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这样的消息刷屏?咳嗽、低烧、嗓子疼……本以为只是气温变化引起的小感冒,没想到一测抗原,“两道杠”赫然在目,才知道原来是又“阳了”。
“又阳了!”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这样的消息刷屏?咳嗽、低烧、嗓子疼……本以为只是气温变化引起的小感冒,没想到一测抗原,“两道杠”赫然在目,才知道原来是又“阳了”。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迅速蹿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攀升至6.3%。新冠病毒已成门急诊就诊量首位病原体。
刚开始他们还以为这只是感冒,结果一测试发现这哪里是小感冒,而是自己又“阳了”,不过就在大家“人心惶惶”时,专家发声了,表示不用太过担心。
谁也没想到,好不容易盼到风平浪静,以为新冠这茬总算过去了,结果那熟悉的咳嗽、发烧、嗓子疼,又开始在人群里悄悄作祟。你看香港,最近的气氛又紧张起来了。
短短一个礼拜,三十多条鲜活的生命因为并发症就这么没了,不少大型活动也赶紧踩了刹车,公共场所更是如临大敌。陈奕迅演唱会取消的消息一出来,更是把“病毒又回来了”的讨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可不是瞎操心,内地疾控部门的数据也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从四月份起,新冠阳性的检出率确实在一路走高,南方地区尤其明显。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还在念叨德尔塔、奥密克戎这些旧相识,那边厢,新冠病毒这狡猾的家伙可一刻也没闲着,早就偷偷摸摸地“修炼升级”,捣鼓出XBB、JN.1这些徒子徒孙。
香港大学的孔繁毅教授一语道破天机:现在流行的新毒株,在传染性和躲避免疫系统追捕这两样本事上,可比前辈们厉害多了。
它们就像一群更会伪装、更会钻空子的“特工”,更容易突破我们之前打疫苗或者“阳过”建立起来的那道防线。所以,就算你疫苗打满了,或者已经是“三阳开泰”的老选手,也别大意,照样可能中招。
不过,大家也先别慌得跟天要塌下来似的。专家们分析了,这些新变种虽然传播快,但整体的“杀伤力”比起早期的那些“狠角色”,确实是温柔了不少。大多数人感染了,症状跟普通感冒差不多,可能就是低烧、咳几声,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高烧不退,折腾得人死去活来。
但这看似“温和”的表象背后,却藏着新的麻烦。正因为它装得像个普通感冒,很多人一开始根本不当回事,以为是吹了点风着了点凉,自己吃点药或者干脆硬扛,结果呢?不知不觉就耽误了辨别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你想想,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免疫系统火力足,扛一扛可能也就过去了。但换作上了年纪、身体本就虚弱的老人家,或者那些常年带着基础病的朋友,这种“小感冒”一旦缠上,那麻烦可就大了。
这次香港不幸离世的病例里,不少就是没及时打加强针的老年人。他们的免疫系统本来就反应慢半拍,再少了疫苗这层关键的盔甲,那不就等于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敌人枪口下了吗?这就好比一场阵雨,年轻人淋湿了擦干就好,体弱的人可能就此引发一场重感冒,甚至肺炎。
年轻人“中招”多,免疫防线为何失守?
这次疫情的小反弹,还有个现象挺扎眼:除了我们印象中风险高的老人小孩,反倒是青壮年成了感染的“主力军”。这事儿琢磨琢磨,可能跟“五一”小长假那阵子的人山人海脱不了干系。年轻人爱玩爱闹,是出门旅游消费的主力,东奔西跑的,接触的人五花八门,感染的概率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免疫存货”不多了。距离上一波大规模感染,或者大家集中打疫苗那会儿,少说也过去一年多了。身体里的抗体水平,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你不往里续,它就会慢慢减少,保护力自然大不如前,正好给了病毒趁虚而入的机会。
长时间没跟病毒“过招”,免疫系统对这位“老朋友”的新变种,识别能力和反应速度都可能有所下降。这就好比一支久疏战阵的军队,突然遭遇换了新装备的敌人,难免会有些措手不及。
年轻人虽然恢复快,但频繁感染对身体总归是种消耗,那种“阳”完之后持续一两周的疲惫感、脑雾,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而且,年轻人社交活动多,一旦感染,更容易在小圈子里传播开来,无形中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感染风险。所以,别仗着年轻就觉得万事大吉,病毒可不看你身份证。
病毒在变,我们的防疫思路也得跟着变,不能还停留在老黄历上。专家们一再强调,针对JN.1这些新变种开发的新疫苗,依然是我们手里的有效武器,尤其能大大降低高危人群变成重症的风险。
所以,家里的老人、有基础病的长辈,还有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的小朋友,及时把疫苗更新到最新版本,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像给手机系统升级打补丁,堵上已知的漏洞,才能更好地防范黑客攻击。
那些听着耳朵都快起茧的老办法,比如在医院、地铁、公交车这些人员密集、空气又不怎么流通的地方戴好口罩,现在看还是实实在在管用。虽然让大家全面回到过去那种口罩焊脸的日子不现实,但在关键时刻保护好自己和他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勤洗手,保持家里空气流通——比如每天开窗透透气,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这些简单的好习惯,能有效降低屋里的病毒浓度。身体一旦拉响警报,千万别硬扛。
要是出现低烧、嗓子疼得像吞刀片、浑身没劲这些症状,不妨先做个抗原自测。特别是高危人群,一旦测出阳性或者高度怀疑自己中招了,立马去医院,别耽搁。现在有不少抗病毒药,要是能在感染早期用上,能有效把病情往重症发展的势头给摁下去。在这方面,澳门就做得挺好,对高危感染者及时给药治疗,值得借鉴。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免疫力这个“大本营”给建设好。睡得足,别老熬夜修仙。吃得均衡,别暴饮暴食也别这不敢吃那不敢碰。抽空多动动,保持心情愉快。身体这个堡垒坚固了,抵抗病毒的战斗力自然就上去了。
这波感染小高潮,公共卫生专家估计,到六月份差不多就能缓下来,应该不会再搞成像早期疫情那样大规模封锁了。可以说,眼下这点波澜,更像是各种因素凑到一块儿的“特殊情况”。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彻底把心放回肚子里。新冠这病毒,看样子是打算跟我们长期“共存”下去了,未来它可能不会彻底消失,而是像流感一样,时不时出来刷刷存在感。
我们得学着和这个不断“耍花招”的病毒共存,这既考验每个人的生活智慧,也考验整个社会的应变能力。毕竟,想彻底摆脱它,恐怕短期内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每一次麻痹大意,都可能给这狡猾的对手留下可乘之机,让它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再次掀起风浪。这堂“与病毒共处”的课,看来还得继续修下去。
信息来源:
【1】粤港澳观察2025-05-15《一周内死亡31人!香港发现逃逸强、传染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阳性比率创近年新高!澳门也提早进入流行高峰期》
【2】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15 《新冠阳性率升高、陈奕迅暂停演唱会 专家表示:仍需重视,无需恐慌》
来源:青史难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