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由心造,此心何处安?”弘一大师的开示让众生当下明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02:59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弘一大师全集》、《虚云和尚年谱》、《佛学大辞典》、《律宗概论》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弘一大师全集》、《虚云和尚年谱》、《佛学大辞典》、《律宗概论》

“生死由心造,此心何处安?”这句话出自弘一大师的一次著名开示。

何谓生死?

何谓心?

生死轮回为何由心所造?

众生的心又该安住何处?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极深的佛法智慧。

弘一大师以其精湛的佛学造诣和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生命的终极奥秘。

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讲经说法,各地信众闻讯赶来,座无虚席。

这一天,有一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匆匆赶到,挤入人群后方。

此人名叫陈宏德,原是杭州一富商,因连年生意不顺,加之丧妻之痛,心中郁结,夜不能寐,日渐消瘦。

他听闻弘一大师名声,特地千里迢迢赶来求法。

“大师!弟子近年来诸事不顺,内心痛苦难熬,夜夜难眠,常常想到了断此生。我该如何才能走出这痛苦?”陈宏德在众人面前跪下,声音哽咽。

殿堂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目光齐齐投向高座上的弘一大师。只见大师神色安详,目光慈悲地看着陈宏德,缓缓说道:“施主,你可知道生死轮回的根源何在?”

陈宏德摇头:“弟子愚钝,不知其详。”

弘一大师微微一笑:“生死由心造,此心何处安?”

听到这话,陈宏德面露困惑,不解其意。

弘一大师见状,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慈悲,说道:“且让老衲为你讲一个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位叫做怀海的禅师,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便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一日,怀海禅师游历至大云寺,恰逢该寺住持药山惟俨禅师正在上堂说法。

怀海禅师心高气傲,自恃学问渊博,便上前问道:“和尚,弟子闻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今我心在何处?请和尚直接指示。”

药山禅师看着意气风发的怀海,不答反问:“你将三藏十二部典籍都带来了吗?”

怀海答道:“弟子背诵如流,何须带来?”

药山笑着说:“那不过是死学问罢了。”

怀海不服:“请问和尚,何为活学问?”

药山不答,只是问道:“你的心在何处?”

怀海思索片刻,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在此。”

药山大笑:“那不过是血肉之躯罢了,真心岂在此处?”

怀海又指着自己的头说:“那么我心在此。”

药山摇头:“那不过是你的头颅罢了。”

怀海困惑不解,又说:“我心随处可在,无有定所。”

药山再问:“既无定所,何以称之为心?”

怀海哑口无言,顿时汗流浃背,自己引以为傲的学问竟无法回答这简单的问题。

药山见怀海诚心求法,语气柔和下来:“你既求法,就放下你那些经论学问,直观自心。心若无所住,自然明澈如镜,能照见万物本相。”

怀海低头沉思良久,猛然大悟,当下跪拜药山为师。后来,怀海禅师成为唐朝著名的禅宗大师,广收弟子,弘扬佛法。

讲完这个故事,弘一大师慈祥地看着陈宏德说:“施主,你可明白这故事的意思?”

陈宏德困惑地摇摇头:“弟子愚钝,不解其意。”

弘一大师轻轻点头:“你现在所受的痛苦,正是因为你的心执着于外境。妻子的离去、生意的失败,这些都是外在的事物。而你将心系于这些外境,随着它们起伏沉浮,自然痛苦不堪。”

“那弟子应该如何安心?”陈宏德急切地问道。

弘一大师从座位上起身,走到庭院中,指着一朵盛开的莲花说:“你看这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出污泥而不妖。它不因外境而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心’的安住之处。”

“施主,你的心若执着于外在之物,必将随之起伏不定。你若能如莲花一般,安住于自性清净之中,外境再变,内心也能保持平静。这便是’心安’的境界。”

陈宏德若有所思,但眉头仍然紧锁:“大师,这道理我似懂非懂。弟子生活在尘世中,要养家糊口,如何才能做到不受外境影响呢?”

