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龙粳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粳稻品种,于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5015)。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是当地主推的水稻品种之一。
中龙粳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粳稻品种,于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5015)。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是当地主推的水稻品种之一。
一、品种来源与选育过程
中龙粳4号是以龙粳20为母本、龙粳25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系谱法选育而成。其选育过程体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粳稻育种领域的深厚积累。龙粳20作为母本贡献了良好的株型结构和抗倒伏性,而龙粳25作为父本则赋予了后代较强的耐冷性和稻米品质。育种团队通过连续多代的性状筛选与稳定性测试,最终在2011年育成该品系,经过2012-2014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丰产性、适应性和抗性表现突出,于2015年正式通过审定。
二、主要农艺性状
1. 生育特性
中龙粳4号属早熟粳稻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活动积温2300-2500℃)种植时,全生育期约128天,需≥10℃有效积温2350℃左右。该品种株高约9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直立上举,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群体通透性好,有利于光合作用效率的提升。
2. 穗粒结构
平均每穗粒数85-95粒,结实率稳定在85%以上,千粒重26克左右。穗型中等偏大,着粒密度适中,灌浆后期穗层整齐,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3. 抗逆性表现
耐冷性:苗期耐低温能力较强,在春季气温波动较大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成活率;孕穗期遭遇阶段性低温时,空壳率可控制在15%以内。
抗病性:田间表现对稻瘟病抗性中等,需注意穗颈瘟的预防;对纹枯病和细菌性褐斑病具有一定抗性。
抗倒伏:茎秆基部节间短粗,弹性好,在正常栽培条件下倒伏风险较低。
三、产量表现
在2012-2014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中,中龙粳4号平均公顷产量达9250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31增产6.3%;生产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为9015公斤,增产幅度5.8%。高产田块通过优化栽培管理可实现每公顷10吨以上的产量。其稳产性主要体现在对低温、干旱等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年际间产量波动小于5%。
四、稻米品质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中龙粳4号稻米品质主要指标为:
糙米率82.1%
精米率73.5%
整精米率68.2%
垩白度3.2%
直链淀粉含量16.8%
胶稠度72毫米
食味评分81分
米粒透明度好,蒸煮后米饭柔软适口,冷却后不回生,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特别适合用于制作寿司、饭团等即食类米制品。
五、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育苗
建议4月中旬播种,采用大棚旱育苗方式,每平方米播芽种200-250克。苗床注意调酸消毒,控制温度在20-25℃,培育3.5-4叶龄壮秧。
2. 插秧密度
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以30×10厘米为宜,每穴3-4株苗,基本苗数控制在90-105万株/公顷。
3. 肥水管理
施肥原则:氮磷钾配比按1:0.5:0.8,公顷施纯氮120-135公斤,分基肥(40%)、蘖肥(30%)、穗肥(20%)、粒肥(10%)四次施用。
灌溉技术:浅-湿-干交替灌溉,分蘖期保持3-5厘米浅水层,孕穗期遇低温加深水层至15厘米护胎,成熟前7-10天断水。
4. 病虫草害防治
重点防治潜叶蝇、负泥虫等虫害,抽穗前5-7天喷施药剂预防穗颈瘟。除草建议采用"两封一补"策略,即插前封闭、插后封闭和中期茎叶处理相结合。
六、适宜种植区域
中龙粳4号最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包括绥化、伊春、鹤岗等地)种植,第二积温带下限区域(如佳木斯部分县市)通过调整播期也可种植。近年来在吉林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相似生态区引种试验表现良好,但需注意当地稻瘟病生理小种差异。
七、品种优势与推广价值
1. 经济效益
相比传统品种,中龙粳4号每公顷可增收稻谷500-800公斤,按市场均价计算可增加收入1500-2400元。其优质米特性还能通过品牌化经营提升附加值。
2. 生态适应性
对黑龙江常见的低温冷害、阶段性干旱等逆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减少了因气候异常导致的减产风险,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稳定性。
3. 产业链延伸
该品种稻米加工适应性强,出米率比常规品种高2-3个百分点,深受大米加工企业青睐,已形成"品种+基地+企业"的产业化开发模式。
八、注意事项
1. 连作地块需加强稻瘟病监测,建议与抗病品种轮换种植。
2. 氮肥过量会导致倒伏风险增加,应严格控制中后期施氮量。
3. 收获时期以稻谷含水量18-20%为宜,过早收获影响整精米率。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中龙粳4号通过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持续为东北粳稻产区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作出贡献。黑龙江省农科院近年来已在该品种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一步优化其抗病性和品质性状,为后续品种改良储备技术力量。
来源:农村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