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上午,“万物共生,和美永续——武汉市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东湖磨山举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专家团队、公益组织、企业家代表及志愿者代表等40余人参与活动,共同迎接2025年国际生物
极目新闻通讯员 于海涛
5月16日上午,“万物共生,和美永续——武汉市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东湖磨山举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专家团队、公益组织、企业家代表及志愿者代表等40余人参与活动,共同迎接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是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
本次活动通过“集美”“求美”“品美”“寻美”四个环节,以成果发布、专家茶座、互动体验和户外导览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武汉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活动旨在凝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力量,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求美”:生物多样性成果发布
量化生态价值,揭秘城市“自然邻居”
活动伊始,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工程师周帆琦分享了《蔡甸区桐湖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以蔡甸区桐湖街道的案例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局长张继分享了江汉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最新发现,揭示城区中藏身于公园、绿地的603种植物、82种鸟类、165种昆虫(夏秋数据),更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画眉、白胸翡翠等珍贵物种。
“品美”:生物多样性保护茶座聆听一线保护者的“共生故事”
在品美环节,五位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的专家通过“一件物品+一个故事”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在保护工作中的经历和感悟。从守护江豚的科学家到推动长江保护的公益人,从观鸟协会的领航者到植物科普的推广者,专家们的精彩分享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启发。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利民通过偶遇江豚等4个小故事,讲述了如何借助旗舰物种激发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教授级高工沙茜介绍了她带领团队,开展的武汉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像组建拼图一样推动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武汉市观鸟协会秘书长明亮展示了珍贵的青头潜鸭手绘图,回顾了鸟类调查的趣事以及志愿者从爱好者到保护者的蜕变案例;武汉大学副教授杜巍以毛花雀稗为例,阐释如何用“植物的无声语言”激发公众热爱,用一首自创的诗表达了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者的心境感悟;湖北博得生态中心创始人李辰亮博士通过讲述他与两栖爬行动物的故事,生动讲述了他从科研工作者转型为自然教育专家的心路历程。
多元视角生动诠释了武汉“保护者多样性”的生态合力,这种多方协同的生态合力,不仅丰富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机制,推动武汉生态保护事业向着更系统、更完整的方向发展,为长江大保护注入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寻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活动实地探寻守护东湖生态之美
在“寻美”环节,杜巍教授和明亮秘书长带领“寻美江城”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东湖的生态画卷,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生物多样性认知导览。
通过实地观察和学习,志愿者直观感受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作用。导览中记录的30余种本土物种,不仅展现了东湖丰富的生态资源,更成为志愿者们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鲜活教材。
“集美”:生物多样性文创市集绿色创意点亮生态盛会
“集美”生物多样性文创市集区域,汇集了长江流域20余家公益机构设计的环保作品,以创意形式传递可持续生活理念,展示了对“万物共生”主题的生动实践,让人们在欣赏创意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
活动现场处处彰显环保匠心:舞台造景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瓦楞纸艺术拼接,巧妙融入本土物种元素;舞台主体结构创新应用磷石膏和废旧塑料再生技术制成的新型矿物质阻燃复合材料,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基地墙面震撼呈现全国首个3D长江水域生态壁画,由知名环保艺术团队“超级画咖”精心创作,生动还原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落地窗均贴有专业手绘防鸟撞窗贴,这些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环保设计,既守护了鸟类安全,又成为传播生态理念的流动课堂。
从生物多样性调查到社会公众参与,武汉市正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共治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武汉市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支点建设的生态承载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