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不研究气象学,真是屈才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06:01 2

摘要:二是何祚庥在中文互联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东风开始压倒西风的时候替代公知的角色,发表和公知近乎一样的观点,颇有点1944年加入伪军,1948年加入国军的勇气。这也让何祚庥迅速成为一个合适的反面参照物,成为何在互联网上主要的价值体现。

何祚庥在中文互联网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年龄大,在网上冲浪干劲足。他是不是中文互联网上年龄最大的网民,不好下定论,但他是每天上网时间最多的人里面年龄最大的网民,就应该没什么争议。

二是何祚庥在中文互联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东风开始压倒西风的时候替代公知的角色,发表和公知近乎一样的观点,颇有点1944年加入伪军,1948年加入国军的勇气。这也让何祚庥迅速成为一个合适的反面参照物,成为何在互联网上主要的价值体现。

三是何祚庥身兼前三十年的极左经历与后四十年的极右表现,对我们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复杂舆论和政治现象非常有样本分析价值。政治之所以复杂,有时候难以理解,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有何这样的人,他们忽而极左,忽悠极右,极其擅长判断政治风向,把政治投机搞成了艺术水准。

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不理解,何祚庥为什么要在前三十年表现得那么“左”,因为梁思成反对拆北京城墙,何祚庥一马当先,第一个出来,发表文章批判梁思成。他的文章不是学术观点的争鸣,那篇发表在1955年10月2日《学习》杂志上的文章《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若干错误见解》,是这么给给梁思成做的政治定性,“梁思成的建筑理论违反总路线,其错误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梁思成这些错误不只是一般的学术问题上的错误,并且还是违反总路线、违反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错误。”

何对自己当年的极左表现从未有过反思,对梁思成的批判过度也未有过内疚。当有人指出他当年的做法时,他振振有词,就把责任推给了时代和当时的领导人。总之,他是没有错的。

这种诡辩术,只能体现何祚庥超强的心理素质,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谈不上什么说服力。因为何祚庥当年对待梁思成的那一套扣帽子打棍子的做法,他到现在还在使用,区别只是他根据时代变化,对政治指控的罪名做了调整,现在是动辄就给他心目中的论敌张贴反对改革、极左等标签,还是主打一个无限上纲上线,什么有杀伤力就用什么,要把政治构陷的力道用到极致。

何祚庥从前三十年的极左变成了后几十年的极右,对他来说,进行这种转变,毫无技术难度,也毫无心理压力。这正是何的过人之处,在他各项特长中尤为突出。

有人因此气愤不已,骂他没有道德底线,但这样的评价并不会让何祚庥产生心理压力,更不可能因此进行反思。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完美的人,谁都难免会犯错误,有的人犯错误是认识问题,或是无心之过,但有的人只是为了顺利完成投机,以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这种人从不会因为上纲上线攻击和伤害别人而内疚。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最好保持距离,更不要跟这样的人做朋友,否则,这种人只要认为有必要,翻脸比翻书都快。

何祚庥虽然在网络上活跃的时间不算太长,但通过他的积极努力,已经有了属于他的人设。

有人说他是“万能院士”,“除了物理不太行,其他都很懂的样子”,还有人质疑他是“政工院士”。这些对他学术方面造诣的质疑,倒也不是网民故意挑刺,而是他的很多表现,确实与以往大家对院士的印象差距有点大,难怪有人说,他以一人之力,拉低了社会公众对院士的印象。

网民怀疑他不是因为在科学技术上的学术成就和实际贡献,而是因为在任职单位中担任管理岗位,凭其行政级别、社会地位及影响力获取了院士头衔呢。同时,也何本人特别擅长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科学的论文写作上,创作了出不少政论名篇,比如他“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三个代表’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根本性标准”,就很体现何氏功力。何对自己的这种做法也颇为自得,“年轻时对马克思主义下过工夫,我现在能写“三个代表”的文章,水准不比一般社会科学家差。”

何祚庥喜欢跨界,也是很多人诟病他的原因之一,但何祚庥不以为意,他在晚年更喜欢给自己赋予哲学家的标签,“我在很多领域发言,是因为我是个哲学家。”“哲学家就应该关注各领域。”

同时,何祚庥也不是不想证明他自己的科学家含金量,于是著名的“边锋说”就横空出世了。2023年9.18这一天,中科院发了一张两弹一星功勋人物23人名单的照片,一些网友质疑为什么何祚庥没有出现在名单中。何好像受了刺激,迅速出来回应,用足球比赛中的边锋和中锋的配合来形容他和于敏的关系,说他自己起到了边锋的作用,他的责任是“准确地把球提到中锋面前。”于敏作为中锋“迎门一击,应声入网。”

