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37岁的王可欣是云南一家外贸公司的高管,由于带团能力很强,如今被提拔成了副经理。风光提拔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她电脑屏幕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缓解压力和疲劳,她一天至少四五杯浓咖啡,晚上回到家后还得处理邮件,常常要忙到凌晨一俩点才睡。偶尔有假期也是陪
2018年,37岁的王可欣是云南一家外贸公司的高管,由于带团能力很强,如今被提拔成了副经理。风光提拔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她电脑屏幕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缓解压力和疲劳,她一天至少四五杯浓咖啡,晚上回到家后还得处理邮件,常常要忙到凌晨一俩点才睡。偶尔有假期也是陪客户应酬喝酒,时间一长,她的身体开始不对劲起来。
5月23日这天早晨,王可欣正在会议室开会,正在讲话时,突然感觉胸口一阵发闷,像是被塞满了潮湿的棉花,呼吸变得短促起来。她说话突然顿了一下,紧接着悄悄深呼吸了几口气,可那股闷胀感挥之不去,甚至蔓延到了喉咙,脖子像被人紧紧掐住。她以为只是会议室里空气不流通,连忙走到窗口透了会气,不适感这才缓解了许多。
当天晚上十点,王可欣的工作任务还堆成了山,她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刚起身想要伸个懒腰,眼前却突然闪过一片黑点,像一群飞虫朝她扑过来。她连忙撑着桌子甩了甩头,可眼前的黑点越来越密,渐渐她眼前一阵眩晕,太阳穴突突直跳。她不得不做回椅子上,后背紧紧靠着椅背缓了缓,视野才慢慢清晰起来,可耳朵里依旧嗡嗡作响,像是有人拿细针在她的耳膜上轻轻刮。她闭上眼睛养了会神,直到凌晨12点,才慢慢恢复过来,她收拾着包回家,心里想着这段时间太累,忙完得放个假了。
回到家时已是凌晨,刚进家门她感到全身软弱无力,像是提线木偶般不受控制。她来到卫生间想要洗漱一下就睡觉。可她在刷牙时,发现自己的舌头僵硬,阻碍着牙刷运行。她心里一惊,连忙将嘴里的泡沫吐掉,却发现舌头像是钉了钢钉般弯曲不了,泡沫停留在舌头上怎么也吐不出去。她抬起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停地留着口水,右脸像是被冻住了般,扭曲地吓人,她抬起手臂想要摸脸,可手臂酸软无力,还没抬起来便掉了下去,打翻了洗漱台上的漱口杯,丈夫闻声赶来,被眼前的一幕吓坏了,连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王可欣送进了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见王可欣面色发紫,连忙给她量了血压,血压130/90mmHg,略高于正常值;心率98次/分,偏快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稍高,但血糖、血脂、肝肾功能都正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不齐,但没有明显心肌缺血。医生又安排她做了脑部CT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均未发现异常。
医生看完报告后说:“你的症状和检查结果不太符合典型的器质性疾病,更像是长期压力导致的焦虑症。焦虑症会引起类似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比如胸闷、心悸、肢体麻木,但实际身体器官没有问题。”
王可欣听完医生的诊断,心头一沉,担心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更难治愈,她开始心里发慌起来,皱着眉低声问医生:“这病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的啊?我还能继续工作吗?”
医生见王可欣疑惑,便认真解释道:“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过度就紧张、担忧,会伴随心悸、手抖、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反应和长期压力、睡眠不足、环境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你工作强度大,又长期处于神经系统高度警觉状态,自然会加重症状。虽然这不是器质性疾病,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惊恐障碍。不过只要规范用药,改善生活环境,配合放松训练,是完全能够控制住的。”随后,医生为王可欣开具了艾司唑仑,叮嘱她按时服药,减少工作压力,保证睡眠。
回到家后,王可欣谨遵医嘱吃药,将公司的任务分了一半给助手打理,自己尽量早睡。同时减少咖啡和酒精的摄入。刚开始几天,症状确实有所缓解,心悸和手抖减轻了不少。她松了口气,继续开始进行身体的恢复起来,正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处发展时,意外却悄然而至。
10月5日晚上,王可欣正在书房整理文件,突然全身一阵燥热眩晕,仿佛被热浪笼罩住,她抬起头看向电脑屏幕竟然也出现了重影,她连忙扶着书桌缓了俩分钟。突然一股更强烈的窒息感袭来,胸口剧烈起伏着,可空气似乎怎么都进不到肺里,她捂着胸口踉跄着走到窗边,将头探出窗外猛地灌了几口凉风,整个人才慢慢平静下来。
丈夫见她耷拉着趴在窗口,吓一跳,连忙前往扶她。王可欣只是摆了摆手说自己透透气,可手刚伸出来却发现自己的手指竟然开始发麻,五根手指止不住颤抖着,王可欣抬起头刚想要说话,嘴唇也开始颤抖着,上下排牙齿碰撞发出了“咔咔”声。丈夫见状吓坏了,连忙一只手紧紧抓住王可欣,另一只手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可刚松下一只手,王可欣便双腿发软直勾勾倒了下去,眼神里充满了惊恐。好在救护车及时赶到,将王可欣送进了医院。
再次来到医院,医生详细询问了王可欣近期的症状变化,安排了血压检查,发现血压数值为130/85mmHg,高于正常值,心率为98次/分,心率偏快。动态心电图显示她存在频发房性早搏,皮质醇的测定值为680nmol/L,数值偏高。提示为惊恐障碍。
一旁的丈夫听见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他紧紧握住王可欣的手,随即声音颤抖着质问医生:“医生,你是不是搞错了,我妻子不是焦虑症吗,自从上次检查结果出来后一直有在认真治疗,医院开的药一点都不敢耽误,每天按时服用,怎么会突然恶化成惊恐障碍?肯定是你们检查错了吧!”
