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晚,良庆区蟠龙社区和合厅内热闹非凡,25组亲子家庭的抢答声此起彼伏。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良庆区法院、良庆区妇联、良庆区教育局携手举办“法护成长 共育‘未’来”家庭教育公益沙龙活动,与家长和孩子们齐聚一堂,以法律为笔、沟通为媒,共同描绘家庭教育新蓝图
5月14日晚,良庆区蟠龙社区和合厅内热闹非凡,25组亲子家庭的抢答声此起彼伏。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良庆区法院、良庆区妇联、良庆区教育局携手举办“法护成长 共育‘未’来”家庭教育公益沙龙活动,与家长和孩子们齐聚一堂,以法律为笔、沟通为媒,共同描绘家庭教育新蓝图。
1
从“经验育儿”到“依法带娃”:法律为家庭教育划底线、明方向
活动伊始,良庆区法院家少庭法官助理王婧带来“亲子法治课堂”。讲座以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切入点,揭开“依法带娃”的神秘面纱。王婧通过对比“经验育儿”与“依法带娃”的差异,强调《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将家庭教育从“家事”提升为“国事”。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法定的“第一责任人”,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能只关注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与健康心理。
针对家长们普遍关心的“网络保护”问题,现场播放了法院自制的网络安全小剧场《掌上囚徒》。剧中孩子因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家长因放任孩子网络使用而懊悔不已的场景,引发不少家长共鸣。王婧顺势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防沉迷系统强制上线”“家长需规范自身用网行为”等规定,并支招“制定家庭用网规则”“切换青少年模式”等实用方法,助力网络从“教育阻碍”转变为“成长助力”。
2
从“爱之无界”到“爱之有戒”:以案为镜看家庭教育的法律红线
“不打不成器”“孩子还小,犯点错没关系”……这些不当的育儿观念,正成为家庭教育的“隐形雷区”。讲座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揭露“错误教育”的真面目:父亲因孩子作业问题拳脚相加,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父母放任孩子违规骑行撞人后拒绝道歉担责,充当“反面教材”;对孩子“散养式”养育,致其结交不良人员走上犯罪歧途。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孩子受伤的人生,也让家长们深刻认识到不当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巨大伤害。“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为了让爱更有温度——真正的爱,是用正确的方式守护成长。”王婧的话掷地有声。
3
从“单向灌输”到“共生成长”:让法治教育成为亲子共修的生活课
“如何让孩子从小敬畏法律?”讲座给出了“家庭方案”:家长需以身作则,从过马路遵守交规、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小事做起,让规则意识融入家庭生活;通过观看法治动画片、亲子共读法律绘本、日常事件引导等方式,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亲子互动的“趣味话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如“玩具分享需征得同意”(对应物权法)、“说谎需道歉”(对应诚信原则),让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日常。
在活动第二部分,良庆区妇联特邀广西家庭教育指导者鲁顺老师带来体验式“家庭沟通”课。鲁顺老师从“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孩子却充耳不闻?”“那些‘为你好’的话,为何总让孩子抗拒?”等家长苦恼的问题入手,通过场景体验、互动游戏,让家长体会无效沟通对孩子的伤害,引导家长站在孩子角度表达与倾听,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
活动还向参与家庭发放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宣传折页及文具等小礼品。一位家长活动结束后表示:“这场活动干货满满,为我们打开了‘依法带娃’的新视野,也让我们明白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亲子沟通才能更‘顺畅’。”
法律为爱导航,改变从沟通开始。此次亲子课堂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家庭的相处模式与教育理念,让爱与责任在合法、科学的指引下交融,助力孩子在健康、和谐且充满法治保障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