弘一大师微笑着说:“出家人与在家人修行方式不同,但’心’的本质却是相同的。老衲再为你讲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杰的居士,字次公,官至太傅,位高权重。然而他深知荣华富贵如梦幻泡影,常与佛门高僧往来,研习佛法。

有一次,杨杰问云门宗的法眼禅师:“弟子身居官场,日理万机,如何才能修行?”

法眼禅师回答:“心若不异,万境一如。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心,察觉自己的念头起伏,不被外境所转,内心自然清净。”

杨杰又问:“弟子当如何面对生死问题?”

法眼禅师说:“生死由心造,若能明了心性,生死又有何惧?”

杨杰听后若有所思,后来他无论处理朝政还是面对家事,都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为外境所扰。他曾作偈云:“四大本空五蕴非,生死皆由妄想为。若知心性元无染,尘劳何必浪排除。”

杨杰一生官运亨通,家庭和睦,晚年时更加精进修行,在家中安详示寂,世人称颂其为修行楷模。

故事讲完,众人皆被深深吸引,殿堂内鸦雀无声。这时,一位年轻的学者站起来问道:“大师,这’生死由心造’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的生死真的可以由自己的心来决定吗?”

弘一大师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准备回答,却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站起身来,颤巍巍地说:“大师,我已八十有余,眼看生命将尽,心中常有恐惧。这’心安’之处,到底在哪里?老婆子想在临终前明白这个道理。”

弘一大师深深地看了老妪一眼,随后环顾四周,众人都屏息等待着他的开示。

“生死由心造,此心何处安?”弘一大师的声音忽然变得洪亮起来,“这是佛法中极为深奥又极为简单的道理。欲知详情,且听老衲一一道来。”

“生死由心造”中的“心”,不是指我们胸腔中跳动的那个器官,也不是我们头脑中产生念头的意识,而是指我们的“真心”或“佛性”。

这颗心,本来清净无染,明澈如镜,能照见万物本相。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万法皆由心生,生死轮回亦是如此。

众生因无明妄想,不明自心本性,被外境所转,起贪嗔痴,造作种种业因,才有六道轮回之苦。若能明了心性,看破生死幻相,则可超脱轮回,获得解脱。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见所闻,包括生死现象,都如梦幻泡影。执着于这些虚幻不实的现象,便是众生之迷。而佛陀的觉悟,就在于明了一切现象皆由心造,心外无法。

大乘佛法讲“即心即佛”,我们每个人本具佛性,只因无明覆蔽,才有轮回之苦。若能返观自心,明了心性本净,则当下即是佛。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心何处安”是说,既然明白了心性本空,那么这颗心应该安住何处呢?《维摩诘经》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若清净,外境自然清净。不被外境所扰,不随境界转,心安住于自性清净中,这就是“心安”的境界。

禅宗有云:“心若不动,万境俱闲。”无论外境如何变化,内心保持不动,便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正是这个道理。

那位中年商人陈宏德听到这里,眼中已经噙满泪水:“大师,我明白了。我一直在外境中寻求安宁,却忘了回头观照自心。正因为我执着于外物,才会痛苦不堪。”

老妪也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老婆子活了大半辈子,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原来生死本是一场梦,何必执着?此心若安,生死又有何惧?”

弘一大师慈祥地看着众人:“佛法无边,归根结底不离一心。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只要能明了心性,安住自心,便能超脱生死,获得解脱。”

当天,陈宏德在南普陀寺皈依三宝,成为弘一大师的在家弟子。他回到杭州后,淡泊名利,广行善事,内心获得前所未有的平静。

而那位老妪,据说在三个月后安详往生,临终前面带微笑,口中念着:“生死由心造,此心本清净。”

弘一大师的这次开示,让无数人当下明了心性本净的道理,也让后世修行者获得了宝贵的修行指引。

‌‌​​‌​‌​​‌‌‌‌​‌​​‌​​​​‌​​‌‌​​​‌​​‌‌​‌​‌‌​​‌‌‌​‌‌​​‌​​​‌‌​​​‌‌‌‌‌​​​‌‌‌‌‌​​​‌‌‌

来源:净土莲花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