医生连忙安抚王可欣和她丈夫的情绪,不禁也有了些困惑,问道:“你这段时间有没有在使用艾司唑仑时饮酒?”王可欣摇了摇头说道:“我从确诊焦虑症那天起就推了公司里的应酬酒局,也不敢乱吃东西,每天坚持服用艾司唑仑。”医生眉头紧锁,翻看着检查报告,眉头微皱:"按理说,按你的治疗情况,焦虑症状应该逐步缓解才对,怎么会突然加重呢?"
为了帮助王可欣找到病情恶化的真正原因,医生开始详细地从药物服用方式、复查频率、饮食作息追问他在这一年来控制焦虑症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习惯,经过询问后均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医生又问是否使用其他辅助药物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细致询问。直到王可欣回忆起他的一些服药细节,医生猛地一拍桌子,终于发现了罪魁祸首。
医生语气沉重地说:“真是无妄之灾啊!你确实很认真在对待治疗,按时服药、饮食清淡、坚持锻炼,酒局应酬也都推掉了,这些好习惯本来可以让你身体慢慢变好起来的。可偏偏你忽略了生活中的这三个关键的细节,才让自己的焦虑症越发不可收拾起来。临床上像你这样的患者不少,眼看病情控制得不错,却没在意这三个细节,最终导致了焦虑症的恶化!”
王可欣是一名外贸高管,白天忙业务,晚上还得对接时差客户,最常见的状态就是:一边吃药,一边打开电脑开会或追着邮件赶单。她以为自己很自律:每天10点准时服用艾司唑仑,然后继续坐在书房处理文档,忙到凌晨才关机入睡。可她不知道,这种“吃药+熬夜开电脑”的习惯,正是焦虑症恶化的第一颗隐雷。艾司唑仑虽是助眠药,但它本质是苯二氮䓬类镇静剂,作用机制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而王可欣每天服药后,仍处于高强度脑力劳动中,加上长时间盯着蓝光屏幕,等于让药效和神经系统对冲,一边让大脑放松,一边又在强行兴奋,这种长期错位使用会打乱睡眠节律,甚至削弱药物敏感性,最终使得焦虑状态反弹性增强,向惊恐障碍演变。就像拧紧的水龙头下硬塞了一根塑料管,一开始还能勉强通水,久了只会炸裂。王可欣不是不吃药,而是吃药后没真正让自己停机,这才让焦虑悄悄反扑。
王可欣自诩改了不少坏习惯,比如不再一天五杯咖啡,控制在两杯以内;不再深夜加班,只工作到十一点。可她没注意到一个关键——她每天第二杯咖啡通常在晚上六七点后喝下去,想着撑完下半场,再早些睡。问题正出在这个时间点上:咖啡因的半衰期平均在5-8小时,也就是说,哪怕晚上6点喝下的那一口,到了凌晨1点依旧在她血液里活跃地跳舞。王可欣一边服用镇静药物准备入睡,一边体内仍有高浓度咖啡因在加油打气,这等于让神经系统左右互搏,最终出现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更容易引发植物神经紊乱、心率失调,再叠加工作压力,就像是心理防线边缘点了一颗颗火柴。久而久之,焦虑从可控走向不可控,最终升级为惊恐障碍。王可欣不是不节制,而是节制错了重点:控制总量没错,但忽略了什么时候喝这一核心变量,就像一艘船方向盘握得再稳,若看错了星星,也一样偏航。
资料来源:
[1]张弛,刘文娟,韩莉,等.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失眠伴焦虑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25,47(06):629-633.
[2]孙晓萌,姚瑶,刘岩,等.艾司唑仑对老年高血压伴失眠症椎动脉血流和血NE、5-HT的影响[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5,17(03):548-551+560.
[3]王小琴,宋爱霞,常青,等.艾司唑仑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抑郁伴失眠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25,34(03):105-108.
(《回顾:云南女子吃艾司唑仑防止焦虑,1年后体检,检查结果让人意外》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专注瘦身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