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哈乡戈牛村卫生室,有一位扎根乡村31年、背着药箱守护村民健康、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坚守者,她就是52岁的哈尼族村医咪朵。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哈乡戈牛村卫生室,有一位扎根乡村31年、背着药箱守护村民健康、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坚守者,她就是52岁的哈尼族村医咪朵。
△咪朵村医
当暮色日复一日地漫过勐汤河时,咪朵都在擦拭着药箱。这个承载三代村医记忆的医疗箱,从木质换成铝制,里面的药从阿司匹林变成急救药品,唯一不变的,是箱底永远备着的几颗水果糖——那是为随时可能袭来的低血糖准备的“救命粮”。这件老物件见证着中国西南边境线上基层医疗服务的时代变迁,撑起乡亲的安康。
△有水果糖的药箱
1993年7月1日,20岁的咪朵从卫校毕业后接替老村医普沙农,成为戈牛村委会第四代村医。初到卫生室时,仅有两排掉漆木柜、陈旧血压计和木质药箱。当晚,她在煤油灯下翻开泛黄的《农村医生手册》,煤油灯芯“噼啪”爆响,把她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她在第一页上工工整整写下:“1993年7月1日,咪朵开始当村医。”
△传承三代村医的木质药箱
跟随老村医普沙农巡诊期间,咪朵曾在暴雨中摔碎当时最贵重的玻璃注射器,她蹲在泥地里哭了一场,却又颤抖着捡起碎片——那是卫生室最珍贵的家当。
△咪朵和第二代戈牛村卫生室村医张永强合影,村民尊称他为“老普”
31年间,咪朵的巡诊范围覆盖戈牛村委会所有哈尼族村寨,累计建立1270余份村民健康档案。铝制药箱中除急救药品外,始终备有应对突发低血糖的水果糖——这是她应对山区复杂医疗条件的特殊准备。
△咪朵的日常巡诊
2018年7月某夜,建档立卡户梭三的3岁幼儿突发急症,咪朵运用中医针灸稳定病情后及时转诊,孩子父亲红着眼眶攥住她的手:“你是山里人的福星!”2024年,村民马凤遭遇机械创伤,咪朵背着药箱狂奔上山,声音坚定而温柔:“别害怕,我在呢,马上处理。”她实施现场止血清创并协调转送上级医院。直到目送救护车远去,才发现手上不经意间划开了一道伤口,自己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
据景哈卫生院统计,咪朵三十一年间几乎未休过一天假,年均处理急诊病例超50例。她连续十年获评先进工作者,2015年荣获“云南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在承担基本诊疗的同时,咪朵还完成11项公共卫生服务:每日监测慢性病患者生命体征,组织健康宣教,夜间整理录入1270余名村民的电子健康档案。
△咪朵村医的就诊各项台账
青春扎根边陲深山,热血浇灌边境岁月。咪朵背着装满希望的药箱,山路连绵起伏,在层峦叠嶂中若隐若现,为最基层的村民筑起健康防线。面对“30多年坚守是否辛苦”的询问,这位扎根边境的医者望着勐汤河,笑着说:“你看这河,流了几百年,苦不苦?可村民的火塘总跃动着温暖,吊脚楼的欢笑随炊烟飞扬。”
△咪朵村医给村民打针水
夜色渐浓,星光爬上树梢。咪朵背起药箱,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在戈牛村,在无数个抵边村寨,这样的身影仍在继续前行——他们是照亮山野的星光,更是永不熄灭的生命守护者。
△咪朵的日常巡诊
一万多个日夜,咪朵扎根边境故土,续写着一本本《农村医生手册》。她以仁心为灯,照亮村民的健康之路,用行动诠释“医者”二字的分量,将大爱播撒在抵边村寨。只要还有人翻开,就永远有新的故事。向这位乡村健康的守护者,致以最诚挚的礼赞!
云南网记者 陈思蒙 通讯员 甲苗 李小英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