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美国的空中力量,那可是二战后全球一霸的象征。从B-29扔原子弹开始,到冷战时期B-52铺天盖地的轰炸,再到B-2隐身轰炸机横空出世,美国的轰炸机部队一直是对手的噩梦。
近年来,中美军事竞争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印度媒体最近一篇报道的标题直击要害:“美国已失去决定性优势,想要战胜中国,美国需要200架B-21”。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在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时,传统的空中优势正在被削弱,而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可能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美国空军的现状:辉煌不再,数量滑坡
要说美国的空中力量,那可是二战后全球一霸的象征。从B-29扔原子弹开始,到冷战时期B-52铺天盖地的轰炸,再到B-2隐身轰炸机横空出世,美国的轰炸机部队一直是对手的噩梦。
巅峰时期,冷战末期的1989年,美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高达400多架,覆盖全球的打击能力让任何国家都望而生畏。
冷战结束了,麻烦也来了。苏联解体后,美国觉得没什么大敌了,军费开始缩水,轰炸机部队首当其冲。B-2这种高科技玩意儿,造价贵得离谱,原计划买132架,结果预算一砍再砍,最后只弄了21架。
到2023年,美国现役轰炸机总数掉到141架,包括老掉牙的B-52、速度快但隐身差的B-1B,还有仅剩20架的B-2。B-52的平均机龄都快70岁了,B-1B也超30年,B-2虽然年轻点,但数量太少,撑不起场面。
这141架轰炸机,摊到全球任务上,显得捉襟见肘。尤其在西太平洋,面对中国,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航程有限,F/A-18E/F也就1000多公里,F-35C好点,但也超不过1500公里。靠这些家伙,想突破中国沿海的防御网,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中国崛起:反介入体系让美国头疼
中国过去几十年那是真下了血本打造军事力量。尤其是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成了美国的心病。A2/AD,就是“不让你靠近我家门口”的战略。中国用一大堆武器组合拳,把美国推得远远的。
中国有歼-20隐身战斗机,雷达反射截面积小得可怜,美国的预警机不一定能抓到它。搭配上PL-15空空导弹,射程据说有145公里,甚至可能更远,比美国AIM-120D的120公里还狠。这意味着歼-20能先敌开火,打完就跑,美国战机还没反应过来,可能就挂了。
再说海上,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外号“航母杀手”,射程1800公里,能超音速砸下来,航母躲都躲不及。后来又出了东风-26,射程据说能到4000公里,直接覆盖到关岛。美军航母要是还想硬闯第一岛链,怕是得掂量掂量命够不够硬。
中国沿海和高原上,反隐身雷达和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已经铺开。这些家伙能捕捉到隐身目标的微弱信号,哪怕是F-35或者B-2,也未必能全身而退。再加上红旗-9B、S-400这些远程防空导弹,射程200-300公里,美国的巡航导弹和战机想突防,基本是九死一生。
这么一套组合下来,美国航母编队只能退到1800-2700公里外发射武器,补给线拉得老长,战机和导弹的打击半径根本够不着中国内陆的关键目标。模拟演习里,美军舰艇经常是刚开火就被雷达锁定,弹药打光后只能灰溜溜撤退,补给还没到就暴露在火力下了。
为什么说美国需要B-21?
面对中国的A2/AD,美国的传统打法明显吃力。航母靠不近,舰载机飞不到,巡航导弹又容易被拦截,轰炸机就成了救命稻草,尤其是B-21突袭者这种隐身货。
B-21是美国下一代隐身轰炸机,设计上继承了B-2的优点,但更先进。官方数据说它航程9600公里,载弹量10吨,能装钻地弹、巡航导弹甚至核弹。隐身性能比B-2还强,雷达几乎抓不到。从夏威夷起飞,能直奔中国内陆,打指挥中心、军港、导弹基地,任务完了还能安全撤回。
印度媒体标题里说要200架,其实美国内部讨论的数字是225架,总共凑齐300架轰炸机。这个数字怎么来的?专家算过,要对付中国的防御体系,得保证同时出动几十架轰炸机,压制对方的雷达和防空网。加上战损、维护和全球其他任务,141架现役轰炸机完全不够用。225架B-21再加上现有存货,才能勉强凑够规模。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B-21单架造价估计7-8亿美元,225架就是1500-1800亿美元,加上维护和训练费用,20年总成本可能奔着3000亿美元去。国会那边一听这数字就皱眉,预算批不下来,生产线也拖拖拉拉。200架可能是个妥协数字,但真打起来,能不能顶住还得看实战。
美国想靠B-21翻盘,中国也不是吃素的。沿海的反隐身雷达已经不是摆设,能探测低雷达反射目标的系统越来越多。一次演练里,模拟的隐身目标刚进雷达范围就被锁定,说明技术上中国没闲着。
更狠的是轰-20,中国的隐身轰炸机项目。据传航程可能上万公里,载弹量不输B-21,能从内陆起飞,绕过美军防线,直扑关岛甚至夏威夷。虽然还没正式亮相,但外媒猜测最迟2030年前能服役。到时候,中美在轰炸机领域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美国的优势可能更不明显。
现实困境:钱和时间都不等人
B-21 听着牛,但落实起来问题一大堆。首先是钱,美国空军计划采购至少 100 架 B-21,若要组建 165 架规模机群,需投入 900 多亿美元,若按最初 200 多架的采购计划,成本更是高得吓人。
美国当下国债已飙升至 34 万亿美元,军费占 GDP 约 3.5%,在现有国防预算下,要再挤出几千亿用于采购 B-21,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实难承受。
国会向来对高昂军费开支谨慎,且美国去工业化致使国防工业衰落,采购过程还存在腐败等问题,让每一笔军费的支出都备受争议。老百姓更是关注医疗和就业等民生问题,谁也不愿将税钱一股脑儿投入到军事领域的 “无底洞”。
其次是时间。B-21 于 2023 年首飞,距离量产估计得在 2025 年后,届时第一批交付也仅几十架。反观中国,轰 - 20 一旦亮相,凭借高效的技术迭代速度,极有可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美国要攒够 200 架 B-21 尚需时日,而在此期间,战场态势或许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生产线工人加班加点,也难以追赶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期,每拖延一天,在未来潜在冲突中的劣势便会增大一分。
最后是战略短板。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分布零散,关岛、冲绳以及日本本土的基地,与中国的距离远近不一。且这些基地的防御体系相较于中国的防空反导体系,存在明显差距。
B-21 即便部署到这些前沿基地,一旦冲突爆发,其起飞基地极有可能遭受中国东风导弹的密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B-21 纵使性能卓越,也只能沦为 “笼中困兽”,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略威慑作用。
美国确实在对华军事竞争中丢了些先手。轰炸机数量少、航母靠不近、舰载机打不远,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B-21是个好东西,隐身、远程、大载弹量,理论上能撕开中国的A2/AD防线。但200架能不能真“战胜中国”,还得打个问号。
中国这边反制手段多,雷达、防空导弹、轰-20,样样不含糊。美国光靠堆数量不一定管用,关键还得看技术突破、战略调整和盟友配合。200架B-21听着挺唬人,可现实里钱不够、时间紧、对手强,落实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这场博弈才刚开头,未来几年B-21和轰-20陆续上场,西太平洋的天空估计热闹得很。谁笑到最后,不光看硬件,还得看谁更能扛住压力,把牌打好。
来源:亮仔说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