如果情况真如他比喻的那样,何祚庥真的发挥了类似球场上边锋的作用,那他助攻的贡献即便不如于敏,也不会相差太大。但他的“边锋论”与官方对“两弹一星”功勋的认定显然对不上,因此“边锋说”并没有平息对他科学贡献的质疑,反而讽刺的声音更大了。

后来,何祚庥又出来说于敏模型并非原创,理由是氢弹的第一原理源自西方的原创。他这番话的重点是要强调于敏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应用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并无建树。

何祚庥的这种说法跟中科院另一院士孙凝晖关于华为研究的评价“华为的科学家不能算科学家,华为的基础研究是‘技术’不是‘科学’”,如出一辙。

巧了,何祚庥和这位孙院士对华为的意见似乎都不算小。孙院士批评“华为就是搞封闭、搞垄断。”“用这种中式的封闭、中式的垄断去对抗人家西式的封闭,西式的老垄断,肯定是打不赢的。”孙院士对华为的批评不可谓不尖锐。

何祚庥对华为的批评那次数就更多了,诸如“芯片只有欧洲人知道怎么做,华为根本就不懂。”“美国一出手,华为就不能持续发展了”,所以有人说他,只要有华为的负面消息,他就特别不淡定。按照项立刚的说法,当何听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追上了中国,也有异常反应。

在孙院士在网上被质疑的时候,何祚庥出来力挺。何祚庥有一句对华为的批评,更是与孙院士不谋而合,“华为有个很大的投入方面的不足,就是只看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但华为只是一家企业,责怪华为不重视基础研究,这和鸡蛋里挑骨头有什么区别?

从事基础研究,更应该是何祚庥这些中科院院士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何祚庥不应该先检讨自己吗?

按照何祚庥的说法,“中国对物理的发展,贡献为零”,恰恰何祚庥的专业就是物理,他的账号还有一个标签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也可以从这句话中推导出他何祚庥对物理学的发展贡献也是零,何祚庥在自己的主业上对物理的发展为零。何祚庥在批评华为只重视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而不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不应该先老脸一红吗?

但以何祚庥的心理素质,是绝对不会以自己对物理学的贡献为零而感觉惭愧而反思自我的,也毫不影响他义正词严地做中国物理基础研究的批评者。

何祚庥在批评中国对物理学贡献为零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围观者。错是别人的,唯独不属于他以及和他一起吐槽的老伴。只有具备这样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在公知形象污秽不堪时,接过公知的衣钵。

何祚庥为什么要批评华为“只看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呢?因为无论是华为在科技研发上的实际投入,还是华为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成果,都让何对华为的批评变得日益违和。

舆论战也是讲究战术的,当对华为的正面攻击不太奏效,怎么办?那就迂回一下。既然华为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容易否定,那就说华为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不行。

这套战术,现在不只是何在使用。因为我国这些年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这两年,各种恨国势力已经不太喜欢谈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了,现在中文互联网上的很多恨国党也改变了宣传口径,统一说中国人只擅长1-10的模仿创新,不擅长0-1的原始创新,只是会在应用技术上下功夫,而缺乏对基础科学的原创性贡献和研究能力。

因为华为在中美科技战中的独特作用,华为这些年在舆论场上没少受攻击。华为受攻击不是因为做得不够出色,恰恰是因为对中国的贡献太大。如果华为是美国的,那些攻击华为的人对华为的赞美之词,势必要超过苹果、特斯拉、英伟达等美国头部科技企业。在美国对中国发动科技战,中国人普遍信心不太足的时候,是华为在多个中国曾经落后的领域,承担起国产替代的责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华为在原来的主业通信设备上打败了美国的思科、摩托罗拉、朗讯,华为还要在高端手机和平板对标苹果,芯片对标高通,AI芯片对标英伟达,手机操作系统对标安卓,电脑操作系统对标微软,汽车驾驶软件对标特斯拉,ERP和数据库还要替代Oralce......那个从华为团队整合出来的新凯来,成为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新锐。华为还在支持解决国产EDA的国产替代。总之,从硬件到软件,那些最难突破,最难追赶的领域,几乎都有华为人努力的身影。

那么,何祚庥这些人对华为的偏见是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呢?

