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免疫规划中的免费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灭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免疫规划中的免费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灭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11种。
你知道这些疫苗到底预防哪些疾病?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文章《那些年我们接种过的疫苗,到底可以预防哪些疾病?》为大家详细介绍。
脊灰灭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预防的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特别喜欢攻击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终身残疾。
脊灰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如接触被污染的粪便或食物),感染初期也可能通过飞沫短暂传播。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四型。
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以上,无明显症状;顿挫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持续1~3天可逐步恢复;无瘫痪型主要表现为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瘫痪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表现为在无瘫痪型的基础上,出现瘫痪。
目前尚无治疗脊髓灰质炎的特效药物,只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因此,该病重在预防,而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的措施。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每年有2~4万名儿童因脊髓灰质炎导致瘫痪。感染后,患儿可能在数日内丧失运动能力,从四肢无力到呼吸肌麻痹,部分儿童甚至需要终身依赖“铁肺”生存。
1952年,全球爆发脊灰大流行,美国全年报告了近5.8万例病例,其中超过2万例出现瘫痪,单周最高新增病例超过6000例。
1955年,29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在昆明建立了中国首个脊髓灰质炎研究基地。面对实验室设备短缺和技术空白等困境,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三项重大突破——建立猴肾原代细胞培养体系;首创冻干糖丸剂型;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这颗“糖丸”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和誓言,顾方舟被后世称为“糖丸爷爷”。
尽管我国在2000年已经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并一直维持无脊灰状态,但由于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消灭脊灰,邻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仍存在脊灰野病毒传播,这些病毒可能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渠道传入我国。
维持脊灰疫苗高接种率既是保护我国儿童健康的“盾牌”,也是防范病毒输入和变异的“防火墙”,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理念,通过群体免疫和个体保护的双重机制,最终助力全球实现彻底消灭脊灰的目标。
预防脊髓灰质炎,除了接种疫苗外,还要对传染源进行严格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患者自起病之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对病毒携带者应按患者要求进行隔离。
脊灰疫苗包括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两大类——OPV是用脊灰野病毒株经过细胞传代复制后减弱毒力筛选得到的疫苗株制成,含有减毒脊灰活病毒,分为固体(糖丸)和液体两种;IPV是由脊灰野病毒株或脊灰疫苗株经甲醛灭活制成。
根据全球脊灰流行情况、消灭脊灰行动的进展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对脊灰疫苗的免疫程序进行了多次调整:
20世纪60年代,全程采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俗称糖丸)进行免疫接种。
2016年5月起,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调整为“1+3”,即2月龄肌肉注射一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3月龄、4月龄、4周岁各口服一剂次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
2020年1月起,脊灰疫苗免疫程序再次调整为“2+2”,即2月龄、3月龄各接种一剂次IPV;4月龄、4周岁各接种一剂次bOPV。
目前,湖南省有两种接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2+2”组合(免费接种),即2月龄、3月龄注射一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4月龄、4周岁各口服一剂次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
方案二:全程灭活疫苗,即2月龄、3月龄各免费接种一剂次IPV;4月龄、4周岁在知情、自愿、自费前提下接种IPV或含IPV成分的联合疫苗。对于不适合接种bOPV的儿童,可选择全程接种IPV。
来源:名院名医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