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共话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前沿进展。《国际肝病》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就MASLD的诊疗进展发表深刻见解,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他指出,当前MA
近日,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共话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前沿进展。《国际肝病》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就MASLD的诊疗进展发表深刻见解,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他指出,当前MASLD的治疗思路正经历着重要转变,从以往主要关注脂肪性肝炎,逐步转向更为关键的肝纤维化阶段,并强调了对代谢功能障碍进行精准干预的重要性。本届EASL年会的前沿成果,为我国优化MASLD全病程管理、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循证支撑。
《国际肝病》
对于今年的EASL年会,您最关注哪方面的研究或话题?在当前MASLD定义更新背景下,EASL 2025年会上有哪些报告或研究对中国MASLD诊疗有推进或支持作用?
范建高教授:在2024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欧洲肥胖病学会联合发布MASLD诊疗指南后,今年EASL年会上,学界对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代谢功能障碍以及肝外合并症和不良结局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从临床分型角度来看,会议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肝纤维化上,而非此前备受关注的脂肪性肝炎。在治疗方面,重点转向了对代谢功能障碍的有效干预及其肝脏与肝外的获益情况。这表明MASLD的治疗思路像以往处理传统肝脏疾病一样,开始着重诊断以及针对病因的精准干预,这是今年欧肝会让我印象深刻的亮点。
这种新的临床分型干预思路对疾病诊断环节提出了新要求,促使我们建立能够影响疾病转归的无创诊断标准。如今,无创诊断标准不再纠结于是否存在脂肪性肝炎,而是聚焦于肝纤维化程度,力求通过肝纤维化的无创指标来预测肝脏的不良结局,甚至肝外的不良结局,同时用于疗效评估。对中国而言,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为我国的临床分型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国,去年发布的MASLD诊疗指南相较于欧洲的防治指南,有着更进一步的拓展。我们更加强调肝纤维化的诊断,特别是无创诊断,以及对肝纤维化的干预,而非仅仅聚焦于脂肪性肝炎。此外,我们还强调要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今年的EASL年会通过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和众多专家的报告,清晰地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对中国MASLD的诊疗工作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帮助。
未来,我们一定能拿出中国的原创研究成果,为全球应对MASLD这一公共卫生挑战,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循证依据。
《国际肝病》
本届EASL年会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治疗策略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临床试验进展?您如何看待GLP-1受体激动剂、FXR激动剂等靶向治疗在未来临床路径中的定位?
范建高教授:在本次欧肝会上,MASLD的临床试验呈现出一些显著趋势。GLP-1受体激动剂无疑是当前的主流,会议展示了包括单激动剂、双激动剂、三激动剂在内的多种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同时,也有不少新药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或在Ⅱb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PAPR泛激动剂、长效FGF21类似物以及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等。其中,FGF21类似物的表现尤为亮眼,它在改善肝纤维化和缓解脂肪性肝炎方面展现出了更理想的效果。原因可能在于GLP-1受体激动剂并不直接作用于肝脏,但其在心脏、肾脏保护以及体重管理方面的卓越功效不容忽视,因此从药物研发角度来看,也在探索联合治疗方案。
在FGF21类似物等新药的研发过程中,许多患者可能同时使用了GLP-1受体激动剂和他汀类药物。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已显示出能够缓解肝病进展、减少肝癌发生以及降低肝脏不良结局的作用,而GLP-1受体激动剂也具有肝脏保护作用。所以在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设置时,并没有强制排除这些患者,而是进行了分层分析。这意味着,无论是否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他汀类药物,新的药物仍可能对纤维化的逆转和脂肪性肝炎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这反映了临床试验设计的新趋势,即不再局限于单一药物的治疗作用且考虑合并用药的影响,而是在临床试验中通过分层分析来全面评估药物的疗效。
本次会议给我带来的一大触动是关于肝硬化的逆转。除了代谢手术外,一些新的药物通过96周的干预也能够实现肝硬化的逆转。目前,针对由MASLD引起的肝硬化,已有不少临床试验在关注纤维化的逆转和脂肪性肝炎的缓解,但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减少或延缓肝脏不良结局的发生方面。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因为对于单纯性脂肪肝、MASH以及轻度纤维化患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针对全身代谢功能障碍的治疗来实现肝病的显著改善。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F3及F4期肝纤维化患者。此次欧肝会上有关肝硬化逆转的临床试验结果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值得临床期待。
《国际肝病》
鉴于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您如何看待多学科协作在MASLD患者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范建高教授:MASLD这一疾病的主要推手便是代谢功能障碍和代谢性炎症。肝脏脂肪变性及继发的炎症损伤又可能进一步加剧代谢功能障碍和全身炎症反应。与传统的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不同,MASLD患者的肝外并发症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高于肝脏疾病本身。
因此,MASLD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在疾病筛查、早期诊断、分层、转诊及后续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年5月,我们通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推出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5年)》,旨在充分发挥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的作用。
此外,对于伴有严重代谢问题、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MASLD患者,还需代谢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内科甚至肿瘤科医生共同参与管理。肝脏方面,需重点关注进展期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以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等肝脏失代偿风险。因此,要让非肝病专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掌握在众多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筛查肝纤维化的方法。此次会议强调了FIB-4指数和肝脏弹性检测在肝纤维化筛查和监测中的重要性,基层中国版指南也将其作为转诊至肝病科的重要依据。
同时,心血管医生和代谢内分泌医生需关注代谢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肝病的筛查,肝病医生也需筛查代谢综合征组分、糖尿病并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MASLD的两大主要死因——动脉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衰和房颤)和肝外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实现早诊早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来源:健康科普小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