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外婆讲,我小的时候,收音机只要调到有戏曲频道,我就表现得很专注、很安静,听戏、看戏成了治愈我幼儿时期哭闹的“良药”。学生时代还有幸参加文艺宣传队样板戏的演奏。
在我很小的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
听外婆讲,我小的时候,收音机只要调到有戏曲频道,我就表现得很专注、很安静,听戏、看戏成了治愈我幼儿时期哭闹的“良药”。学生时代还有幸参加文艺宣传队样板戏的演奏。
收音机调到有戏曲频道▲
黄河南北的大中原,是戏曲根深叶茂的土壤,听戏看戏蔚然成风。
无论是豫剧,曲剧,越调,黄梅戏,还有正剧京戏,说书段子,都让人入迷,票友戏迷,扎堆热闹,敲不完的铿锵锣鼓,吹不尽的锁呐声声,还伴有清音古筝,那让人眼花缭乱的布景,浓抹重彩的扮相,都在徐徐大幕拉开时,让人抓了狂,入了心。
黄梅戏《女驸马》▲
戏曲最早传授是传帮带,练唱功,一个眼波流转,一个身转款款,一个打对练功,唱得好了才能戴花翎,着戏服,上戏台。
它是翘起的兰花指,舞动的水袖,是挽起的小髻,是幽远的梵音,是碧水的微波,是直指苍空的长剑,是朗天的正气,是戏中的人生。一支长鞭,便是骑马;两面锦旗,便是车辇;几员武将,小兵齐亮相,便是千军万马;一张月色幕布,便可流云追星,锦衣夜行;一张明镜高悬,红日青天,便是大堂之上,拍堂木惊;一枝长樱,一把大刀,一对铁锤,便见刀光剑影;几个轿夫,一个新娘,两手挽肩,袅袅婷婷,便见喜面春风;城墙,山头,均是简化布景,但是一曲起,一调升,便进入剧中人生。
戏曲最早传授是传帮带▲
最初的乡村戏曲是不化妆不穿戏服的。
过白事或长寿逝者的三年之喜,常请唢呐班,吹吹打打,或是热闹中透悲凉。那时候主要的表演者是唢呐手,有时为表示与众不同,用鼻吹,边插烟于嘴边吹,有点真人秀风。后来开始唱段子,常唱的有辕门外三声炮(《穆桂英挂帅》选段),《花打朝》《陈三两》《朝阳沟》《柜中缘》《天仙配》,后来扮上常唱《红娘》《三哭殿》《铡美案》等,但像经典《寇准背靴》《收姜维》《李天保吊孝》《四郎探母》《七品芝麻官》等多是看的电视电影,唱功表演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清脆悠扬,有的婉转断肠,有的诙谐生趣,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好多戏词也耳熟能详,寓意深远,如“人生千路几步平”"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有的剧目有警世醒人的作用,不一赘述。
请唢呐班,吹吹打打▲
笔者几年前出行河南的李家村,赶上过村里三月十五庙会,唱了三天三夜大戏。
白天密密麻麻的众乡亲,晚上灯火通明的戏台下,人山人海。长辈儿马叔是资深戏迷,说晚上灯光下,扮相遮丑,出效果,有时唱错词了还曾经指出来。他们那一辈多熟悉马金凤,常香玉,申凤梅,牛得草,海连池等大师;年轻的也有喜欢梨园春,马叔的孙女自襁褓就听现场戏声,喜欢戴花插簪,穿长衫披裙衣,喜欢孔莹,秦梦瑶,牛欣欣,李朋杰,邓铭贺(已逝)等小擂主,为此还买过戏帽,桃花扇;传说带她开车上高速也要放刘忠河老师的《打金枝》,也有河南坠子《罗成算卦》,方能“开笑欢颜”。
刘忠河老师的《打金枝》▲
中原大地剧种繁多,为曲艺之乡。
名家名段,如繁星点点,戏曲之热爱,之普及,在中原这片沃土肆意生长,只那一声吊嗓,起调高腔;只那一支二胡,拉出悲凉;只那一声如泣如诉,让人噙着泪光;情感之丰富,文化之悠长,让人耐品慢尝……
一支二胡,拉出悲凉▲
有句俗语:有理不在声高、无事何须语远。戏曲功夫很多是在声腔上。
翻阅过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有一篇谈京剧唱腔的文章《动人不在高声》,他举了几个京剧低腔表现人物“悲怆心情”或“哀婉情深”的佳例,然后笔锋一转,写道:“近来安腔,大都往高里走,自有样板戏以来,此风尤甚。高,且怪。好像下定决心,非要把演员的嗓子唱坏了不可。其实,动人不在高声。”文革期间,汪曾祺参加了样板戏《沙家浜》的唱词写作,他对传统京剧和样板戏都有深刻的认知,故能说出上面这段话。
