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5月18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03:54 3

摘要:1214年5月18日,金宣宗为躲避蒙古铁骑威胁,率朝臣及百姓南迁至汴梁(今开封)。此举标志着金朝放弃中都(北京),战略重心南移,北方领土逐渐沦陷。

历史上的5月18日,国内外发生了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下是对这些事件的概述和评论:

国内事件

1.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梁

1214年5月18日,金宣宗为躲避蒙古铁骑威胁,率朝臣及百姓南迁至汴梁(今开封)。此举标志着金朝放弃中都(北京),战略重心南移,北方领土逐渐沦陷。

南迁虽暂时缓解危机,却加速了金朝衰亡。北方汉人因失去中央庇护,转而支持蒙古,为后者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此事件凸显了游牧民族冲击下农耕政权的脆弱性。

2.1764年:锡伯族西迁新疆

1764年5月18日,清政府从东北调遣锡伯族官兵及家属共4000余人西迁至新疆伊犁,充实边防。锡伯族自此扎根边疆,成为维护西北稳定的重要力量。

西迁促进了多民族融合,锡伯族保留了独特文化(如锡伯文),同时为新疆开发作出贡献。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朝“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对现代新疆民族格局影响深远。

3.1927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定

1927年5月18日至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在莫斯科召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于5月30日作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定,即五月紧急指示。该指示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中共自己的革命武装等挽救时局的重要主张。

这一决定在理论上具有积极意义,指出了克服革命危机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该指示未能得到完全实施。

4.1928年:毛泽东、朱德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

1928年5月18日,毛泽东、朱德总结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和游击队的作战经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是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游击战术基本原则,在革命战争史上创造了奇迹,使敌人陷入人民游击战争的包围之中,为中共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斗争提供了重要战术指导。

5.1936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西征战役行动命令

1936年5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西征战役行动命令,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第八十一师、骑兵团等组成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进行西征战役。西征战役历时两月余,对坚持反共的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部予以重大打击,开辟了纵横二百公里的新根据地,并与陕甘老根据地连成一片。

西征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还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发展西北的抗日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战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6.1946年:国共就修复花园口大堤达成《南京协议》

1946年5月18日,国共双方在南京达成合作修复黄河花园口大堤的协议。双方同意下游复堤工程尽快开工,材料、工粮款由国民政府从速拨给,堵口工程以不给下游带来水害为前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修复花园口大堤,引黄河回归故道。然而,花园口以下的黄河河床已断流8年,堤防1/3左右已遭破坏,一旦黄水回归故道,势必造成新的灾难。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国共在民生问题上的合作尝试,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凸显了战后重建的复杂性。

7.1966年:邓拓含冤逝世

1966年5月18日,原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原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因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含冤逝世。

邓拓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8.1972年:中国与荷兰建交

1972年5月18日,中国与荷兰王国建交(从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荷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发展。它为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产生了积极影响。

9.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

197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以统一领导新技术引进工作。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化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技术基础。领导小组的成立体现了中央对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动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的决心。

10.1980年: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和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它也为中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1990年:“吴健雄星”命名

1990年,5月18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在南京获颁“吴健雄星”命名证书。该小行星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编号2752号,以表彰她在核物理领域的卓越贡献。

吴健雄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其研究对粒子物理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命名小行星是对科学家个人成就的认可,也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此举激励了更多女性投身科学领域,促进了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

12.1996年:唐山刘庄煤矿地下气化炉点火

1996年5月18日,中国首个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基地——唐山刘庄煤矿的两座地下气化炉点火成功。该技术将煤炭在地下转化为可燃气体,被誉为“第二代采煤法”。

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传统能源产业转型提供了新路径。地下气化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13.2001年:昆曲被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被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其入选“非遗”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保护。这一事件也推动了全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

14.2008年:全国哀悼日设立

2008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通告,规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哀悼5·12汶川大地震罹难者。

这一决定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和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15.2015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

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为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

该条例的颁发对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领导。

16.2017年: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中国的成功试采不仅为自身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7.2021年:深圳赛格大厦摇晃事件

2021年5月18日,深圳赛格广场大厦发生晃动,引发公众关注。大厦管理处迅速疏散人员,经调查,晃动原因与建筑结构及风振效应有关。

事件凸显了高层建筑安全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城市快速发展中基础设施管理的挑战。调查结果为后续建筑安全规范提供了参考,也提醒公众关注城市安全风险。此事件推动了建筑安全技术的进步,增强了社会对公共安全的信心。

国际事件

1.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称帝

1804年5月1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的称帝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使法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欧洲的强国。1977年:国际

