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22:14 2

摘要: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

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探讨广东各博物馆、美术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在应对社会变化、推动自身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答题人: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吴凌云

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吴凌云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Q&A

南都:您如何理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在您看来,快速变化社会对博物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吴凌云:博物馆是我们城市和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会面临着若干挑战。一是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了,文明融合和文明冲突在不断地、快速地加剧;二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博物馆的效率和功能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在我看来,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针对第一个挑战,我认为,博物馆应该成为文明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场所,让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群体对历史对人群之间关系不同的处理模式都能在这里得以展现,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和提供人类智慧的重要场所。具体而言,博物馆是提供人类智慧的重要场所之一,这一角色要求我们的视野比以前要更加博大,更加精深,既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过去,同时也关注当下,关注域外。作为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我一直强调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其次,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也在改变,以前是高高在上的、单一输出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现在已经转变为平等对话式的。

再者,博物馆输出知识的技术也在变化,过去是靠人工讲解,现在我们有了人工智能讲解、机器人讲解,甚至还有特殊定制的研学等多种形式,观众服务体验更加丰富多元。

南都: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贵馆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变革?

吴凌云: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我们的适应能力是不足的,所以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的信息,不断进步中。广州博物馆承担着弘扬和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延续广州历史文脉、讲好广州故事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同时因为客观条件受限,博物馆发展空间和软件也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利用镇海楼做了广州基本通史陈列,也有“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等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近年主要策划推出“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第一个展览便是通过100件代表性文物诠释广州四大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的精神内涵,更推出了“守正 创新——文物里的广州智慧”展,体现了广州文博人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思考。简而言之,我们近几年做的展览,实际上就是在做引导观众读懂一座城市,读懂一个地区,读懂一个文化的尝试。其二,我们也在关注文明的诠释。譬如目前正在展出的“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就直面汉晋时期广州人对于“生与死”的物质观念和精神观念,用文物阐释博物馆人对生死命题的思考。

正在展出的“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用文物阐释博物馆人对生死命题的思考。

至于教育活动方面,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广州博物馆”,我们一直在探索特色讲解、策划研学、关注消失的名菜等。运营管理方面,实际上包括我们馆在内的整个博物馆界一直在提升专业化管理,包括文物保护、观众服务、藏品研究、文创开发和博物馆IP建设等等。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它除了能为城市增光增色之外,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传播效能。广州博物馆作为第一批广州市文创试点单位,一直积极有效地跟社会上的专业设计、生产、销售机构合作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这些从博物馆众多IP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迎合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想法。我一直很遗憾的是如果平台更大一点,场地更多一点,我们会做得更好。

南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美术馆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贵馆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

吴凌云:近年来我们馆立足自身定位和性质,利用馆藏文物组织策划特色临展,特别是结合每年国家和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指示和要求,不断推出反映兼具中华文明内涵和广州地域特色的专题展览,例如自2022年以来推出的“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并连续三年在业内获得多项殊荣:2023年度“‘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获第四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色丝绣艳——馆藏花鸟织锦展”获2023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2024年度“无边光景一时新——近代广州城市生活展”入选“中博热搜榜”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美术馆100大热门展览(新展特展)榜单、“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2025年度“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策展的同时,我们也对馆藏文物进行不同层面的整理和研究,并以每年3—4本书的规模付梓出版,其中既有专业书籍《广州博物馆藏广彩瓷器》《广州博物馆藏广式家具》《广州博物馆藏近代名人手札精选》《广州博物馆藏汉代模型明器》《广州博物馆藏丝织品》《广州博物馆藏明清德化白瓷》《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等,也有类似《消失的名菜》《穿粤记——发现广州宝藏》《祖先们的衣食住行》这样的普及读物。

广州博物馆文创周历《文物里的中国色:广州博物馆2025周历》,53周用53种传统中国色,选取53件文物,搭配53首古诗,让时间更有仪式感。

宣教活动方面,“消失的名菜”系列活动获得了2023年广东十大广旅高质量发展探路先锋案例”称号。2025年,我们还与岭南古籍出版社首次联名推出挂广州博物馆文创周历《文物里的中国色:广州博物馆2025周历》,53周用53种传统中国色,选取53件文物,搭配53首古诗,让观众感受四季流转下的色彩脉动、历史沉淀下的美,让时间更有仪式感。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但现有场馆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广州博物馆的发展。我们馆现藏文物超过13.5万件,藏品类型多达73类,但现有展陈面积仅800㎡左右,每年藏品展出率不到1%,绝大部分藏品仍深藏于文物库房,无法面向社会公众展出。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早于2022年立项的广州博物馆新馆能建成开放,从而推动大湾区文化建设,助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更多内容请阅读: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探索社会化运营,创新消费场景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从文化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生产者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划:宋爽 周佩文

统筹:周佩文 朱蓉婷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