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光教授:世界高血压日,再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9:13 3

摘要: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疾病负担沉重。1990-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从6.5亿增长至13亿。如果全球范围内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50%,从2023年至2050年间可以避免7600万人死亡

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疾病负担沉重。1990-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从6.5亿增长至13亿。如果全球范围内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50%,从2023年至2050年间可以避免7600万人死亡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这一主题强调了精准测量和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也寄托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已成为普遍现象。长期的精神紧张、工作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不仅会引发心脏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改变,更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在中青年人群中尤其需要重视。而将心率管理纳入高血压治疗的核心目标,亦已成为当前临床防治的重要策略。我们邀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就心率管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分享学术观点。

王继光 教授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

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诊治工作,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自然人群研究,心血管与代谢测量技术研究,血管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群体遗传学研究。

心率增快

高血压猝死的隐匿威胁

高血压患者为何要关注心率增快?近年“996”“白领猝死”的新闻频出,时事热点使得高血压猝死也走进了中青年大众的视野。事实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加大,加上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这个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往往因为这些外部因素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血压升高,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的心率增快(静息心率>80次/min)是高血压患者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单纯高血压患者中心率≥80次/min者占38.2%3,此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风险较心率正常者更高。由于交感神经激活与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心率增快加重血管损伤,血管阻力升高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心率管理已被列为高血压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4。诸多研究证据显示:

01 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与靶器官损害

一项针对193例未经治疗的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静息心率>80次/分的人群中,交感神经活性(通过腓肠肌交感神经活性检测)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更高,提示心脏重构加速5

心率与心血管死亡的长期关联

在Framingham研究中,一个长达36年的随访数据评估了4530例年龄在35~74岁的受试者,发现心率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6。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随访研究7给出了具体范围: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率控制在65-79次/min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且当心率控制在72次/min时风险最低(图1)。

图1:高血压患者心率与MACE风险的相关性

03 动态血压与心率监测的意义

高血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不同时间点的多次家庭自测心率均>75次/min可视为心率增快,是心血管风险分层中的危险因素之一4,8。一般静息心率>80次/min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等手段干预,对于合并相关疾病的特殊患者,干预目标也有所不同:高血压合并HFrEF患者:

以上数据表明,心率增快不仅是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标志,更是加速靶器官损害、增加猝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强调心率管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性。

β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与猝死预防的循证证据

鉴于心率增快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显著影响,兼具降压与心率控制双重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BB)成为重要选择,现有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通过控制心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及猝死风险:

01 MAPHY研究9,10

美托洛尔较利尿剂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p=0.012),尤其对静息心率>80次/分者效果更显著。

STOP-2和降压治疗协作组(BPLTTC)荟萃分析12-13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03

MERIT-HF、CIBIS II、COPERNICUS 研究14-1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治疗,可降低死亡率34%~35%、心脏性猝死率41%~44%。

正因如此,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对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给予了明确推荐,目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方案多根据患者合并症情况:

01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的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Ⅰ,C)。优先选择心脏高选择性长效β1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缓释片8

2023版ESH指南指出

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使用BB或非二氢吡啶类CCB,以实现将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的额外治疗目标(IB类)17

综上所述,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引发的心血管风险,是预防高血压患者猝死的核心药物,尤其适用于伴心率增快、冠心病、慢性心衰或交感活性增强的高血压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其作为此类人群的优选治疗策略。

临床实践

心率管理与药物选择的个体化策略

那么,如何更精准的选择β受体阻滞剂,从而做好心率管理,实现治疗目标呢?从机制来看,一般情况下,药物的峰浓度与副作用相关,谷浓度与疗效相关。β受体阻滞剂在一定的血药浓度范围内(治疗窗)可以达到期望的β1阻滞效果,有研究表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有效药物浓度窗从45nmol/L到419nmol/L,如果超过这个浓度范围,即使是对心脏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也会干扰β2受体作用,产生相关的副作用。当然,低于此治疗窗的下限则没有β1阻滞作用,也就没有治疗效果。因此,应用缓释制剂一天一次可使24小时保持平稳的有效血药浓度。此外,还应注意避免突然停药,COPD患者优选高β1选择性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并监测糖脂代谢及心率变化。

综上,合理选择β受体阻滞剂并遵循用药原则,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心率,降低心血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对提升高血压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以高血压日为契机,推动“心率+血压” 双达标

高血压在血压升高的背后更是全身交感神经激活的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通过控制心率、稳定心电活动,为高血压患者筑起猝死防线。近半个世纪的多项研究证据为临床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让我们以高血压日为起点,倡导医患规律检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实现从“单纯降压”到“心脏保护”的跨越,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拥抱美好生活。

*MERIT-HF研究:美托洛尔CR/XL组的猝死人数少于安慰剂组(79vs132,0.59[0.45-0.78];p=0.0002)和心力衰竭恶化导致的死亡人数(30vs58,0.51[0.33-0.79];p=0.0023)。

CIBIS II研究:比索洛尔组的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56[11.8%]vs228[17.3%]死亡,风险比为0.66(95%CI 0.54-0.81,p

COPERNICUS研究:安慰剂组有190例死亡,卡维地洛组有130例死亡。这一差异反映了卡维地洛的死亡风险降低了35%(95%置信区间,19%至48%;P=0.00013,未调整;P=0.0014,针对中期分析进行调整)。安慰剂组共有507名患者死亡或住院,而卡维地洛组为425名。这一差异反映了卡维地洛组死亡或住院的综合风险降低了24%(95%置信区间,13%至33%;P

参考文献

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Lancet, 2021, 398(10304):957-980.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81062.(截止到2025-05-02)

3. 孙宁玲,霍勇,黄峻.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10):934-939.

4. 高血压心率管理多学科共识组.中国全科医学,2021.

5. Grassi G, Quarti-Trevano F, Seravalle G, et al. Hypertension. 2020 Aug;76(2):577-582.

6. Gillman MW, Kannel WB, Belanger A, et al. Am Heart J. 1993 Apr;125(4):1148-54.

7. Sun N, Chen Y, Xi Y, Wang H, et al.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1 Dec 3;8:741784.

8.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7):603-700.

9. Tuomilehto J,Wikstrnd J,Olsson G,et al. Hypertension,1989, 13(6 Pt2):773-780.

10. Olsson G,Tuomilehto J,Berglund G,et al. Am J Hypertens,1991,4(2 Pt 1): 151-158.

11. Lindholm H,Hansson ,Dahlöf B,et al. Blood Press,1996, 5(5): 300-304.

12. Lindholm LH, Hansson L, Ekbom T,et al.J Hypertens, 2000, 18(1 1):1671-1675.

13. Turnbull F, Lancet,2003,362(9395): 1527-1535.

14. Lancet. 1999 Jun 12;353(9169):2001-7.

15. Lancet,1999, 353(9146): 9-13.

16. Packer M, Coats AJ, Fowler MB,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May 31;344(22):1651-8.

Mancia G, Kreutz R, Brunström M, et al. J Hypertens. 2023, 41(12): 1874-2071.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审校,内容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号:CN-159790 有效期至:2025-08-16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