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怎么做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16:44 2

摘要:近两年来,人工智能(AI)风起云涌。从ChatGPT到百度文心一言,从阿里通义千问到腾讯元宝,各种生成式语言大模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都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行业。有的编辑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会被AI取代;有的出版社得意洋洋,宣称用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AI)风起云涌。从ChatGPT到百度文心一言,从阿里通义千问到腾讯元宝,各种生成式语言大模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都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行业。有的编辑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会被AI取代;有的出版社得意洋洋,宣称用了AI,一两个月就可以让一个选题实现从仅有选题思路到完成印刷入库。

AI时代,我们该怎么做书?笔者以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在陆续推出的“科学前沿”书系为例,看看在一本书的出版流程中,AI到底能做什么,人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AI如何辅助编辑策划选题

策划推出“科学前沿”书系,是重庆大学出版社数十年深耕科普出版,一直致力于出版优质科普图书的结果。我们在多年前就和英国BBC旗下的优质科普杂志《科学焦点》有版权合作,双方一直在寻找更好的选题合作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国内科普图书涉及的题材仍以传统科学技术领域基本原理、常识为主,对于新兴的前沿科学领域涉及较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领域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等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科普图书的出版相对滞后,导致读者对于新兴科技的了解和认识有限,也制约了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过仅仅依靠我们自身的能力去组稿、完全原创地做一套前沿科学丛书,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选择了前期以版权合作为主,一边引进版权,一边开发原创。

《科学焦点》是BBC旗下的王牌科普杂志,创刊30多年来,一直是英国最受欢迎、发行量最高的科普杂志,每月读者超过180万人,在全球有多个版本,在十几个国家同步发行,同时也被誉为“全球10大科普杂志”,与《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等著名科普杂志齐名。在内容上,《科学焦点》涵盖多个科学领域,从物理、天文到生物、化学,从生物医学到材料工程……每个月杂志都会有一篇超过5000字的深度报道,深入剖析科学前沿热点,邀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其撰稿,并且配以高质量的图片。

那么,如何从《科学焦点》海量内容中寻找丛书的第一批选题?这时AI就可以派上大用途了。如果你向AI询问眼下最热门的前沿科学话题,它不仅会迅速列出一系列备选,还会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作为佐证。对于策划编辑来说,这就相当于把填空题和问答题变成了选择题和判断题,降低了决策难度,但是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认知,在AI提供的信息中做出筛选和判断。经过和版权方的多次沟通,我们双方最终确立的第一批选题主要涉及天文、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方向。

确定了选题方向之后,就要在杂志的海量数据库里挑出相关文章了,这又是AI的长项——数据挖掘和分类整理。AI挑选出相关文章之后,编辑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和判断,整体流程便能高效许多。

AI比编辑缺了什么?

AI是否能够取代编辑?答案当然是不能。即便AI继续学习,能够在逻辑推理上更进一步,它仍然缺乏人的感情和温度,而这种“温度”,恰恰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对编辑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一个编辑对其所策划的书稿没有感觉、没有感情,就算AI把选题策划案写得再好,恐怕也做不好这个选题。

以“科学前沿”书系中即将出版的《基因之书》为例,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我对这个题材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从小就参加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学生时代得过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的大奖。上大学后,我读过《自私的基因》等相关图书,印象极为深刻。在进入出版社做编辑之前,我从事了多年的翻译版权代理工作,正是因为对《自私的基因》的了解和喜爱,我帮助牛津大学出版社厘清了这本书简体中文版权的纠纷,将简体中文版的版权重新授权给了中信出版社。在授权过程中,我也了解了更多这位作者和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从而对生命科学领域更感兴趣,持续关注至今。《基因之书》使我眼前一亮。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基因的书,从引进版的《基因传》到原创的《了不起的基因》,不乏畅销之作,但是没有一本书是如此图文并茂,由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联袂撰写,深入浅出给大众讲清楚究竟什么是基因。正是这些原因让我决定策划这本书。

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人生体验,以及大量的阅读积累,正是这一切让编辑可以为一本书注入灵魂,这是AI所不具备的。

AI是否能够取代译者或作者?

