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年时间,从每家灶头到货架边角,连饭店后厨都难得一见,全被植物油取代。
《——【·前言·】——》
猪油,曾经的厨房主角,如今去哪儿了?
30年时间,从每家灶头到货架边角,连饭店后厨都难得一见,全被植物油取代。
这背后真是健康觉醒,还是有意安排?谁干的?怎么干的?还能逆转吗?
1991年,一瓶小包装大豆油,突然出现在中国超市里。
包装干净,广告上说“健康、轻盈、不上火”,一瞬间就火了。
金龙鱼,这个当时没人听过的品牌,用了黄金时段广告,硬是把猪油,从大众厨房里轰了出去
从那年起,厨房味道开始变了。
背后操盘的,是益海嘉里,马来西亚华人掌控的外资企业,背后又连着世界四大粮商之一——丰益国际。
和中国人说“营养1:1:1”,和超市讲“货架陈列费”,几千万砸下去,只为了让植物油站在醒目的货架正中间。
而那一块块曾经白白亮亮的猪油,被推到货架最底层,连找都难找到了。
同时期,健康栏目,开始出现一个重复画面——医生穿着白大褂,说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的凶手就是“动物脂肪”,尤其是猪油。
“一口猪油三道病”的说法被一再强调,成了刻板印象。
没人问背后数据怎么来的,反正吃了就“不健康”,这种口号式健康观,吃进了无数中国家庭。
可这场舆论战其实早在美国就上演过。
1950年代,美国人Ancel Keys,搞了个“七国心脏病调查”,主张“动物脂肪导致心脏病”,把红肉和猪油,钉在健康耻辱柱上。
他的研究,后来被质疑数据造假、选择性统计,但影响已经渗透全球营养指南。
到了中国,外资一套健康说辞,就能迅速打开市场大门。
再看货架那头,沃尔玛的数据显示,颜色鲜艳、包装标准化的植物油,占据了货架85到155厘米的“黄金视线带”,人一眼就能看到。
猪油呢?全在最下面,甚至被要求换成“小罐包装”,加上保质期短,销售员都不愿意推荐。
明面上是市场选择,实际是话语权压倒性倾斜。
一边喊着“自由市场”,一边靠资本控盘,每年几亿广告费、货架费换来的是全国油瓶口味的统一。
舆论打压、货架封杀背后,整个供应链早就被精密设计好了。
压死猪油的最后一脚,踩在了大豆上。
谁掌控了大豆,谁就拿到了油脂产业的命门,从2001年开始,中国成了全球更大的大豆进口国,到了今天每年进口超过9000万吨,其中60%来自美洲,剩下的也基本靠洋货。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大豆,不是随便从农民手里买的,全掌握在四大粮商——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手里。
外资资本就是靠这四家,完成对中国油脂产业链的收割。
2004年,一个突发的“大豆危机”暴露了真相。
那年,美国大豆突然断货,价格暴涨。
中国几十家本土压榨企业没来得及反应,原料进不来,合同全砸手里,巨亏一片,很多企业当天宣布破产。
四大粮商趁机进场,以“债转股”方式,收购了大批中国压榨厂,不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中国85%的油脂压榨产能。
那之后,进口大豆就像定时炸弹,每波价格波动,都让本土企业连呼吸都困难。
压榨厂掌控之后,第二步是种子空。
孟山都的Roundup Ready大豆,配套除草剂要一起买,不仅贵,而且捆绑销售。
农民种一次,就必须年年买新种,自己留种违法,自己换种还收不上来。
这种模式看似提高产量,实则把育种权交了出去。
中国本土的黑土地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滑,连东北都种起了进口转基因种子。
一个普通农民说:“过去种大豆能吃能卖,现在种进口豆,吃都不敢吃,只能卖给榨油厂。”
油脂生产链越走越窄,猪油没有工业化、没法标准包装,直接被甩出主流市场。
植物油高产、高利润、可控成本,跟猪油比,就像机器战士打手工艺人。
而这时候,本土企业连喘气的机会都被限制。
想上超市货架,先交几十万“入场费”,再花几百万做广告。
没有资本支撑,根本跟不上节奏。
就算做出了品质猪油,也卖不动、进不了商超、养不起品牌。
这场粮油战争,不是简单价格战,是从“种子-运输-压榨-包装-渠道-广告”全链路的控制。
一旦让出一环,就全盘被动,猪油的退场,看似自然,实则被“赶尽杀绝”。
而这,仅仅是开始,后面,还得有人反击。
猪油死不了,因为它根扎得太深。
等外资吃下压榨产能,把货架、广告、媒体都握在手里,猪油确实被打得快没声了。
可有一批人没认输——不是为了“民族品牌”那么空泛的词,是因为老百姓嘴里的“香”还在。
