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法国人把最佳电影,发给了这部忧伤的喜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08:37 3

摘要:《拜拜笨蛋》一片的结尾和很多年前的另一部法国片《两小无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喜剧的尽头以死的悲剧终结一切。我们似乎可以以悲喜交集来形容本部作品,甚至可以延伸出一系列溢美之辞。但这部作品同时充斥一种非常强烈的拼凑感,而且在拼凑的碎片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缝隙,而这

《拜拜笨蛋》 :响指间的塑料爱情

《拜拜笨蛋》一片的结尾和很多年前的另一部法国片《两小无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喜剧的尽头以死的悲剧终结一切。我们似乎可以以悲喜交集来形容本部作品,甚至可以延伸出一系列溢美之辞。但这部作品同时充斥一种非常强烈的拼凑感,而且在拼凑的碎片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缝隙,而这缝隙就是作品粗糙平庸的凭证。癌症、职场不公、政府监控、寻子、爱情,每一个碎片其实都是一朵内里层理丰富的花苞,都可以拓展开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而在本片里,每一个碎片成为一个层理被完全抹去的块状物,期待和另一个笨拙的块状物产生联结,进而让整部作品的叙事能够进行下去。

《两小无猜》海报

《拜拜笨蛋》一片基本上遵循着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或是流浪汉小说。它以平行模式交代了女主角和男主角各自所处的人生绝境,一声枪响让两位亡命鸳鸯相遇并踏上寻子之路。两者的相遇设置很有意思,内含一种很巧妙的空间设置。寻人和政府监控计划之间的对位关系让身份差异极大的二人得以处在一墙之隔的空间当中,再以男主自杀的一枪将这堵墙打穿。作为观影者的我虽对二人相遇的场景、甚至是剧本对两人相遇的逻辑关联皆可接受,但唯独对于两人之间产生火花的时刻感到无迹可寻。

《拜拜笨蛋》剧照

如果我们将两人之间的关系定性为爱情,那么麦卡勒斯关于爱情的洞察应该给予本片一些启发。我之所以能够在此刻想起麦卡勒斯,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将《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描述爱情残酷面的小说视作对爱情最鞭辟入里阐释的作品之一,又或者是因为小说本身具有的童话质感的笔触和本片天马行空的剧情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情在内心的萌芽表现为目光对渴求对象的端详,以及爱情主体因爱而变得脆弱的脸,当然具体描述的手法各不相同。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成为整个故事得以构建的基础、虚构城堡的重要地基;更重要的是这种描写在文本中一直延续下去,发生在每一个角色的身上,汇成一条红线,一个规则,将个体的爱情扩展为人类全体无法挣脱的宿命式魔咒。

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

回到《拜拜笨蛋》一片,情愫成为一个响指凭空变出来的虚幻之物,剧情的设置让两位主角甚至没有太多机会凝视对方,审视自己的感情。爱情的发生需要一个契机,众多电影对这一电光石火的一瞬的体现更是数不胜数,在此不一一列举。更离谱的是,编剧似乎希望通过女主儿子的爱情以隔山打牛的方式慢慢孵化男女主角的爱情,于是硬生生地将女主儿子的形象塑造为男主2.0版本。

关于喜剧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卓别林的水准,或许可以借鉴憨豆先生系列:喜剧和爱情元素没有非要捆绑的必要,也并非是主角就一定要发酵情愫。影片的结尾是两人爱情的首次现身,却以一种毫无逻辑的悲壮结尾。女主拿起枪对抗一整群警察的做法可以理解为她并不想等到癌症恶化死在医院,选择以一种更为戏剧化的死亡解决掉自己的人生;而男主与她拥吻赴死的做法似乎又是编剧一个响指式的临时起意,因为在片头自杀未遂后,男主一直表现出的是强烈的求生欲。爱情的空洞和塑料感并未因女主美貌有半点改变。

《拜拜笨蛋》女主(Virginie Efira 饰)

影片体现出一种流浪汉小说/公路电影的叙事结构。当男女主角正式踏上征途时,遇到的第一个角色的确令我眼前一亮:一个深受警察渎职之害的普通职员,如今成为了一个可怜的瞎子,一个弱势群体,一个被甩入黑暗中的档案管理员,一个在流浪汉小说中最常出现的经典角色。他有着自己完整的人生和过往的故事,他的失明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载体,当然也是男女主角在偏离自身生活轨道后上的第一节课,凭着出色的肢体语言,这一角色成为本片喜剧元素高光角色。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角色只有一个,这样的邂逅也仅此一次。对于一部公路式影片来说,着实太少。人物虽然辗转漂流于不同地点,但他们的生命经验并不丰富。

《拜拜笨蛋》中的失明管理员

其次,关于人物的旅途,编剧的想象力完全被剧情最终通向的那个目的——找到儿子——死死地牵制住:因此人物在途中的所有体验扁平化,无法具有纵深感。失智的妇产科医生找到回家的路,为的是能够和自己的妻子重逢,进而让后者告知女主自己儿子的下落。与之相比,档案管理员通过记忆指路这一桥段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一些公路电影的本色:它需要一种偏离主叙事干道的漫游,需要将叙事的重点时不时从主要人物和事件中移开,投入到一个小小分岔上,进入另一个叙事层。一如专注力被思绪冲散所具有的散漫感。当失明的管理员坐在女主的车上,向她描述自己脑海中的城市图景之时,玻璃上城市倒影和人物面庞的叠印想我们提供了一个双重的时空共存的可能性,一种舒展开来的诗意。

《拜拜笨蛋》中三位主角坐在长椅上

相比之下,对于空间的设置,最为败笔的当属影片结尾之处:当三位主角坐在长椅上,面对女主儿子办公所在的高楼大厦之时,这样的场景很难不让我们想起欧容《登堂入室》的最后一幕。《登堂入室》的最后一幕堪称点睛之笔,与整部影片形成的互文关系堪称绝妙。但《拜拜笨蛋》中这一幕让人物更进一步沦为没有生命力的棋子,男主的电脑屏幕与大楼的监控镜头合力让大厦中的每一个人成为微缩景观中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塑料人,他们存在的意义(包括女主的儿子和他的心上人)并非让主角深入另一个真实,而是快快促成一门恋情。

《登堂入室》海报

作为一部法国片,本片的反“政治正确”还是比较法式的:对15岁少女与20岁成人之间发生关系这件事充满无所畏惧的淡然。还有我们常见的将警察、官僚体系、司法系统立为讽刺的靶子。“Adieu les cons.”(“拜拜笨蛋。”)这句点题的台词翻译为“再见蠢货。”更合适。毕竟,“笨蛋”一词在中文中自带嗔怪之感,“蠢货”更能体现原句的叛逆和讽刺,冲淡格格不入的殉情的悲壮。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