AI无法能取代译者或作者,但是人机结合的确是大趋势。因为有了AI的助力,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以《基因之书》为例,这本书的译者是一位生物学博士、高校教师,我们合作已逾10年了。书稿约有六七万字,在AI出现之前,译者可能需要一年以上才能交稿,如今在AI的协助下,通常半年之内就能交稿,而且译稿质量明显比之前更好。

不过,仅凭AI仍然无法完成一部让人完全满意的完整译作。我们从下面这个直观的例子可以看出,为什么译者不可或缺。在这里,译者将“Junk DNA”译为“非编码DNA”而不是直译为“垃圾DNA”,并且还在下面的解释文字中阐释了这个名词的来历。AI能办到吗?至少现在还不能,因为AI目前还无法消除因上下文语境、文化因素、知识背景等造成的误译。就算未来算力、算法和算据会持续提升,但“译后编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

译者不可取代,作者更加不可取代。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创意写作。我们还是以《基因之书》为例,翻开书第一篇文章的第一个小节便是“什么是DNA”,如果用这个问题来问AI,得到的答案是: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大分子,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负责存储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指令。然后分别列出了DNA的化学组成、结构、应用以及发现历程。

而在我们书中,作者这样写道: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简称,在几乎所有生物的细胞中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它携带了生物体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所需的所有指令。通过复制,DNA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因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能够将各自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我们人类细胞中的DNA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来自父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继承父母一系列混合的特征。DNA如同一串非常长而复杂的“密码”,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基因密码”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如我们的先天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等等。

我们对DNA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生物学。它使科学家能够量化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证明和完善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不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者的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汤姆·艾尔兰,英国皇家生物学会的资深编辑。黑塞在《悉达多》里写道:“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但其实自两千多年前书籍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靠书籍在传承智慧。AI给出的是知识,但作者写出的是他的理解和思想,也可以说是智慧的凝结。

当然,和翻译一样,AI毫无疑问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效率,尤其是科普类、知识类书稿的写作。但科普创作者必须对大模型生成的科普内容进行审慎的审查和修正,避免误导性的内容信息。AI辅助写作,并不是要替代传统创作,而是辅助、赋能创作,同时还需要关注AI在处理数据和信息可能存在的隐私和伦理问题,确保创作活动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

AI是否能够取代插画师、设计师?

AI的确可以生成,甚至一键生成图书封面,但是还远远不能取代设计师。第一,要生成什么样的图片,指令还是由人下达的;第二,目前AI生成的图片瑕疵较多,不能细看;第三,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的创造能力和共情能力是AI无法达到的。当然,同前面提到的情况一样,AI无疑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仍然以《基因之书》为例,这本书里面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如果完全靠人工在海量的图片库里搜索,这个工作量可能无法想象。而AI最擅长的就是检索能力,它可以迅速帮助我们筛选图片,但是最终还是要人来决定到底采用哪些图片。

对于一本书来说,设计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视觉是最好的大众传播方式。由于“科学前沿”书系图片精美,为了更好地展示图片与图释,设计师将内文通过网格系统进行了划分——对页左右两侧为正文文字,中间为图释或注释,而图片则灵活地排布于文字之中,这是AI目前做不到的。

书中还有许多较为复杂的科学名词和前沿资讯,为了不⼲扰读者阅读的流畅感,我们将这些内容放置在⽂章中对应位置,或集中放在章节最后,例如下图中“有趣的DNA⼩知识”,这样的编排设计AI也办不到。

AI能在出版流程中做什么?

首先,在编校流程中,AI极大程度提高了编校效率。以《基因之书》为例,这本书的版权页字数大约为270千字,以前我们需要大约10~12个月才能出版。现在有了方正审校、方正智能编校系统辅助,这本书从正式进入出版流程,到下厂印刷,仅耗时三四个月。在找错字、漏字等方面,AI显然比人更敏锐和高效。

(图为AI校对案例)

其次,在后期营销和发行方面,AI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AI擅长提炼一本书的核心卖点、生成营销文案、制定营销推广方案,为编辑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策划之外的执行,仍然要靠人去一一落实。

让AI做AI擅长做的事情

如果充分发挥AI的作用,就可以把编辑从繁重、枯燥和重复性强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样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去深度阅读、去思考、去丰富人生体验,才可以更好地做书。不必盲目增加选题数量,而要提高选题质量。“竭诚为作者读者服务”——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AI帮我们省下来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和温度的事情——去面对面地见作者译者、插画师和设计师。虽然现在技术发达,腾讯会议非常方便,但是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效率和信任感,是屏幕沟通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还可以去实体书店调研、举办讲座和读书会,实地和读者聊天,而不是仅仅在直播间隔着屏幕吆喝。

或许有编辑要问,AI时代,人类还需要书吗?还需要阅读吗?当然需要,尤其需要,AI时代更需要阅读。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只有通过深度阅读训练批判性思维,构建知识框架,才能抵御情绪化与碎片化的侵蚀,这也正是我们策划出版“科学前沿”这一丛书的初衷。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时代在变化,技术在进步,但是初心不变——编辑的使命是通过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为读者和作者服务,促进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

工业革命是人类体力的一个大解放,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大型语言大模型将是人类脑力的一次大解放,在知识生产、传播上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也必将对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编辑应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趋势,从而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整合和创新过程中,抱着积极的心态,迎接产业变革。AI所缺失的,正是编辑要凸显的价值所在。

一审:何 珊二审:亢姿爽三审:杨帆

来源:出版人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