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它弹奏着穿越时空的文明交响。一件件馆藏展品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故事,从吴越剑器的冷冽锋芒,到江南织机的经纬春秋,我们可以从青铜器的绿锈里破译商周文明,在书画卷轴的墨痕中感受文人风骨。
“博”览风华,“物”鉴时新。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它弹奏着穿越时空的文明交响。一件件馆藏展品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故事,从吴越剑器的冷冽锋芒,到江南织机的经纬春秋,我们可以从青铜器的绿锈里破译商周文明,在书画卷轴的墨痕中感受文人风骨。
近年来,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教育赋能与研究创新形成双重驱动,正重塑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维度。各地博物馆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矩阵,使厚重的文化遗产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公众生活。
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正日益成为热门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流量的重要入口,“打卡”博物馆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博物馆的“破圈”呈现多元形态:宁波市轨道交通与奉化博物馆联名的《山海溯源》纪念票实现文化传承与绿色出行共生;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穿越青铜纪VR》,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福建推出的“文博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则让博物馆从“文化殿堂”转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课堂”。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从“拍照打卡”到“文化共鸣”,这些生动的实践,将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在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是博物馆文化与时代魅力的有力彰显。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博物馆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步步皆景·博物馆之夜”的沉浸式体验,观众通过手机AR扫描展品,就能触发历史场景,让文物“开口说话”;全球网友在云端共赏“数字敦煌”,打破时空限制,领略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创新的方式,让千年文明与当代生活实现了“无时差”对话,让文物活在你我身边。
在数字文明加速演进的时代,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守护者,应不断探索与时代共振的方式,将典藏资源转化为非正式学习场域,让“博物馆热”成为持续的文化自觉。让我们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为新起点,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探索文明基因,践行传承使命,共铸创新范式,让五千年文脉绽放新质光彩。
作者:张恒
编辑:曹叶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来源:华龙手机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