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禅宗语录》《坛经》《景德传灯录》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禅宗语录》《坛经》《景德传灯录》
一百二十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真如寺,卧病榻上双目微闭。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透着一股超脱尘世的安详。
这位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中流砥柱,曾主持云门、高旻、天童等多处名刹,振兴祖庭,数次赴南洋弘法,一生苦行头陀,备受国内外佛教徒敬仰。
不知修行几世,方能成就如此圆满的道果?
“世间人求道修行,多如牛毛;而真正了悟者,却如牛角稀少。”虚云老和尚徐徐说道,声音虽轻却如洪钟大吕,在寺院大殿内回荡。座下弟子们肃然静听,唯恐错过师父的一字一句。
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棂,照在老和尚削瘦的面庞上。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高旻寺参禅的岁月,那是一段艰辛而又充满转机的时光。
“我二十四岁出家后,曾在高旻寺闭关三年。
那时我日夜坐禅,精进不懈,却始终无法契入禅境。”虚云老和尚的眼神穿透时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禅堂。
“我吃尽苦头,甚至七日七夜不眠不休,双腿肿痛难忍,头痛欲裂,却始终未得见性。”
一位年轻僧人忍不住问道:“师父,为何修行如此艰难?是否我们缺少福报因缘?”
虚云老和尚微微摇头:“非是福报不足,而是方向有误。我当年也是如此,将简单之事复杂化,于迷途中苦苦挣扎。”
他接着讲述自己在云门寺的一段经历。那年冬天,广东云门寺香火旺盛,前来参学的人络绎不绝。一日清晨,一位面容黝黑的农夫来到寺中,向虚云和尚求教。
“师父,我听说您是得道高僧。我种了一辈子田,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懂那些深奥的佛理。我想问,像我这样的人,能修行成佛吗?”农夫双手合十,眼中充满期待。
虚云和尚看着农夫粗糙的双手,微笑道:“你每天是怎么种田的?”
农夫愣了一下,回答道:“天不亮就起床,牵牛下田,日落才回家。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播种、除草、浇水、收获,年复一年。”
“那你种田时,心里想什么?”虚云和尚又问。
“刚开始时,总想着今年能收多少粮食,家里缺的东西能不能买,孩子的学费够不够。后来年纪大了,就不多想了,心里空空的,只专心做眼前的事。”
虚云和尚点点头:“你已经在修行了。种田时只管种田,不起妄念,这不就是禅吗?”
农夫困惑地挠挠头:“这也算禅?我听说禅要打坐、念经、吃素。”
“那些都是形式,真正的禅在心不在形。”虚云和尚语重心长地说,“许多人修行数十年,却始终为一个’求’字所困。他们求开悟,求神通,求来世福报,却不知道佛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坐在一旁的智明法师插话道:“师父当年在鸡足山闭关时,曾说过一句话:‘参禅不是求悟,而是看破妄想。’”
虚云老和尚赞许地点点头:“正是如此。当年我在鸡足山闭关,专注用功,日日精进。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修行并非向外追求,而是返照自心。那一刻,多年的疑惑顿时冰消瓦解。”
“师父,您是如何开悟的?”一位年轻比丘好奇地问。
虚云老和尚的面容忽然放光:“那是在昆明筇竹寺打七期间。
我正在经行,忽然踢到一块小石头,’咚’的一声,我的心猛然一惊,那一刻,所有的分别妄想都消失了,只剩下清明的觉知。
我顿时了悟:原来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被妄想所遮蔽。”
他接着说:“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悟成道,并非他比别人聪明,而是他没有执着于’求’。”
一位老居士问道:“师父,既然如此,我们日常该如何修行呢?”
虚云老和尚慈祥地望着大家:“做一件事,就专注于这件事;说一句话,就明白这句话;不攀缘过去,不想象未来,只活在当下这一刻。”
“可是师父,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何众生还是难以开悟呢?”
虚云老和尚深深地叹了口气:“就因为误解了四个字啊!众生之所以轮回不息,修行人之所以难证菩提,就是因为不理解这四个字的真谛。”
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期待着虚云老和尚揭示那关键的四个字。老和尚闭上眼睛,似乎在积蓄力量。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目光如电,仿佛能洞穿人心。
“这四个字,就是——”虚云老和尚话未说完,突然咳嗽起来。侍者连忙上前搀扶,为他递上热茶。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那四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何能成为修行的关键?
虚云老和尚喝了口茶,平复了呼吸。他看着满屋子期待的眼神,微微一笑:“这四个字,就是’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其意。
“是的,本来面目。”虚云老和尚的声音变得洪亮起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继续解释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可是众生被无明遮蔽,向外攀缘,追逐幻影,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本心。就像一个人戴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或者骑在牛背上找牛一样可笑。”
一位年轻僧人问道:“师父,如何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放下执着,当下即是。”虚云老和尚斩钉截铁地说,“本来面目不在别处,就在你每一个清醒的当下。不思善,不思恶,不落两边,不住中道,直下承担,了无疑虑。”
老和尚继续开示:“众生为何苦恼?就因为被’我相’所困。有了’我’就有’他’,有了’自’就有’他’,从此分别心起,执着随生。若能了知’无我’之理,见到本来面目,哪还有什么烦恼可言?”
“可是师父,如何做到无我呢?”
“做而不做,为而不为。”虚云老和尚语调平和却字字珠玑,“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添一物,不起妄念。饥来吃饭,倦来眠,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他引用六祖坛经中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接着解释道:“这首偈语道破了修行的核心——我们本来就是佛,只是被妄想遮蔽了自性而已。”
虚云老和尚的声音渐渐低沉,却更加有力:“众生之所以难以见性,就是因为他们把’本来面目’想象成某种神秘的境界,以为需要通过特殊的修炼才能获得。
本来面目就在日用寻常中,在你喝茶吃饭的每一刻,在你说话行走的每一步。”
他引用赵州和尚的公案:“有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无。’这个’无’字,不是说没有佛性,而是打破僧人心中的执着,让他当下见性。”
“修行不是向外寻求,而是反观自心;不是增添什么,而是去除遮蔽;不是获得新东西,而是认识本有。”虚云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许多人苦修数十年却无所得,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在寻找本已具足的东西。”
一位老修行问道:“师父,既然本来面目人人本具,为何还需要修行呢?”
虚云老和尚微笑道:“修行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认识已经是佛的自己。就像擦镜子不是为了制造光明,而是为了显现镜子本有的光明。”
他引用《心经》中的话:“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并解释道:“真正的修行,是在无所得中得,在无所修中修。当你放下所有执着,不再向外寻求,当下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虚云老和尚的话音刚落,一道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大殿之中。众弟子恍然大悟,仿佛一瞬间触摸到了那本来面目的边缘。
“记住,”虚云老和尚最后说道,“修行路上,不要被形式所困,不要被言语所惑。当你真正明白’本来面目’的含义,见性成佛只在一念之间。”
那天之后,虚云老和尚安详圆寂,享年一百二十岁。
他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了无数修行人的道路。
而那“本来面目”四字,更成为后世禅门弟子参悟的明珠,指引他们回归自性,见性成佛。
来源:心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