,屈楼村用14年探索证明:当土地遇见科技,当传统嫁接现代,薄田也能变沃野。如今,这个"沙瓤西红柿之乡"正朝着品牌化、规模化方向迈进,用大棚经济托起村民的小康梦。
来源:东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