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切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既能引导青年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切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既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又能培育大批坚定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因此,探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无疑是高校当前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构建全面课程体系,夯实意识根基。高校应开设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相关课程,深入梳理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脉络,解读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互动交流情形,并阐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讲解、小组探讨或者实地调研的方式,助力学生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还可以将相关教育元素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如文学专业可剖析不同民族作品中的共同价值追求与文化认同,历史专业可阐述各民族共创辉煌的历史与对国家统一的贡献,理工科专业则通过科研成果展现跨民族合作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推进作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精神涵养。
开展多元校园活动,营造融合氛围。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设置民族服饰展示、歌舞表演、美食体验及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机会,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欣赏。譬如,在民族服饰展示环节,学生可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进行走秀,同时详细讲解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充分展现民族服饰的魅力。还可以支持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如民族文化研究社或团结促进协会等,并通过举办讲座、文化交流及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深化社会实践教育,增强情感认同。高校应组织学生前往民族地区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引导学生感应时代脉搏,厚植爱国情怀。例如,让学生到少数民族村寨,探访特色产业兴起之路,了解教育医疗环境与发展进程,并实地考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现状等。在真实的感知体验中,领略民族地区的发展故事与奋进轨迹,沉浸式感受民族团结进步,以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高校应定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与研讨活动,并号召教师广泛参与。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展开互动交流,内容要涵盖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文化特性、民族团结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促使教师更全面地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提升教书育人本领。高校还需积极引进有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关联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他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面,提供雄厚的学术支持及智力支撑。
创新媒体宣传形式,拓宽传播渠道。高校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专属网络教育平台,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该网络教育平台应包含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模块,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丰富的素材资源。譬如,以动画展示团结御敌的历史片段,吸引学生主动浏览学习;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账号,借助新兴媒介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定期发布图文、音视频内容以及校内相关实践活动的报道,并设置主题对话、竞答比赛等趣味性强的线上参与环节,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宣传与学习实现更高效的联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总而言之,高校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需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搭建、校园活动创新、社会实践深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进而培育出德才兼备、且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的新时代青年群体。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基金项目:陕西省委教工委项目:“大思政”观视域下高校党群部门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研究,立项编号:2024GXTZ36〕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