汪曾祺著作▲
确实,动人不在高声。你只要听听程砚秋、余叔岩就知道了。尤其是程派的唱,曲折婉转,如走在苏州园林里,耐人寻幽也耐人寻味。
联想到如今流行歌坛也是拼命嘶喊,动不动飙高音,譬如黄绮珊、谭维维、张杰等,一副撕心裂肺的样子。上面这几位歌手真应该听听老一辈歌唱家孟贵彬、朱崇懋、臧玉琰、邓玉华。他们唱歌是以声传情,情在歌中。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64年获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的孟贵彬唱电影《怒潮》插曲《送别》,“送君送到大路旁”,情真意切,动人心弦。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一开嗓,真是情深谊长。
程砚秋表演艺术▲
样板戏也好,流行歌也好,不是不能有高音,譬如《智取威虎山》里,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打虎上山”一段,表现英雄人物的豪迈之气,恰如其分。
但不能演员剧情都去打虎上山。高音是本钱,是天赋,音乐需要高音,关键是,不要一味飙高音,要懂得运用高音,不该成为炫技的工具。曾听过70后台湾歌手杨宗纬的高音,用得好,他的高音有情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郭兰英的高音多漂亮,但她懂得适当释放自己的高音,不乱飙。大家记住的不是她的高音而是她歌曲的抒情性。文革期间,郭兰英演唱电影《红雨》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音调之高令人吃惊。尽管郭兰英唱得非常卖力非常铿锵,但仍不失抒情性,这是她骨子里的特质,很难完全抹掉。《赤脚医生向阳花》是文革时代的产物,郭兰英偶尔为之,她真正的代表作还是《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这些抒情歌曲。抒情,是郭氏演唱美学的最基本特色。
《智取威虎山》剧照▲
《赤脚医生向阳花》▲
50后美国歌手、词曲创作人、舞蹈家、表演家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高音也漂亮,但他拥有强大技术的同时,又兼顾抒情性,他的歌声有对这个世界的关爱,有真情实感。就音乐而言,迈克尔·杰克逊比“霉霉”(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高级多了。
迈克尔·杰克逊▲
近些年,国内音乐剧发展不错。
90后新生代导演、编剧徐俊执导的音乐剧《赵氏孤儿》,80后歌手郑棋元(原名郑迪)饰演程婴,剧中他演唱一首《绝不可以》,简直人歌合一,这一刻郑棋元就是程婴,程婴就是郑棋元。郑棋元的高音好极了,但剧中,他把程婴的感情唱出来,观众忘记了他的高音,只记住了他歌声中的情感。听了郑棋元的程婴,我似乎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要听孟小冬或马连良的《搜孤救孤》。时代不同,审美不同。我喜欢郑棋元,同样对孟小冬、马连良也难以割舍。
音乐剧《赵氏孤儿》▲
人生亦如舞台,任何人飚高低错落有致的音腔展现自己,世间万物概莫能外。能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惊不扰,只愿岁月静美!
《菩萨蛮·赞中华戏曲》——作者
舞台华彩缤纷绽,腔圆韵美声声慢。
粉墨绘容颜,悲欢离合传。
传承千古韵,艺苑风姿俊。
国粹绽光芒,梨园岁月长。
来源:鹰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