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政府在加征关税与暂停实施之间反复横跳:前一秒宣称要将对华关税提至125%,后一秒又暗示可能下调;这边刚宣布对3700亿美元商品加税,那边又紧急豁免1400项商品。
2025年4月的全球资本市场,被美国关税政策搅成了一锅沸腾的火锅。
特朗普政府在加征关税与暂停实施之间反复横跳:前一秒宣称要将对华关税提至125%,后一秒又暗示可能下调;这边刚宣布对3700亿美元商品加税,那边又紧急豁免1400项商品。
这种"我又跳出来了,再回去了"的魔幻操作,让全球供应链时时刻刻在跌宕,纽约时报甚至用“政治真人秀正在杀死经济理性”来形容这场闹剧。
但是,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儿戏。
穿透关税政策,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是2388万条境外社交媒体讨论的民意迷宫,是美国社会撕裂的反射,更是选举政治与民意博弈的血腥角斗场。
从2017年特朗普首次提出"美国优先"关税政策开始,这个国家就陷入了一场长达八年的全民思辩:
当经济焦虑遭遇身份政治,当Z世代的怒火撞上如今美国地带的悲鸣,关税政策究竟是政客的选票收割机,还是民众情绪的垃圾桶?
通过对2017年至今2388万条境外社交媒体讨论的观点聚类分析,我们捕捉到美国民意对关税政策的三次重大转向:
第一轮关税冲击波(2018年):当特朗普首次宣布对中国加征关税时,65%的美国网民表达了怀疑与焦虑。
典型讨论如“底特律汽车工人:我的汽车零件要涨价30%,这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艾奥瓦州农民:大豆卖不出去,农场要破产了”;
此时的舆论场尚以理性讨论为主,经济学教授的关税成本分析帖、行业协会的影响报告成为热门内容,甚至出现了“关税计算器”这类工具型应用,民众试图用数据丈量政策冲击。
第二轮情绪爆炸(2025年3月):当特朗普宣布第二轮加税政策后,舆论风向突变。
“对华强硬”、“美国必胜”等情绪化表达占比从25%飙升至58%,攻击性词汇出现频率增加2.3倍。
互动量最高的帖子来自一个23岁的德州青年:“第三次世界大战?让我们先炸平上海港!”这条明显曲解、诋毁中方回应的帖子获得了74万次转发。
而其引用的“中方将奉陪到底”原文,被刻意截去了“美方如果别有所图”的前提条件。
第三轮理性反弹(2025年4月):随着加税政策正式实施,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1200点,“经济衰退”、“失业潮”成为新的舆论焦点。
80%的讨论转向对政策的质疑,一个名为“关税受害者联盟”的Tik Tok账号迅速崛起,22岁的纽约大学毕业生在视频中哭诉:“我刚找到的科技公司工作,因为关税裁员名单上有我”。
这类“悔不当初”的内容在48小时内传播超1.2亿次,直接导致特朗普民调支持率暴跌18个百分点。
为什么美国年轻人的情绪会成为关税政策的“晴雨表"?这要从他们的成长轨迹说起:
2001年出生的00后们,童年记忆里充斥着911的“黑暗”:机场安检的金属探测器、新闻里的反恐战争画面;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他们正处于小学阶段,亲眼目睹父母失业、房屋被法拍,超过40%的中产家庭资产缩水60%以上。
如今,他们又陷入教育产业化的陷阱:美国大学学费近20年上涨213%,2025年平均助学贷款余额突破4.8万美元。
当他们背负着"学历债"走出校园,却发现科技巨头的"996"与零工经济的不稳定早已恭候多时——25-34岁群体的实际失业率(含兼职者)高达19.7%,是官方数据的3倍。
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客发现了转移矛盾的"捷径":将经济不平等包装成"群体斗争"。
于是,种族对立被激活:红脖子们被告知"铁锈地带的衰落,是因为墨西哥移民抢了工作";
代际战争被点燃:千禧一代被指责"躺平啃老",Z世代则被贴上"雪花一代"标签;
地域割裂被强化:西海岸精英与中部红州的对立,成为媒体永恒的流量密码。
在这种"社会部落化"的培育下,年轻人们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而关税政策恰逢其时地成为了完美的情绪载体:
对华强硬既能彰显"爱国",又能将经济困境归咎于"外部敌人",更能在网络上获得群体认同的快感。
于是我们看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等完全虚假的议题下,25-34岁用户的参与量暴增67.8%,攻击性言论占比从35%飙升至60%。
他们不是真的支持关税,只是需要一个发泄的稻草人。
特朗普的政治生涯,堪称"情绪政治学"的经典案例:2016年,他凭借"让制造业回流"的承诺,收割了1800万蓝领选民;
2024年大选中,2200万首次投票的00后中,37%选择了特朗普。密歇根州的出口民调显示,在18-24岁选民中,"关税强硬派"占比达51%,较四年前提升29个百分点。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政客对年轻群体心理的精准操控:当现实困境难以解决时,"打破现状"的姿态比"解决方案"更具吸引力。
特朗普的"推特治国""即兴政策",在00后的眼中不是鲁莽,而是"反建制"的英雄主义:
正如哈佛大学调查显示,32%的年轻受访者认为"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很酷",而这其中只有12%能准确说出该口号的政策内涵。
这种策略在2025年4月达到顶峰:当加税导致股市暴跌后,特朗普在48小时内三次调整政策表述,其团队在社交媒体投放的"灵活应变""以美国利益为先"等话术,触达超1.1亿人次。
尽管经济学家批评其"政策失序",但民调显示,45%的选民认为"总统在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关税政策的反复,本质是美国社会未能解决三大矛盾:
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制造业空心化导致40%的劳动人口陷入"低技能陷阱",却用身份政治掩盖分配制度缺陷;
代际契约的破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享受了战后红利,却将债务与危机留给如今的90-00后,教育、医疗、住房的代际不公达历史顶点。
由此看来,破局的钥匙,或许藏在被忽视的中间地带:
那些在关税讨论中保持理性的35-55岁群体,那些在身份政治喧嚣中坚守专业主义的学者,那些在社交媒体愤怒浪潮中依然追求事实核查的年轻人。
毕竟,任何政策的终极考验,不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而是能否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州,属于哪个世代,又有着怎样的肤色与信仰。
来源:社会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