谁都记得,小时候冬天炒个青菜放点猪油,整个屋子都冒香气。
那不是味精加的,是油的本味。
鲁花是第一个冲出去的。
这家山东企业,靠“5S物理压榨”技术,扛住了外资的化学浸出大军。
植物油也能物理压榨?能,但成本高。
可鲁花偏干,用的是传统“压饼+物理滤渣”,不靠溶剂萃取,不用脱臭处理,一瓶油保留原料香味。
那时候讲“科技兴企”的多,真搞技术的少。
鲁花拿下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了本土植物油的第一面旗。
但鲁花不止卖油,它从炒菜油打到调味料、米面,做出了“三香战略”:油香、米香、酱香。
这样就不怕超市打压,因为能打组合拳,不靠单品生存。
消费者不傻,买一次就记住味儿。
紧接着,中粮、中储粮也不干等了,政策定了,外资控股线不能超过49%。
国资出手,给本土企业“输血”补贴,每年投十亿,拉起自主品牌阵线。
玉米油、葵花油开始被推向市场,虽然还是植物油,但产地、加工、配方全国产,关键,是定价权回来了。
与此同时,猪油开始低调回归。
2025年,《中国猪油产业白皮书》正式发布,给猪油正名,归入“特殊农产品”类。
这背后,是技术在帮忙:过去说猪油不健康,是因为饱和脂肪含量高。
可后来研究发现,它的烟点高、稳定性强、不容易产生有毒物质。
反而是有些调和油,在高温炸制时会出反式脂肪酸,危害更大。
一项2023年在浙江大学的实测数据显示:市面调和油反式脂肪酸含量,是猪油的12倍,而好猪油,在合理摄入下,反而更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于是,各地小作坊开始复活,老字号打出“手工猪油”“柴锅炼制”“非工业复合脂”字样,在电商平台卖疯。
一锅熬好油,层层过滤,装进小罐,一斤卖出四五十块,还常常断货。
就连一些连锁饭店也偷偷开始换油,“炒菜香了,回头客也多了”。
可局面还没反转太多。
猪油想回到超市主战场,还差一口气,而这口气,得从更大的格局上找。
猪油背后的战争,其实是粮油主权的博弈。
这事儿,要从美元说起,现在中国的大豆,60%从美洲买,结算币种——美元。
这就意味着,每一批大豆交易都和华尔街挂钩。
一旦金融资本在期货市场做局,成本飙升、汇率波动、物流管制,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带来“油荒”风险。
2004年那次大豆危机,已经给过一次教训。
那次价格暴涨,让中国压榨企业集体熄火,外资趁乱“扫货”。
而在“开放市场”的包装下,真正实现的是产业链转移,从种子到榨油,从定价到舆论,全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这些年,中国悄悄下了一盘更大的棋。
外资粮商,早在南美布了点,控制着当地港口、仓储、物流。
为此,中国主动参与巴西港口建设,修铁路、买码头,绕过原有资本网,才把供应链部分拿回来。
2024年东北种子试验田,成功育出亩产280公斤的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
内蒙古沙漠种植实验,用滴灌技术种出成片大豆田。
虽然产量还赶不上进口大豆,但方向是对的,只要种子能自己造,风险就能自己扛。
还有就是舆论反击和文化复兴。
这一波猪油“翻红”,不是靠感情牌,是靠数据和事实。
从“油脂与代谢疾病关联”再研究,到“饮食多样性”的再评价,新的营养共识正在形成。
甚至有专家,重新修正膳食金字塔,把“适量动物脂肪”重新列进去。
而普通人,更实际,猪油炒出来的豆芽就是香;烧茄子不放猪油就是不对味。
这种口味记忆,才是文化里更深的根。
今天,猪油开始以新的面貌回归市场:不是批量压榨的粗加工品,而是“地域限定”“农户炼制”的精品。
小而精,贵但值,哪怕市场占有率低,但品牌溢价高。
这是本土企业学到的另一课:不能和外资拼规模,就打特色和文化。
别管他卖几亿瓶调和油,我就卖100罐老猪油,一样有市场。
这场粮油战争还远远没结束,植物油依然是主流,转基因大豆还在进口,国际资本依然有极强话语权。
但中国的反制路径已经清晰:政策立线、技术突围、渠道重建、文化回归。
这一仗打了三十年,下一轮,可能更长。
1. 周立,《“大豆危机”背景下中国粮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2. 陈欣,《食品营养视角下动物油脂的科学再评价》,《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年第6期
来源:历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