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 | 聚焦中青年高血压,看β受体阻滞剂如何血压心率双管齐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21:11 3

摘要: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无声杀手” 之称,其防治工作一直备受全球关注。2025 年 5 月 17 日,我们迎来了第 21 个世界高血压日,活动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旨在提高大众对高血压的防治意识,全力提升高

导读: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无声杀手” 之称,其防治工作一直备受全球关注。2025 年 5 月 17 日,我们迎来了第 21 个世界高血压日,活动主题为 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旨在提高大众对高血压的防治意识,全力提升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为人类健康筑牢防线。

值此之际,我们特别关注发病率正大幅增加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多数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情况,这会使其面临更高的猝死风险。本文将带您走进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群体,深入探讨其所面临的困境与高猝死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应对之策。

解锁隐匿危机,解析中青年高血压群体面临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群体正逐渐“年轻化”,总体患病率虽仍在不断攀升,其中,中青年群体的患病率增长尤为显著。数据显示,1991至2015年间,20-39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竟飙升了144.4%,40至59岁人群增长87.4%,而60至79岁人群增长25.1%中青年高血压往往具有“隐匿性”,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或偶然测量时发现。部分患者忙于工作,疏于健康管理,且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无症状就无需治疗,即便是一些已经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常常因为过度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难以长期坚持服药,导致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三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当今社会中,中青年群体面临着生活不规律、长期过劳和职场压力等普遍问题。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心理紧张和生活节奏紊乱,逐渐成为多种常见疾病的重要诱因,也是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的根源所在3。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是中青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在高血压的早期阶段,中青年血压升高常伴有心率增快,这正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生物学标志。

揭秘暗藏杀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或是加重猝死风险的幕后推手

近年来,实时报道中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在猝死的众多诱因里,心脏性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4。多数心脏性猝死都与“猝死黑三角”有关,“猝死黑三角”由心脏基质病变、心电基质与体内内环境的不稳定性构成。其中内环境的不稳定主要指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多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功能的低下5。内环境因素既能充当病因,又能充当诱因,令人防不胜防。

此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指出,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以及心率增加均与交感神经系统和心脏性猝死息息相关(图1)6,7。当一位心率较快,血压接近或达到高血压水平的中青年,遭遇熬夜、吸烟、生气等不良生活方式或情绪刺激,使得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进一步导致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上升,身体陷入高凝状态与过度应激之中时8,或许就为猝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图1. 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猝死的机制

《2022 ESC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指南》指出,除β受体阻滞剂外,目前已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能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β受体阻滞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这类药物通过减缓心率、降低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阻断突触前膜β受体从而减少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低中枢缩血管活性、减少静脉回流、减弱运动和应激时儿茶酚胺释放引起的升压反应等作用10。从机制上看,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高交感兴奋的高血压患者10,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为保护心脏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学管控中青年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助力平稳血压心率

在我国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和共识中,β受体阻滞剂始终处于一线治疗地位1,2。同样地,在 2023 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的指南中,β受体阻滞剂也被列为五大降压药物之一11。β受体阻滞剂在指南中占据“首要”位置,也得益于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中的充足循证:12:以β受体阻滞剂为基础的降压方案可有效降低血压及心率

研究显示,与非β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相比,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4.1 mmHg[-6.0,-2.2]和-3.7 mmHg[-4.6,-2.8])与各单药治疗相比,β受体阻滞剂联合利尿剂(WMD:-10.2 mm Hg,95% CI:-14.2,-6.2)、CCB(WMD:-4.1 mm Hg,95% CI:-7.1,-1.0)或ACEI/ARB(WMD:-2.9 mm Hg,95% CI:-4.3,-1.5)均可显著且持续地降低收缩压。舒张压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相应的WMD 分别为 -5.4 mm Hg(95% CI:-8.2,-2.6)、-2.8 mm Hg(95% CI:-4.1,-1.5)和 -4.2 mm Hg(95% CI:-5.0,-3.4)(图2)。此外,联合β受体阻滞剂比非β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可使心率降低6.9 bpm(95% CI:-8.6,-5.2)。

图2. 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A)收缩压和(B)舒张压的影响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20项比较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降压作用的研究,旨在评估除阿替洛尔之外的其他β受体阻滞剂作为高血压患者单药治疗的附加治疗或联合降压治疗的疗效。

13:与其他双联治疗方案相比,起始BB+CCB方案MACE风险更低

研究结果显示:与接受我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其他双联治疗方案相比,接受BB +CCB方案的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比[HR] 0.85;95%置信区间[CI] 0.78–0.92;P

图3. (A)复合MACE、(B)非致死性卒中和(C)非致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累积发生率 (CI) 的 Kaplan-Meier 曲线

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区域医疗大数据库中所有接受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初始最佳两药治疗的新诊断高血压患者,旨在比较使用BB+CCB和其他两药方案(包括ARB/ACEI+利尿剂、ARB/ACEI+CCB、CCB+利尿剂)作为初始治疗的患者的心血管结局,主要终点为MACE。

14,而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对受体选择性不同以及药物动力学特征可分为多种类型,也各有其独特的特点,故在运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强调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恰当的人群。其中,高β1选择性、脂溶性较高的琥珀酸美托洛尔制成缓释片后,其半衰期约为24小时,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案将减轻患者服药负担,而且在降压的过程中也有助于稳定心率,有助于保护患者的靶器官15,16,17。其他的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具有较高的β1受体选择性,对呼吸系统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伴有呼吸道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但其通过肝肾双通路代谢,因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谨慎使用18。阿替洛尔则水溶性较高,对脂溶性要求较低的患者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临床应用中,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结

高血压,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预防猝死等发挥综合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硬终点,稳居我国高血压治疗一线地位。让我们在世界高血压日共同呼吁,关注血压,关爱生命,携手应对高血压这一“无声杀手”,守护全球人类的心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4,32(7):603-700.

2. 刘靖, 等.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4):316-324.

3. 杨鸥, 等.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1,24(5):595-598.

4. 邢浩然, 等.中国循环杂志,2023,38(8):891-894.

5. 郭继鸿. 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23-326.

6. 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 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4,07(1):1-18.

7. Weber MA. Am J Cardiol.2002;89(suppl)27A–33A.

8. Kivimäki M, et al.Nat Rev Cardiol. 2018;15(4):215-229.

9. Zeppenfeld K, et al. Eur Heart J. 2022 Oct 21;43(40):3997-4126.

10. 施仲伟, 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4):29-39.

11. Mancia G, et al. J Hypertens. 2023 Dec 1;41(12):1874-2071.

12. Guo QH, 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3 Mar;25(3):227-237.

13. Lin J, 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3 May;25(5):440-452

14. 冯颖青, 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 ; 14 (11) :806-815.

15. Sandberg A, et al. Eur J Clin Pharmacol. 1998; 33(suppl):S3-S7.

16. Oosterhuis B, et al. Eur J Clin Pharmacol. 1988;33 Suppl:S15-8.

17. Lucker P, et al. J Clin Pharmacol. 1990;30(2 Suppl):S17-27.

18. 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说明书.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59743 过期日期:2025-08-14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