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菌菇撑起亿元产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7:32 3

摘要:5月15日,夏雨浸润后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石甲村山林间,椴木上一簇簇鲜嫩饱满的香菇如小伞般绽放,散发出浓郁菌香。菌菇种植户粟美成正在检查院后香菇长势,其种植的仿生野香菇即将迎来采收季。

瑶家阿嫂在深山采摘野香菇。

村民在龙胜镇都坪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采摘。

5月15日,夏雨浸润后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石甲村山林间,椴木上一簇簇鲜嫩饱满的香菇如小伞般绽放,散发出浓郁菌香。菌菇种植户粟美成正在检查院后香菇长势,其种植的仿生野香菇即将迎来采收季。

龙胜地处桂北山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森林覆盖率达84.1%,有着独特的垂直气候,孕育了丰富的阔叶林资源,为菌菇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近年来,该县依托生态优势,推动菌菇产业形成“野生采摘—庭院经济—基地生产”三级产业梯队。去年,龙胜菌菇种植面积达319万平方米,产值突破2.48亿元,实现从“靠山吃山”迈向“生态富民”,小小的菌菇成为亿元支柱产业。近日,记者深入龙胜的深山、村寨、菌菇种植基地等,探访该县菌菇产业链发展脉络与成功经验。

1 生态与经济双突围

“人均耕地不足1亩,传统农业难成气候。”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宝乐摊开县域地图,重峦叠嶂的等高线道尽发展困境。作为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龙胜19.5万亩耕地散落在海拔200—1000多米的群山褶皱中,机械化耕作难以施展,交通物流成本高昂,粮食作物亩均产值不足2000元。

面对山多地少的天然桎梏,龙胜人将目光投向世代守护的森林。

5月12日清晨,泗水乡枫木坪还笼罩在薄雾中,瑶家阿嫂粟兆英和粟维芳手持竹竿、背着竹篓,穿梭在密林深处。凭借多年经验,她们总能敏锐地在倒伏的枯木上,发现成簇生长的褐色野香菇。“采摘时要留小护高,不伤菌丝,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粟兆英说。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既保护了菌菇资源的可持续生长,也维系着山林的生态平衡。

和粟兆英一样,龙脊镇中六村村民黄玉翠也依靠采摘野香菇、野木耳增加收入。她将采来的菌菇晒干后拿到集市上售卖,或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往江浙沪。“野香菇、野木耳晒干后,每公斤能卖到120元,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黄玉翠告诉记者,这笔收入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存下一笔积蓄。

庭院式仿生野香菇种植也在当地悄然兴起。在乐江镇石甲村,村民粟美成的庭院整齐堆放着上千根椴木,一朵朵圆润的香菇从木缝中探出头来,散发着阵阵清香。“我们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将香菇菌种接种到椴木上,放在沟边或山林里,让香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粟美成介绍,去年种植椴木香菇、鸡枞菌等,年收入近6万元。“今年我打算再收集些椴木,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收入翻一番!”说起未来,粟美成充满期待。

过去,冻雨、冰雪过后折断的林木大多被弃置,或是当作柴火烧掉。如今,村民们回收枯木发展庭院式仿生野香菇种植,不仅消除了森林火灾隐患,还为村民创造经济效益。“以前烂在山里没人要的东西,现在成了宝贝疙瘩。”抚摸着手中的菌棒,粟美成感慨道。

2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传统香菇产业常面临市场单一、林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等挑战。为突破单一品种种植的局限,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龙胜依托高海拔冷凉气候优势,拓展林下立体种植空间,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精准培育中高端菌类品种,构建起以黑木耳、赤松茸、秀珍菇等为特色的多元化食用菌产业体系,有效提升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带动村集体实现产业收益共享。

在龙胜镇都坪村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智能喷淋系统在阳光的映照下,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数十位村民正忙碌地采收木耳。该基地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流转18.8亩荒地建成标准化种植区,并由企业提供菌种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形成全链条服务。

“龙胜独特的气候延长了黑木耳的种植期,加之昼夜温差大等因素,致使这里种植的黑木耳肉质更加厚实,口感更脆爽,深得广大客户喜爱。”基地负责人周勇介绍,公司已在龙胜3个乡镇推广种植黑木耳,共建成140亩黑木耳种植基地,年产量超4.5万公斤,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1000多人次。

在瓢里镇六漫村食用菌基地的13个智能化大棚内,龙胜旺桂食品公司试种的赤松茸长势良好。该公司与福建企业合作,经过一年的技术攻关与试种,成功仿野生栽培赤松茸。据公司负责人王忠介绍,赤松茸亩产可达600公斤,精包装后售价达20元/公斤。该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参与菌菇种植,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该企业还推行“菌棒生产—出菇管理—菌渣制肥”循环模式,将菌渣转化为有机肥反哺茶园,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农户种植水平,龙胜农业农村局技术团队利用秋冬时节,深入各村传授菌种接种、温湿度控制等关键技术。2024年,全县累计开展12期菌菇种植培训,725人次参与学习。“以前觉得种菇是老年人的营生,现在得懂技术、会管理才行。”伟江乡种植户杨秀芬参加培训后,掌握了新方法,她种植的秀珍菇产量提高了40%。

如今,龙胜通过不断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种植,持续提升食用菌品质与产量,全县构建起的多元化食用菌产业体系正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3 菌菇飘香粤港澳大湾区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龙胜深山自然生长的香菇,炖汤鲜香浓郁!”在龙胜泓文生态农林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工作人员正通过镜头向全国网友推介龙胜香菇、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从乐江镇、伟江乡等乡镇收购香菇、木耳,依托832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平台等线上渠道,年销售量达5000公斤(鲜菇),销售额达30万元,并获832平台授予助农增收优秀供应商称号。这是龙胜食用菌产销两旺的缩影。

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深山美味“鲜”达粤港澳大湾区,龙胜积极作为,搭建龙胜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平台等,整合产品溯源、电商销售、物流对接等功能,构建起食用菌直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

“深圳客户上午下单,第二天就能吃到鲜菇。”吴宝乐介绍。高效的物流配送,让龙胜食用菌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消费者餐桌,也让龙胜食用菌在粤港澳大湾区占有一席之地。去年,龙胜袋装食用菌销往粤港澳地区超4万公斤,销售额近600万元。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品牌打造。龙胜整合资源,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龙胜食用菌品牌。在政策助力下,该县先后打造出古耕龙脊、南山高原食用菌等品牌,使龙胜食用菌知名度不断提升。

数据见证发展,截至去年底,龙胜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319万平方米,年产量达3400万公斤(鲜菇),产值高达2.48亿元。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龙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动实践,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

夕阳西下,龙胜的山间弥漫着菌菇的清香。这一朵朵小小的菌菇,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作者:黄海健 李家健 韦吉阳

编辑:黄浩刚

审核:李可染

来源:八桂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