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老是收到网红村官的推送,想屏蔽都屏蔽不了。当镜头前的主播村官花样百出,卖力地喊着“为老乡谋福利、帮农民卖货”时,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我只想快点滑走,眼不见为净。
最近老是收到网红村官的推送,想屏蔽都屏蔽不了。当镜头前的主播村官花样百出,卖力地喊着“为老乡谋福利、帮农民卖货”时,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我只想快点滑走,眼不见为净。
其实,网红村官兴起的背后,并不是乡村振兴,而是一场公权力与流量的合谋——你点赞的每一颗红心,都在为这场荒诞表演买单。
虚情假意的表演下,90%的网红村官是演员,公权力已沦为了其涨粉的工具,而真正的农民成为了牺牲品。
你知道吗?某平台粉丝超50万的“网红村官”中,有83%的村庄负债率不降反升。
为何?
因为村官每场直播消耗的“场地费”“策划费”,抵得上全村半年的农药支出,但90%的“助农爆款”利润却流向了MCN机构,真正的农户每单仅赚0.5元甚至不到。
你以为他们在帮农民赚钱,实际上镜头里的“助农苹果”有可能是外地采购的贴标货。直播间“感动千万人”的贫困故事很多是编剧写的剧本。而直播基地”本该是正常办公的村委会,现在沦为了表演的舞台。
当公权力穿上网红的外衣,它服务的就不再是村民,而是算法和资本。
越来越多的村官从田间地头走进了直播间,或者搞一些哗众取宠无厘头的表演。村官变演员,公信力成道具,这是一种严重的权力角色错位。
有的村支书为了拍“凌晨巡村”的视频,竟要求村民深夜起来配合演戏,让村民苦不堪言。
也有的假宣传带货之名,挪用公用资金,导致民生工程停滞不前,一拖再拖。比如某网红村年直播费用支出竟达120万,但村小学危房改造仅拨款3万。
还有的地方唯流量即政绩,考核唯数据论,竟将“村官账号粉丝量”纳入干部晋升KPI,真实荒唐。
至于用“不直播就是不支持乡村振兴”绑架民意,用情怀掩盖利益链,更是令人发指。
凡此种种,无不指向最近"网红村官"乱象,为了流量,毫无下限。流量固然能造出个别"网红村官",为村民谋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大部分却是乌烟瘴气,成为某些村官个人表演的舞台。
不可否认,而今已进入到了全民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获得了流量,谁就是王,村官也不能例外。
那么如何在不乱用公权力的情况下,拥抱这一新鲜事物,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谋福利,求发展呢?
我觉得应该对于"网红村官"进行规范。
首先要切断权力与流量的畸形捆绑,比如 出台《村官新媒体行为规范》:禁止用公章为商业账号背书。同时 建立“双账户”监管,将村集体账号与个人IP账号彻底分离,杜绝公权私用。
其次,要重建考核,加大监督力度。如推行“村民反向打分制”,网红村官需通过村民满意度盲测,并设置“民生投入红线”:直播支出不得超过村教育/医疗预算的20%。
另外,要公开透明,确保老人也能明白利益分配,或开发“助农资金流向查询小程序”,扫码即可知道每一分钱的去向,真正做到公开透明。
时代在变,每个人都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但是乡村振兴从来不需要表演式的英雄,它需要的是——甘愿把镜头对准龟裂土地的人,敢于把账本晒在阳光下的心。
只有那些把村民的利益装在心里的"网红村官"才能真正称得上英雄,而不是一个只在镜头前卖弄表演的"网红"。
只有那些脚踏实地,真正为农民谋福利的村官才能走得更高、更远,那些醉心于镜头前卖力表演的"网红村官"注定是昙花一现,消失在流量的洪流中!
来源:自然农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