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当代京剧舞台上的老生演员,戏迷们必然会提到于魁智老师,在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中,针对于魁智老师的演出评价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甚至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场舆论的争议。对于于魁智这些年争议不断,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京剧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不同理解和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那就是京剧看的就是角儿的艺术,但是话说回来,不是说角儿就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这都是正常的。
提起当代京剧舞台上的老生演员,戏迷们必然会提到于魁智老师,在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中,针对于魁智老师的演出评价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甚至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场舆论的争议。对于于魁智这些年争议不断,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京剧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有网友称赞于魁智老师的唱腔独特,技艺高超,备受赞誉,认为他的表演“唱腔独特,惟妙惟肖”。在网络上赞他是“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称之为京剧界的“领军人物”,甚至说于魁智老师是"京剧第一老生"。
但是,网络上反对于魁智老师是"京剧第一老生"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主要的意见有这样几条:
一是于魁智老师唱戏的韵味儿上,我们知道有一句话说得好“听戏听着就是味儿,看的就是角儿。”于魁智的嗓子宽亮,但是就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挂味。京戏可以不字正腔圆,偶然走板也是正常,但最忌讳无味儿。听戏就是听戏的味道而于魁智恰恰属于“白”,唱什么都一个味,听不出人物的感情变化,所以有老戏迷给了他“白开水”、“一道汤”等等这些称呼。
二,他虽然拜过叶蓬先生为老师,而且和许多京剧大家们进行学习过,可这也导致了于魁智的唱法庞杂不精,无门无派。京剧里有个传统,就是分了马、谭、杨、奚、余、高、言、麒等老生流派,几乎所有老生演员都流派根源,但于魁智老师偏偏不属于任何一个。戏迷们说,他没有学习到叶蓬等名师的精髓所在,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别"的一种唱腔,老观众都知道,艺术家们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于魁智实际上哪一派也没有学到家,还偏偏硬要弄出一个所谓自己的特色,以唱腔独特自成一派,这就让很多懂行的人觉得他不能被称为"第一老生"。
三,他没有一部能够在舞台上成为经典的作品,虽然也主演了很多的新编戏,但是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就拿新编京剧《梅兰芳》来说,于魁智老师饰演的“梅兰芳”并不是特别成功。
四,那就是京歌,于魁智的唱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和他在春晚以戏曲的形式表现流行歌曲出来有很大关系,这就涉及到观众的分层了。年长一些的戏迷就觉得这样唱"京歌"简直是对国粹京剧的一种亵渎,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对于京剧的一种侮辱。这也是很多人质疑于老师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京歌本质上是“歌”不是京剧,京剧是唱念做打全面的艺术,而不是单单的凭借唱。而于老师唱京歌也是为了传播京剧,但是唱得太多也有些不太好。
五是表演,比如,网上有一段他唱的《秦琼卖马》,本来这出戏里的秦琼,是他人生的最低谷,最倒霉的时候,唱腔应该以忧郁的、消沉的、无奈寥落的那种情绪和感觉去演绎,于魁智却唱的欢快而激昂,有网友说,他那哪是唱的秦琼,那是拿着双锏的杨子荣同志。
六,更有甚者,他的艺术被当作反面教材。不少戏迷观众都说,听于魁智的戏,感觉他的声音和腔调全部都在鼻子里囊着,一点儿也没有戏剧的圆润如玉的感觉,反而还有其他各流派唱腔的混合感觉,让人听起来不是很舒服。甚至于天津一些研习社的老先生拿于老师当作反面教材,学习老生唱段以于魁智唱的戏曲作为反面教材来播放给学生听。就是说,若想学好余杨的唱腔,于魁智是绝对不能听的,他的唱里的很多东西,会把初学的人带入歧途。由于这种原因,有网友调侃的给于起了一个绰号:于杂拌。
很多人愿意拿于魁智老师与同辈中的几位老生名家作一些对比,如辛宝达、言兴朋、张克、关栋天等几位老师。
比如言兴朋先生,他是京剧言派第三代的领军人物,他的言派真正是书卷气十足,现在一些演员的言派老生太媚了,缺乏那种书卷气,再有就是他的表演中有马连良大师的表演特点,有一种潇洒的台风。
如果将于魁智老师与言兴朋先生相比较,言先生赢就赢在了一个韵味上。二人的第一次较量可以说是言兴朋完胜于魁智,可以说言兴朋是于魁智的最大对手!甚至有戏迷观众说言兴朋是于魁智一生的阴影。
不少戏迷朋友认为上海的关栋天老师也比于魁智好,1956年出生的关栋天,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被誉为京剧界的“歌剧男高音”。从早年代表作《乾隆下江南》、《潘月樵》到近年参与的《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他始终保持着高超的表演水准,深受观众喜爱,其艺术成就已臻化境。
关栋天老师在八十年代首演的《打金砖》,即使现在,也比大多数演员强。在太庙一折中,神完气足,在翻扑之中唱腔不打一点折扣,这是绝大多数老生演员做不到的。
如果将言兴朋、关栋天、于魁智三人非要做比较,那么,言兴朋老师在韵味上要强于关栋天老师,但在气息运用上逊于关老师。于魁智老师则各方面都可以,但各方面都不顶级。所以,对于老师而言,听上去不能说不好,但各方面都不是最好的。
其次还有辛宝达老师,他嗓音高亢洪亮,气力充沛,演唱刚劲有力,富有激情,其扮相、嗓音酷似李和曾,甚具李和曾之风范,是高派第三代传人的代表。被誉为当代高派老生中的佼佼者,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还有天津的张克老师,他的声腔韵味醇厚,不躁不拖,朴拙典雅,不尚雕饰,使能够从中能够体会出一种“古典美”。张克的嗓音较师祖嘹亮,但又不失杨派的浓郁韵味,被观众誉为“亮嗓杨派”,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张克先生的杨派就是中规中矩的,早年间的张克老师在同辈演员中绝对是佼佼者,因为嗓音太好了并且韵味十足,只不过近些年确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嗓音不如以前了,所以也偶尔会挨倒好。总的来说张克老师的杨派是很成功的,尤其是韵味方面。
客观地说,于魁智老师的优缺点都很明显,而且他是国京的当家老生,位置非常高,处在风口浪尖,争议大,很正常。
其实不管是事物的好与坏,还是一个人的好与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标准。听戏就好好听,觉得好听就多听,不好听就不听,就是这么简单。
来源:一娱一乐一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