2.1869年:虾夷共和国覆灭

1869年5月18日,日本政府军攻占虾夷共和国(今北海道)最后据点五棱郭,末代首领榎本武扬投降。虾夷共和国仅存125天,是幕末时期唯一尝试独立的政权。

其失败标志着明治维新后中央集权的胜利,但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人因战争遭受压迫。这一事件反映了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权益的忽视,为后续民族问题埋下隐患。

3.1872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出生

1872年5月18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出生于英格兰蒙茅斯郡。罗素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哲学、数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的思想对20世纪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倡导和平主义,反对战争与核武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等至今仍是学术经典。罗素的存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思想为现代哲学奠定了基础。

4.1917年:美国全国动员准备参加一战

1917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法案,要求21至30岁之间的男子登记服兵役,计划征兵50万人参加对德作战。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战争格局,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这一事件也反映了美国从孤立主义向全球干预的转变,为其后续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然而,战争的代价也引发了国内对和平主义的反思。

5.1974年:波兰华沙电台广播塔建成

1974年5月18日,波兰华沙电台广播塔建成,高646.38米,成为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结构。这一工程象征着苏联阵营在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展示性成就”。

广播塔的建成反映了冷战时期苏联阵营对技术实力的追求,但其实际功能有限,且维护成本高昂。1991年,该塔因倒塌事故损毁,成为东欧剧变后苏联体系衰落的隐喻。

6.1977年:博物馆日的确立

197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布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国际博物馆日的确立对于推动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高了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兴趣,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它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7.1980年:南韩爆发“光州事件”

1980年5月18日,韩国光州市民发起反对全斗焕军政府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遭到军方血腥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亡。这一事件被称为“光州民主化运动”或“光州事件”。

光州事件是韩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暴露了军政府统治的残酷性,激发了全国范围的民主抗议浪潮。尽管事件以悲剧收场,但它推动了韩国社会的觉醒,为1987年民主化改革和宪政转型埋下了伏笔。

8.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

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爆发,造成57人死亡,火山灰覆盖周边地区,经济损失超1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火山爆发之一。

此次爆发推动了火山监测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对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的反思。它提醒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仍需敬畏自然力量。

9.1990年:苏联首例颅骨连体儿分离成功

1990年5月18日,苏联莫斯科医生成功分离一对颅骨连体婴儿,这是全球首例此类手术。手术历时23小时,涉及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协作。

这一手术标志着神经外科与显微手术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连体儿分离提供了新范式。然而,手术也引发伦理争议: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风险手术是否应优先用于救治可治愈疾病?此案例凸显了医学进步与伦理平衡的复杂性。

10.1996年:波黑总统卡拉季奇辞职

1996年5月18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总统拉多万·卡拉季奇因国际社会压力辞职。卡拉季奇被指控在波黑战争期间犯下种族灭绝罪,后于2016年被海牙国际法庭判处终身监禁。

卡拉季奇的辞职是波黑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但战争罪行的清算仍充满争议。这一事件凸显了国际司法在战后重建中的作用,也反映了巴尔干地区民族矛盾的复杂性。

11.2005年:莫斯科中央陆军首夺欧联杯

2005年5月18日,俄罗斯莫斯科中央陆军足球队在欧洲联盟杯决赛中以3:1击败葡萄牙里斯本竞技,成为首支夺得欧洲赛事冠军的俄罗斯球队。

此役不仅为俄罗斯足球赢得了国际声誉,也标志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体育的复兴。莫斯科中央陆军的胜利激发了国内足球发展的热情,推动了俄罗斯足球联赛的职业化进程。

12.2007年:诺顿误报病毒事件

2007年5月18日,杀毒软件诺顿误将Windows系统文件识别为病毒并隔离,导致全球大量电脑系统崩溃。事件主要影响中国用户,引发对软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此次事件暴露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潜在风险,即技术漏洞可能造成大规模社会影响。它推动了杀毒软件行业对误报问题的重视,也提醒用户需建立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13.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

2009年5月18日,斯里兰卡政府军攻占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猛虎组织)最后据点,长达26年的内战宣告终结。

内战结束恢复了国家统一,但战后重建面临种族和解、人权保障等挑战。斯里兰卡需在发展经济与平衡族群关系间寻找平衡,避免冲突重演。

14.2021年:印度驳船沉没事故

2021年5月18日,一艘载有273人的印度驳船在阿拉伯海沉没,造成多人失踪。事故暴露了印度在海上安全和灾害应对中的漏洞。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印度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批评。尽管印度政府随后加强了海上安全监管,但事故仍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评论

5月18日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自然灾害和社会运动等多个领域。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节点的选择与挑战,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无论是拿破仑的帝国野心、美国的战争动员,还是中国的外交突破与民主抗争,均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来源:八公山上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