关注何祚庥的网民都知道他在质疑华为方面有多么努力,那句著名的“可是,1987年的时候,华为并没有做出啥值得骄傲的成绩”,就颇为“经典”。只是这句话并未对华为构成杀伤力,网民更不可能买账,因为何祚庥不知道或装不知道,但网民知道华为是在1987年成立的。何祚庥的这句话,成为他给自己制造的笑话。

问题在于,这种挑战常识的话,为何能出自何某人之手?要么,说明何祚庥缺乏基本的严谨态度要么,说明此人为了目的,已经不择手段。

根据我对何祚庥的观察,他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

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科学上很难攀登高峰。何祚庥作为物理学专业,在所属领域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建树,也就不奇怪了。没有严谨的态度,即便是他自封“哲学家”也同样缺乏说服力,毕竟哲学也是需要尊重事实、遵循逻辑的,但何祚庥却经常表现得缺乏对事实的基本尊重,也缺乏基本的逻辑素养。

不只是针对华为的时候,何祚庥多次出现了这样的事实和逻辑错误。在支持某家企业改制时,这样的问题也多次出现。一次可以解释为失误,但出现一次又一次就不能用失误来解释了。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是从自己预设的立场出发,为了自己想要的结论在表面上成立,就不惜去改造事实,进行逻辑扭曲操作。

比如,他为了支持这家令人产生联想的企业,堵住网民的嘴,就几次用北大方正做例子,说方正因为不改制,所以资不抵债被破产重组。为了让他自己的结论成立,他先是把方正称为“王选的民企”,而事实是方正很早就是北大校属的国企,方正后来走下坡路,是因为改制中出了问题。方正在2003年完成了改制,李友及其投资方表面上持有了方正集团30%的股权。但实际上,管理层用抽屉协议、通过其控制的两家公司协议受让方正股东北大资产持有的70%股权中的一半,即管理层实际合计控制(持有)方正集团65%的股权。方正集团虽然工商登记依然是北大控股,但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私有化,而且,在李友主导下,脱离原来的主业发展,盲目无序进行资本扩张,进军房地产、金融、医疗等领域,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何祚庥对这些关键事实一字不提,用方正作为国有企业不改制所以经营无法持续的例子。

我不相信何祚庥搜集信息的能力如此之低。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属于南郭先生了。更大的可能是他又在装不知道,方正走下坡路恰恰是中间的改制出了问题,沦为一些资本进行资本野蛮扩张的工具。

这两天,清华紫光的赵伟国,最近被判死缓,其中有一条罪名叫国有资产流失。这又让人何祚庥兴奋了,发表评论质问别人,为什么不揭露清华紫光?这就跟何祚庥批评华为为什么不重视基础研究,又是一样的套路。

何祚庥这种舆论攻击方式,连辩论都算不上。因为他根本不想跟你讲逻辑,更不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他只需要根据立场,去寻找角度,选择材料。

他的这种做法很低级,除了互联网上的一些恨国党小杂鱼,一般人也不屑于这么做。因为经不起别人最起码的逻辑推敲,还容易造反噬。比如,如果别人反问,紫光的国有资产流失,你何祚庥为什么不揭露,难道你作为中国的公民,没有这样的义务?什么都要别人去做,而你只做一个批评家,对别人提出完美标准,要求别人万能,对自己则不要求承担任何义务,只要别人不能面面俱到,他就找到了下嘴的地方猛咬。如果有人对他再来一句,“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何就只能翻白眼,或者当看不见。

正常人的逻辑是看到紫光的国有资产流失在法律上被认定,就应该举一反三,重视此类问题。不管任何企业,有类似问题,都应该一视同仁,谁也不能有特殊待遇和免死金牌,而不是跟何祚庥那样,继续搞选择性。

何祚庥这么做,自然也有转移视线之嫌,因为很多人已经提出了让他心惊肉跳的问题,希望国家对那些社会关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调查。但何祚庥显然不是正常人的逻辑,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立场。

何祚庥和那些跟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一样,严重依赖双标。这是由他们的立场决定的,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不进行双标,他们就无法在逻辑上达到最低限度的自洽。

何祚庥不但做到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对他支持的企业与反对的企业,对支持他观点的人,和反对他观点的人,离开双标就寸步难移。

举个例子,何对华为的要求那么苛刻,但一个德国的煮蛋器,就让何祚庥夫妇赞叹“了不起的科学精神”。何祚庥的表现,就跟网络上一些账号看到台湾的派出所照片的反应差不多。

何这个人很聪明,智商绝对够用,但可惜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何用来做物理学研究是多少屈才了,他最适合去的地方其实是气象局,因为他最擅长贯彻风向。

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比较得意之处。但投机多了,早晚会失蹄。何祚庥用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需要扭曲事实,挑战逻辑,并依靠双标的网络低级喷子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特大的笑话。

辩风见人品,做人千万不能何祚庥。

其实,研究舆论场的各种怪现象,不用搞太复杂,只需要把何祚庥这一个人研究明白,就七七八八了,他是妥妥的政治活化石。

来源:红色文化网

相关推荐